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進佤山

鎖定
《初進佤山》是彭荊風創作的長篇散文,首次出版於2019年12月。 [3] 
《初進佤山》是彭荊風在生命最後一段時期仍在創作、修訂的作品,它回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作者在地處雲南邊疆的佤山西盟的革命工作經歷。《初進佤山》延續了作者清新自然、健康明朗的美學風格,營造出一種樸素的詩意。 [2] 
作品名稱
初進佤山
作    者
彭荊風
文學體裁
長篇散文
字    數
16萬字
首版時間
2019年12月

初進佤山內容簡介

《初進佤山》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佤山日新月異的變化。建國初期人民解放軍初進佤山時,佤族人民仍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還過着以部落為單位刀耕火種、衣不蔽體的生活。在人民解放軍傾力幫助下,佤山建起第一所小學,有了第一個商店,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實現質的跨越,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 

初進佤山作品目錄

南行千里
黑色的1951年5月
兵發西盟
握手,放棄械鬥!
馬散街
剽牛場上
娜拿
佤山行
告別刀耕火種
隨嘎一家人
那所茅草屋裏的小學
桑蔭街
地下深藏着銀子
在巖城部落
佤山西盟
後記 [3] 

初進佤山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作者在《初進佤山》中描寫了當時佤山部落的貧困落後,並寄予了深切同情。《馬散街》借“趕街”反映了當地的經濟狀況,“街”其實就是簡陋的集市,商品稀少,人民幣不流通,還保持着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山裏人購買力低下,大多隻是拿農產品換取火柴、鹽巴等生活必需品。作者在對馬散街做了綜合描繪之後,又集中筆墨記敍了一位佤族老鄉,他拿一隻雞找賣酒的漢人換了兩碗薄酒,咕嚕咕嚕下肚仍不能滿足酒癮,再次索酒遭拒,被激怒而手舉長刀追趕酒商,險成命案,幸被工作組攔下。作者自掏腰包請佤族老鄉喝了碗酒,同時也批評酒商不公平交易太小氣。一場“貿易”糾紛被作者寫得生趣盎然,人物活靈活現,佤族漢子淳樸耿直,吃了酒在草叢裏倒頭便睡,酒蟲上腦便不管不顧,然而,在作者風趣的筆調中卻又不免有一絲悲涼:這裏的人民實在是太窮困了。
1953年冬天作者在永別部落觀看剽牛儀式時,那血腥的迷狂場面也著上了心酸的色彩,尤其是當看到連一根牛骨頭都沒有搶到的頹喪男子以及他那激憤的、責罵他無用的妻子,作者不由感嘆道:“一個長期受壓迫的民族,就靠着這份原始氣息極重的拼搏精神培養敢於抗擊外力的勇士並艱難地生存下來。”(《剽牛場上》)這是一份基於同情的理解。在部隊初進佤山時,聽到寨子裏此起彼伏、緩慢、沉重的舂米聲,“似在哭泣,又似在憂傷地嘆息,使人聽了覺得那是舂米的婦人在對着最後一把穀子掉淚”。而實際情況更為糟糕,許多人家舂的不是稻穀,而是山藥,野菜,“我不禁為這苦難深重的民族而深深嘆息!”正是因為深刻地體會到佤山人民的貧困無助和因貧困而生的悲哀,工作組的同志下決心努力工作,“和他們一起儘快結束這苦難”。(《佤山行》)在佤山創辦了當地的第一所小學校,培養了西盟佤山的第一代讀書人,讓知識的火種在大山點燃。(《那所茅草屋裏的小學》)協助探礦人員在佤族部落開展探礦工作,為佤山新時代冶煉業打下了基礎。(《地下深藏着銀子》) [2] 

初進佤山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4月,《初進佤山》入選遼寧文學館2020年度春天好書。 [1] 

初進佤山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初進佤山》
2019年12月
雲南人民出版社
978-7-222-18993-5 [3] 

初進佤山作者簡介

彭荊風,中國當代作家,1946年開始文學創作,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短篇小説《驛路梨花》入選中學課文,中篇小説《蠻帥部落的後代》獲全國第二屆(1954—1979)少年兒童文學三等獎,短篇小説《今夜月色好》獲中國作協第八屆(1985—1986)“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短篇小説《紅指甲》(1988年)獲首屆“金盾獎”,長篇紀實文學《解放大西南》(2010年)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2011年獲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2013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宣傳部第十二屆“全軍文藝優秀作品獎文學類特別獎”,散文《桑蔭街》2012年獲第五屆“冰心散文獎”, 2018年長篇小説《太陽昇起》獲中國作家協會《長篇小説選刊》第三屆“長篇小説年度金榜特別推薦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