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次運移

鎖定
初次運移(primary migration)是指油氣運移的第一階段,泛指烴源層中新生的油氣,經歷排烴階段,運移進入儲集層的過程。
中文名
初次運移
外文名
primary migration
學    科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本    質
油氣運移
過    程
初始運移、層內運移、排驅作用
結    果
進入儲集層

初次運移定義

初次運移是指油氣從生油層向儲集層的運移。油、氣在生油層中生成時呈分散狀態,要形成工業油氣藏,必須經過運移和聚集,初次運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油氣只有從生油層運移到儲集層,才能聚集起來。 [1] 

初次運移主要特點

有相關研究應用滲流力學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氣初次運移的機制問題。研究認為,油氣的初次運移是以連續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擴散相的形式進行的;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是浮力,因而初次運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氣初次運移所需的時間與源巖的滲透能力有關,與油氣的粘度有關,還與源巖的厚度有關了;油氣藏的異常高壓是一種暫時的壓力狀態,氣藏的異常高壓多於油藏,新生油氣藏多於古油氣藏;油氣初次運移的通道就是源巖的粒間孔隙,源巖的非均質性和微裂縫對油氣初次運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氣藏而降低油氣運移效率;源巖的厚度越大,越有利於油氣聚集;“倒灌”現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動力驅動,基岩油氣藏的形成是二次運移過程中側向運移的結果。初次運移與二次運移具有相同的動力機制、運移相態和運移方向,因而兩者是完全統一的。 [2] 

初次運移動力學背景

利用數值盆地模型模擬分析在砂岩-烴源巖-砂岩所構成的油氣初次運移系統內流體壓力的分佈形式和演化特徵,可以討論油氣以遊離相態通過烴源巖的孔隙喉道、微裂隙和乾酪根網絡等通道形式發生初次運移的動力學條件。模擬結果表明,烴源巖保持較高的過剩壓力或相鄰砂岩發生高壓釋放的地質過程有利於油氣初次運移的發生。相關的地質條件與動力學背景的定量分析應是在宏觀上研究油氣初次運移的有效途徑。 [3] 

初次運移作用過程

初次運移過程可劃分為:
①初始運移(initial migration),即烴源巖中分散有機質向外釋放新生的烴類與非烴組分,形成微細的石油液滴;
層內運移(intemal migration,intrasource migration),在烴源層內的異常壓力與新生烴類濃度差異等動力驅動下 微細油滴或氣體分子從釋放點,通過分散有機質(或乾酪根網絡)、層理的順層裂隙和成巖裂隙等組成的輸導系統,運移到烴源層界面上的排驅點;
排驅作用(expulsion)或排烴,油氣從烴源層界面排出,進入輸導層或儲集層。 [1] 
參考資料
  • 1.    蔣敬業,程建萍,祁士華,向武.應用地球化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06
  • 2.    李傳亮,張景廉,杜志敏. 油氣初次運移理論新探[J]. 地學前緣,2007,(04):132-142.
  • 3.    羅曉容. 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學背景與條件[J]. 石油學報,2001,(06):2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