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姓

鎖定
初姓,中華姓氏,源於子姓,出自於商王朝開國君主成湯的支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出自《續文獻通考·氏族源流》。
中文名
得姓方式
避難改姓
得姓始祖
商湯
主要郡望
南 郡、鄆 城 [1] 
主要堂號
南 郡、鄆 城 [1] 

初姓歷史發展

初姓 初姓
初[初,讀音作chū(ㄔㄨ)]

初姓姓氏淵源

  • 源於子姓
出自於商王朝開國君主成湯的之支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明朝時期學者王圻所著《續文獻通考·氏族源流》中的記載:“湯之支裔有初氏。”商王朝時期,開國君主成湯王的支庶後代中即有初氏。而商湯是黃帝的第十八代子孫,因此又有學者認為該支初氏應當列入姬姓系列。該支初氏淵源若實,當為初氏的姓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但還未見到有關該支初氏後人的文獻資料,有待進一步考證。 [2] 
  • 源於羋姓
出自於楚國國君熊氏世家貴族熊叔堪,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楚國國君為羋姓,以熊為氏。據史籍《世本八種》記載,“熊乃初氏”。南北朝時期何承天的《姓苑》記載:初氏,望出南郡。初氏早已有之,初氏碑文也提到“上先荊出楚”。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據初慧安於五代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立塋於煙台芝罘《西陀碑文》,和戰國時期的史籍《史記》、先秦時期趙國史籍《世本》等文獻的考證,其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國第七代國君熊嚴的兒子“熊叔堪”。在山東煙台芝罘區的西陀磯島上,《西陀碑文》中記載有“羽音世考·初氏傳宗·上先荊楚·襲受國封·四至八世·老祖初公·清淨為質·富貴若空·奇獲保壽·安隱南衡·由周時楚武王之位始·歷秦漢代三十之系承”的記錄。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第八代楚國國君熊霜卒,弟熊仲雪、熊叔堪、熊季徇爭立;熊仲雪死,熊叔堪奔濮百蠻,熊季徇立,是為熊徇。這與碑文中“八代隱居南衡”的記載一致。在後唐初慧安立碑時,不能直接寫“老祖爭君位而逃亡”,只能隱諱寫“清淨為質,富貴若空,奇獲保壽,安隱南衡”,因此,初慧安一脈的初氏始祖是熊叔堪,也是初氏人口最多、分佈最廣的一支。初氏與荊氏、楚氏、熊氏、羋氏、莊氏、屈氏、項氏等姓氏同宗同源。初氏族人大多尊奉熊叔堪為得姓始祖。 [3-5] 
  • 源於鮮卑族
出自出鮮卑族叱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二十五史·北史》等記載,初古拔,被北魏太武帝世祖賜名薛洪祚,以軍功賜為永康侯,賜田在陝西韓城。叱幹·初古拔,公元426~484年,一名叱幹·車輅拔,是叱幹·謹之長子,漢名薛洪祚;河東汾陰人(今山西萬榮)。著名北魏大臣。叱幹·初古拔的性格沉毅有器識。年始弱冠時,司徒崔浩見而奇之。
北魏太平真君中期(公元446年),蓋吳擾動關右,薛永宗屯據河側,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燾親子發兵討伐,乃詔令叱幹·初古拔糾合宗鄉,壁於河際,斷蓋吳、薛永宗二寇往來之路。事平,除中散,賜爵永康侯。拓跋·燾開始舉行南征時,以叱幹·初古拔為都將,從駕臨江而還。後與陸真一起鎮壓了氐族仇辱檀、強免生等人的起義。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叱幹·初古拔除散騎常侍,尚西河長公主,拜附馬都尉。其年,叱幹·初古拔族叔劉彧徐州刺史安都據城歸順,敕拔詣彭城勞迎。除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
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叱幹·初古拔除鎮西大將軍、開府,進爵平陽公。北魏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叱幹·初古拔與南兗州刺史游明根、南陽平太守許含等以治民著稱,徵詣京師。北魏顯祖親自勞勉,復令還州。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年),叱幹·初古拔改爵為河東公。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農曆3月,詔叱幹·初古拔入朝,因暴病逝世,終年五十八歲,贈左光祿大夫,賜諡號為“康”。
在叱幹·初古拔的後裔子孫中,有取祖先原鮮卑族名“初古拔”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初氏,以永懷先輩,世代相傳。
  • 源於祁姓
出自北宋時期度支員外郎祁暐,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北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左右,宋真宗有事要傳喚專職負責管理錢糧的度支員外郎祁暐,一時辯字不清口誤,將“祁”字視為“初”字,將“祁卿家”錯叫為“初卿家”。皇帝金口,當時絕無任何人敢指出宋真宗有口誤,作為大臣的祁暐只能以誤為榮,改為宋真宗金口所“賜”的初氏,祁暐改稱初暐,子孫因之,世代相傳。
本書按:
此説,有待進一步考證,因為在初暐的嫡系後裔在民國年間以及2002年續修的《山東煙台福山區永福園初氏譜書》、《湖北潛江初氏族譜》中,皆無此記載。
  • 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6]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綽克秦氏,亦稱察克欽氏,滿語為Cokcin Hala,漢義“壤”,為量詞,指地塊壟溝的多少,屬於以地為氏,世居白爾昆(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綽克秦(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額伯爾昆都倫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綽克秦氏多有冠漢姓為初氏者,世代相傳。
⑵.滿族圖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徒單氏(禿丹氏),以及金國時期女真的徒單氏部落,以部為氏,滿語為Tuktan Hala,漢義“初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初氏、都氏、圖氏、杜氏、單氏等。
  • 源於回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初氏,出自伊斯蘭教中的“尕阿訇”,即在清真寺裏擔任初級經文教學的阿訇(相當於助教),在宋朝時期後即有以其稱謂的漢義為漢化姓氏者,稱初氏,亦有冠以漢姓為尕氏者,世代相傳。 [1] 

