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別程女

鎖定
《別程女》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是為詩人即將出嫁的女兒元真而作。元真遠嫁給偃師的程思恩,在臨行前夜,詩人全家歡聚一堂,設酒宴為女兒送行,詩人既喜且悲。即興揮筆,將詩人與女兒依依不捨的心情表露無遺。全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 [1] 
作品名稱
別程女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金末
出    處
《遺山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別程女作品原文

別程女
芸齋淅淅掩霜寒,別酒青燈語夜闌
生女便知聊寄託,中年尤覺感悲歡
松間小草栽培穩,掌上明珠棄擲難
明日緱山東畔路,野夫懷抱若為寬 [2] 

別程女註釋譯文

別程女詞句註釋

①程女:就是嫁給程氏的女兒,指元好問的長女元真,十八歲時嫁給程思恩。
②芸齋:即書齋。芸,芸香,菑(zì)、葉、花都有特殊香氣,因其能闢除書籍中的蠹(dù)蟲,書房中常有此物,因此古人又稱書齋為芸齋。淅(xī)淅:風聲。掩霜寒:閉門擋住寒氣襲來。
③別酒:離別的酒席。青燈:古時點萊油燈,燈光青熒,因而得名。語夜闌:即“語於夜闌”,意思是千叮萬囑,説到天快亮了。闌(lán),殘盡,將盡。
④“生女”句:舊時認為,女兒是夫家的人,因而出嫁前不過是暫且寄託在孃家而已。聊寄託, 暫且寄託,因為女兒遲早要嫁出去,故云。
⑤“中年”句:據《世説新語·言語》記載,東晉謝安告訴王羲之説,自己進入中年以後,對哀悽之事特別容易傷感,每次與親友別離,都一連幾天心裏不舒服。詩人借用謝安語意,表達詩人不忍與女兒分別的心情。
⑥松間小草:用來比喻女兒。栽培穩:謂女兒嫁到婆家算是安頓好了。
⑦掌上明珠:喻極受珍愛的女兒元真。棄擲難:不忍心把女兒送出家門。
⑧緱(gōu)山:即緱氏山,在今河南偃師南、登封東北,大概是元真出嫁所經之路。
⑨野夫:鄉野之人,此詩人自謂。是時,遺山寓居嵩山躬耕,故云。若為:如何,怎能。寬:寬心。 [1-2] 

別程女白話譯文

寂靜的書齋涼風淅淅,四處鋪散着秋霜的清寒,青燈下面斟飲這離別苦酒,話語纏綿怎顧那夜盡更闌。
生下女兒,便知是在孃家暫且寄寓,人到中年,卻終究更感慨離合悲歡。
你好比松間的小草,我總算把你栽培在穩妥的地方,你又像掌上的明珠,我拋下你該有多麼困難。
明天,你將在緱山東畔分手上路,叫我這山野田夫怎能心寬。 [2] 

別程女創作背景

大約在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秋,元好問在登封送女出嫁。臨上路前一晚,詩人與家人團坐飲酒,共話別情,直至夜深人闌。富於感情的詩人想到在此喪亂之時,又將失去一點慰藉,不由得倍感悽愴。惆悵之際,他研墨揮毫,把濃重的親子之情融成在該詩中。 [2] 

別程女作品鑑賞

別程女文學賞析

“芸齋淅淅掩霜寒,別酒青燈語夜闌。”全詩用力在一個“別”字上,所以詩的一開頭,就營造了一種深秋時節傷感冷落的氣氛,為離別造勢。開頭的兩句,便充分表現出了彼此的戀戀不捨,洋溢着濃郁的離情別緒。而“掩霜寒”一詞,更渲染出了一種悲涼的氣息。
接下來,“生女便知聊寄託,中年尤覺感悲歡”兩句,進一步把詩人此時此地的心情反映出來。由於女兒終究要嫁人,所以,從出生到出嫁這段時間,只不過是暫且寄居在孃家而已。對此,誰都是無可奈何的,詩人同樣也無可奈何。而女兒現在即將遠嫁,父女即將分別,富於感情的詩人,心中感到十分悲傷。
“松間小草栽培穩,掌上明珠棄擲難。”女兒就要出嫁啦,她就像一棵松間小草,有了婆家,也就算安頓好了。然而,女兒畢竟是養育了多年的骨肉,一直又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如今,她就要離去,詩人又是多麼的不放心。話語中又一次表露了詩人的難捨難分。
“明日緱山東畔路,野夫懷抱若為寬。”這兩句進一步表明了詩人的惆悵。舐犢之情表現最強烈的也是這最後一聯。一個問句道出了詩人對女兒今後生活的牽掛和憂慮。在父母的身邊,雙親可以用自己温暖的羽翼遮蔽雛鳥,然而當他們飛出巢後,是否還能幸福平安。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共同顧慮。因此詩人優心忡忡。無一字“思”,無一字“憂”,然依依不捨的深情和忐忑不安的憂慮躍然紙端。
古人有很多送別詩,大多是表現朋友之情。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元好問的這首《別程女》卻是寫的父女別情,其語言之質樸,比喻之運用,氛圍之渲染,都很好地體現了人間的又一種真情實感。
就章法來講,此詩平實,似平鋪直敍,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寫最為了表情,情又完美地融入景中。而詩人的情感始終深藏於景中,看似不動聲色,卻湧動着起伏跌宕的情感暗流。 [3-4] 

別程女名家點評

忻州師範學院教授張靜《元好問詩歌接受史》:“元好問送別詩中的交往對象,有家人親戚,更多的是師友後進。他們是元好問送別詩最早的讀者和傳播者。大多數的送別詩,在完成其送別任務後,沒有出現更多的後續讀者,傳播隨之停滯。而元好問送女出嫁時所作的《別程女》卻明顯地超出一對一的傳播範圍,具有較強的延續性和展示性。這首原本屬於私密性強、傳播性差的送女詩,卻因其內容中所包含的“古道”,與元好問親家程震所作的遺子詩一起,成為元人教育子女‘範世傳家示格言’,備受推崇。” [5] 

別程女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啓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6] 
參考資料
  • 1.    龍德壽編選.《元好問薩都剌集》:鳳凰出版社,2011.12:第36-37頁
  • 2.    鄭力民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元好問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80-82頁
  • 3.    齊存田著.《遺山詩詞賞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09:第86-87頁
  • 4.    (金)元好問著.《元好問集》:三晉出版社,2008.08:第68-69頁
  • 5.    張靜著.《元好問詩歌接受史》: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01:第37頁
  • 6.    盧盛江,盧燕新.《中國古典詩詞曲選粹 唐宋詞卷》:黃山書社,2018.08: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