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祖庵

鎖定
初祖庵,又稱“達摩面壁庵”,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北,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為紀念初祖達摩而建,佔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 [1] 
初祖庵建築羣坐北朝南,主體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剪邊頂,出檐深遠,檐下置碩大斗拱,明間安板門兩扇,兩側次間闢直欞窗,前檐下立六根滿雕卷草、飛禽圖案的石柱,殿內石柱四根,雕刻天王、盤龍等圖案。樑架為砌上明造。東、西山牆和後牆壁上均有彩色壁畫。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宋代木構建築技術的重要例證。 [1] 
1996年11月20日,初祖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0年8月1日,包含初祖庵在內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 
中文名
初祖庵
外文名
Chuzu Temple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北
所處年代
宋代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Ⅳ-89
分類號
Ⅳ-11

初祖庵歷史沿革

初祖庵 初祖庵
初祖庵創建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歷代每有修葺。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今塔毀額存。
山門創建年代已無考證,當在金、元時代,原有山門毀於民國年間,1985年至1986年於原址重建。
西亭創建於明代以前,清早期重建。
千佛閣創建於明景泰年間,1963年重修,1996年在其左右各加五間廂房。
東亭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建圍牆二百餘米,恢復了完整的院落。 [4-6] 
初祖庵 初祖庵

初祖庵建築特色

初祖庵建築羣依地勢佈局,歷經修繕仍保持宋代原貌,南北中軸線上分佈着山門、大殿和千佛閣三座建築,兩側則有面壁亭、聖公聖母亭等。 [7] 
初祖庵大殿深刻反映了北宋官方建築標準《營造法式》規定的建築制度,主要結構保持最初符合《營造法式》制度的規格,尤其是在木構、石雕方面的技術做法堪稱孤例。大殿面闊三間,其樑架結構、斗拱比例多與《營造法式》的“殿三間”建築規範相一致。
初祖庵大殿仍保存着圓櫨鬥、訛角鬥搭配使用的始建結構特徵,是現存遵循《營造法式》這一規範的唯一孤例,在斗拱分佈排列方面也遵循了《營造法式》中的“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及梢間各用一朵”。此外,初祖庵大殿構架的做法和尺寸等諸多地方與《營造法式》相類,雕飾的題材選擇,花紋的內容、形制、技藝,都忠實於《營造法式》。 [8] 
初祖庵大殿 初祖庵大殿

初祖庵文物遺存

  • 山門
初祖庵大殿北牆東壁畫 初祖庵大殿北牆東壁畫
初祖庵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為單檐懸山式建築,前後檐不施斗拱,灰筒瓦蓋頂,瓦稜脊,脊兩端置大吻,門前後出廈,中部兩柱之間置兩扇實榻大門。 [4-5] 
  • 大殿
初祖庵大殿在山門後中軸線上,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琉璃瓦剪邊。檐下置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斗拱,補間鋪作施真昂。明間安板門兩扇,兩次間闢直欞方窗,前檐立四根八角形石柱,柱面浮雕海石榴、卷草、飛禽和伎樂等。殿內石柱四根,上面浮雕天王、盤龍和嬪迦等。殿上樑架為徹上明造,後金柱用移柱造。殿內明間置佛龕一座。大殿東、西、北三壁下部內外砌石護腳,刻雲氣、流水、龍、象、魚、蚌、佛像、人物和建築物等。大殿建在石砌高台上,前後青石踏道,大殿後壁闢門。
初祖庵大殿內東西山牆和後牆壁均有彩色壁畫,東山牆和後壁東面繪十幅壁畫,為十三祖修法像;西山牆和後牆西南繪二十二祖至三十五祖修法像,各像均有題榜,記各祖法號、俗名、籍貫等。殿內個別拱眼壁上繪釋迦説法像。殿中部亦有雕刻,各面多雕纏枝花卉,花卉之中雕麒麟、獅子、山水、古剎、海水、渡舟、小橋、流水、人物故事等。四角各雕一力士支撐。佛龕系木雕而成,上檐雕斗拱,龕內供達摩塑像,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脱紗塑像侍立左右。 [4] 
  • 兩亭
黃庭堅《達摩頌》 黃庭堅《達摩頌》
東亭又稱“聖公聖母亭”,面闊、進深各一間,坐北向南,平面呈方形,為四角攢尖亭閣式建築。亭內北壁有菩薩、觀音像壁畫六幅;東牆有以神話故事騎青牛、比武、騎大象、騎牛頭馬面獸、寶瓶獻塔為內容的五幅壁畫;西壁有神話故事騎麒麟、劃舟渡河、騎龍頭牛身獸等壁畫五幅;南壁有四幅山水畫,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重修時所繪。該亭內原供達摩父母像,後毀。1986年重塑達摩父母兄弟像於亭中。
西亭又稱“面壁亭”,面闊、進深各一間,坐北向南,平面方形,為四角攢尖頂亭閣式建築。南面一門二窗。西庭內原供達摩塑像及“達摩面壁石”。“面壁石”於清乾隆年間移於少林寺供奉。亭內塑像後毀,現存達摩像為1984年重塑。西亭內原有明代壁畫,已剝落。今亭內東西北壁畫,大致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重修時所繪。 [5] 
  • 千佛閣
千佛閣位於初祖庵大殿後中軸線上,是初祖庵最北一座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約110平方米,硬山式建築,小灰瓦頂。前面有板門,方窗2個,門上方嵌石匾額,書“千佛閣”三字,閣內供有觀音菩薩、初祖達摩和二祖慧可塑像。 [4-5] 
千佛閣前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線刻畫,圖中天王怒目圓睜,或持劍,或執杵;仕女手託花果,姿態優美;鬼王披頭散髮,兇相畢露。 [6] 
  • 石刻
初祖庵殿房四周有石刻四十餘方,其中著名者有宋代黃庭堅《達摩頌》、蔡卞《達摩面壁之庵》及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梵文《陀羅尼經》等。 [4] 
  • 古木
初祖庵大殿外東南角有一株巨柏,相傳系少林禪宗六祖慧能從廣東帶回親手種植。 [4] 
初祖庵大殿斗拱 初祖庵大殿斗拱

