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次分配

鎖定
初次分配是指國民總收入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繫的分配。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的貨幣,這種貨幣報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中文名
初次分配
説    明
初次收入分配
特    點
注重效率,是按貢獻分配
要    素
資金、技術、管理

初次分配特徵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5張)
初次分配,即初次收入分配。在社會分配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貢獻分配。該貢獻包括對創造利潤有益的各種因素,如資金、技術、管理、生產資料、勞動力、信息、市場、營銷等。誰能利用這些要素作出貢獻,就能分到一杯羹。這樣羣策羣力,效率便得以提高。

初次分配作用

初次分配是更為基礎性的分配關係,它要解決的,主要是貨幣資本的所有者與人力資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問題,不僅數額大,而且涉及面廣,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現重大的社會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難加以扭轉。初次分配市場中調節機制的缺失,會導致分配秩序混亂,從而造成收入差距擴大,現實情況也正是如此。

初次分配用例

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因此,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的各企業中分別進行的。

初次分配國有經濟

國有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三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繳國家,成為國家集中的純收入,由國家統籌安排,在全社會範圍 內使用;
(2)以企業基金形式留歸企業支配,用於企業發展生產、集體福利、職工獎勵等方面;
(3)以工資形式根據按勞分配原則分配給企業職工,由職工個人 支配和使用。

初次分配集體經濟

城鎮集體經濟初次分配:城鎮集體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四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繳國家財政,形成國家集中的純收入;
(2)以 合作基金形式上繳集資單位,形成統一支配的集體收入;
(3)以企業基金形式留給企業;
(4)以工資形式分配給職工,形成職工個人收入
農村集體經濟的初次分配:農村集體經濟由於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以,要以承包農户為單位進行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農户創造的國民收 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四部分:
(1)以公積金公益金形式留給集體,用於擴大再生產和集體福利
(2)以管理費形式提留給鄉村政權組織
(3)以個人收入形式留歸農户。

初次分配個體經濟

個體經濟單位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兩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繳國家;

初次分配私營經濟

私營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三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繳國家;
(2)以工資形式分配給企業職工
(3) 以企業主收入形式歸企業主支配。 “三資企業”的初次分配:“三資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四部分:除按註冊投資比例分一部分給外方投資者外,其餘部分的分配與一般企業相似,分別以税金、企業基金、工資形式,形成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和勞動者個人收入

初次分配分配原則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對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深化,科學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與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領域,避免了適用範圍的混淆,同時也合理地界定了企業與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職責。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將促進經濟迅速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適當拉開收入差距,有利於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更多的人通過市場競爭走上富裕之路,激發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資熱情,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提高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改革實踐證明,如果沒有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不可能有我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由於人們所擁有的稟賦不同、對生產要素佔有的差異,按生產要素分配必然帶來社會成員 收入上的差距,差距過大則有失社會公平。而且,收入結構的失衡會導致消費結構的失衡,最終影響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平衡,反過來又影響企業的效率。 所以,再分配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實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限制社會各類人員之間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通過税收、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措施,使高收入 者個人、階層、行業或機構收入的一部分再轉化為社會的收入,並使低收入階層成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獲益者。
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調節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實現共同富裕。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是一對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則進行分配,必然會產生較大差距,與公平原則相矛盾,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本 質的要求。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則將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初次分配效率優先,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對社會貢獻越大收入越高,這本身也體現 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於普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這時公平也是一種效率。這樣,政府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則,制定路線 方針政策,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按照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通過強化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主導作用,理順分配關係以控制收入差距,制定相關法律以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健全以養老、醫療、傷殘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渠道,從而為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奠定穩定的社會基礎。

初次分配分配指標

一般來説,衡量一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標是分配率,即勞動報酬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如果勞動者的報酬總額佔GDP的比重越高,則説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上述三項指標各自所佔比重都很高。以美國為例,國民總產值的70%是勞動報酬,其他國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 ~65%之間。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初次分配存在着資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勞動所得持續下降的局面。職工工資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為15.3%,1996年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時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持續擴大。
當然,強調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場機制。鑑於發展還是我們的第一要務,正確的國民收入分配觀念和做法應該是:平衡資本利益與勞動利益的關係,以初次分配的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為輔,實現國民收入分配的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具體而言,就是提高勞動者尤其是農民、農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勞動報酬及福利待遇,讓勞動者所得在GDP中所佔比重達到50%以上,並適當降低資本所有者的回報,同時控制財政收入的增長步伐,徹底打破行業壟斷,真正體現初次分配中的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
總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是整個社會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礎,而勞資關係又是市場經濟國家根本的社會關係,只有通過初次分配平衡了資本利益與勞動利益的關係,才能從全局平衡社會總體利益格局,進而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初次分配分配機制

社會主義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涉及到國家、企業(集體)和勞動者個人的經濟利益。因此,在分配中必須採取各種正確的政策措施,統籌兼顧三方面的利益,注意經常調節三者的矛盾,以便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看,初次分配的機制還需進一步規範和完善。特別是,要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和規範所有者、經營者和生產者的權、責、利關係,形成國有資產收益與職工個人收入相互制衡的關係,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分配的自我約束機制。要改進現行的彈性工資總額計劃、企業 工效掛鈎的辦法,特別要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殖作為掛鈎的重要考核指標,並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對國有企業和國家或集體控股企業,要建立工資分配的民主管理和 民主監督制度。此外,非公有制經濟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由於也直接涉及各方面的物質利益關係,同樣需要處理好。

初次分配分配公平

胡錦濤在十七大上作報告時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他還強調,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開放後黨代會報告的重要內容。此前,中國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則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黨代會報告將初次分配也要體現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廣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將會提速,有利於縮小令人不安的貧富差距。”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説。
他説,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勞動力可以作為獲取財富的來源,而富有者除了勞動力,還有資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將使那些只能憑勞動力賺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
“只有低收入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收入增長快於富人,中國的貧富差距才可能縮小。”林毅夫説。
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吳忠民指出,中共對初次分配也要體現公平的強調,意味着老百姓不僅能從再分配中得到好處,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證自己的權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濟。
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對中國未來發展構成了潛在威脅。雖然各方專家測算的數據有差異,但中國的基尼係數(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標)已在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之上並無爭議。
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對在中央黨校學習的百餘地廳級官員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回答“當前我國要特別注意解決好哪些問題”時,“居民收入差距”成首選;在回答“我國當前必須注意的主要風險”時,“貧富懸殊”居榜首。
“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視初次分配的公正問題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吳忠民説。
他指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為打破計劃經濟下的平均主義大鍋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必要的。但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過分追求效率忽視公平的結果是,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初次分配領域如果不重視公正問題會增大再分配的難度,從而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吳忠民説。
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國家出現的發展停滯現象即“拉美陷阱”,與收入分配不當有很大關係。那些國家在初次分配喪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現大量貧困和失業人羣時,政府為了獲取選民支持,出台許多超出發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進行二次分配,結果造成很高的財政赤字,出現頻仍的財政和金融危機

初次分配弊端

在初次分配時,由於各人的能力、社會地位、機遇等的不同,造成分配的不公。如有時,一個電話傳遞一個信息,便能得到高額的中介費。由於初次分配存在不公的弊端,才出現二次收入分配。二次收入分配是按需分配,是對社會全體居民的福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