初祖庵歷史文化

  • 歷史源流
蔡卞《達摩面壁之庵》 蔡卞《達摩面壁之庵》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又作達磨,意譯為覺法,於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後出禹門遊化終身。 [9] 
初祖庵是宋代為紀念禪宗初祖達摩面壁求法得成正果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大殿門口的磚雕楹聯“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簡明地道出了達摩的身世和來歷。 [10-11] 
因達摩常遊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初祖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 [5]  。正如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初祖庵創建涼殿牌坊無量功德碑》所言,“此初祖庵者,我初祖面壁地也”。 [8] 
  • 祭祖儀式
農曆正月初二祭祖,是少林寺沿襲千餘年的傳統。當日早殿結束後,少林寺方丈會帶領少林僧眾及十方善信從常住院出發,到初祖庵祭祖。祭祖法會在莊嚴的梵唄聲中如法如律地進行,寄託少林僧眾對歷代祖師大德的敬重與緬懷。 [12] 

初祖庵文物價值

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其建造年代與中國古代建築科學著作《營造法式》的成書年代相近,其斗拱、樑架、雕飾多與《營造法式》相符合,是宋代木構建築技術的重要例證。 [1] 
初祖庵大殿為北宋建築發展狀況的研究、中國禪宗史的研究以及少林寺佛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7] 
初祖庵不僅對研究宋代至清代的佛教建築、雕刻具有重要意義,在書法歷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13] 
初祖庵山門 初祖庵山門

初祖庵保護措施

初祖庵內柱(局部) 初祖庵內柱(局部)
1930年代,中國營造學社對初祖庵開展初步調查,認識並肯定了其價值和重要性。
1996年11月20日,初祖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公佈了調整後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位列其中。申遺期間,國家文物局多次派員和組織專家赴現場實地考察,指導開展各項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鄭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先後完成了申遺文本編制、遺產本體保護和展示、環境整治、專項法規建設、管理機構建設、檔案資料建設、遺產監測、社會宣傳等工作。
2010年8月1日,初祖庵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 
2018年6月9日,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少林寺簽訂合約,啓動“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少林寺初祖庵數字化考古調查項目。 [7] 

初祖庵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初祖庵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少林寺常住院西北約2千米的龜背形山丘上。 [1] 
  • 交通路線
自駕線路:從鄭州市出發,進入鄭少高速航海路連接線行駛4.2千米,進入鄭盧高速行駛61.6千米,進入登封大道行駛4.4千米,進入錫海線行駛7.5千米到達嵩山景區。
旅遊巴士:從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乘坐機場3線巴士到鄭州火車站東廣場,然後在火車站東廣場對面的鄭州長途汽車中心站乘坐專線巴士到達嵩山景區。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