初姓得姓始祖

熊叔堪、叱幹·初古拔、初暐(祁暐)。

初姓遷徙分佈

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五百位以後,在台灣省卻名列第二百八十六位,以南郡、西鄲郡為郡望。初氏一族在膠東半島的聚居地較多,如萊陽團旺、蓬萊初旺、費東等地。

初姓人口分佈

今山東省的聊城茌平區、東阿縣、高唐縣,濟南市、文登、濱州市博興縣、煙台市福山區、萊山區、牟平區、招遠市、萊陽市、蓬萊市、萊州市、海陽市濰坊市高密市、棲霞市、青島市平度市,臨沂市沂水縣,東營市初家村,遼寧省的蓋州市、丹東市、北票市、建平縣、喀左縣、雙塔縣、鐵嶺市、大連市、鳳城市、莊河市、普蘭店,天津市,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林省的吉林市、公主嶺市懷德縣、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河北省的滄州南皮縣,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通河縣、黑河市,湖北省的潛江市,北京市,台灣省、雲南、四川德陽等地,均有初氏族人分佈。

初姓傳統文化

初姓郡望堂號

  • 郡望
南 郡、鄆 城 [1] 
  • 堂號
南郡堂:以望立堂。
鄆城堂:煙台芝罘島、萊陽、湖北潛江和蓬萊初旺村祠堂堂號。
六冬堂:同鄆城堂。
淺絳軒:為著名作家初國卿室名,以收藏研究文人瓷畫而著稱。

初姓宗祠楹聯

  • 七言通用聯
裸將堂上長春酒;祝到遼西古杏山
——此聯為山東煙台芝罘島、萊陽、湖北潛江和蓬萊初旺村初氏認宗祠堂對聯。

初姓家譜文獻

遼寧蓋州初氏宗譜,(清)初弘贊、初儉等編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蓋州市徐屯鎮初堡村初克權處。
遼寧丹東初氏支譜,著者待考,民國初年木刻活字印本。
遼寧建平初氏宗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喀喇沁鄉窩鋪村初文玉處。
遼寧喀左初氏宗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小營子溝鄉初中三處。
遼寧雙塔初氏宗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遼寧省雙塔區他拉皋鎮初玉柱提供。
遼寧鐵嶺初氏宗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遼寧省鐵嶺市腰堡鄉初鳳祥處。
遼寧大連初氏家譜,(現代)初文超整理,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三道溝村初春玲處。
遼寧鳳城初氏宗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遼寧省鳳城市賽馬鎮南廟村。
遼寧莊河初氏宗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莊河縣栗子房(初屯)初鵬處。
遼寧丹東初氏支譜,(現代)初慶民、初智強修,2006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丹東市九連城初慶民處。
遼寧北票初氏宗譜,(現代)初國卿修 2005年排印本。現藏北票市婁家店鄉初顯武處。
遼寧普蘭店初氏宗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城子坦鎮初屯初寶琦處。
山東萊陽初氏譜書,(清)初尚齡編纂於清嘉慶丙子年(公元1816年),清道光庚寅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東萊陽初氏祖譜,(清)初尚齡等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
山東萊陽初氏譜書,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黑龍江省慶安縣石尹村(永利村)大堂屯初瑞處。
山東蓬萊初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蓬萊市大柳行鎮浦裏張家村初天學處。
山東博興初氏宗譜,(現代)初紹聖續修,2003年初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孟橋初紹聖處。
山東牟平初氏譜書,(現代)初銘忍編修,2006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煙台市牟平區水道村初銘忍處。
山東萊陽初氏重修譜書,(清)初尚齡等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山東蓬萊初氏祖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修,2002年重修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蓬萊市初旺莊初銘倜處。
黑龍江通河初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黑龍江省通河縣初逢義處。
黑龍江黑河、大連初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黑龍江黑河市、大連莊河黑島鎮初旭明處。
吉林懷德初氏族志,(現代)初俊豐編撰,2002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縣大嶺二道村、遼源市西安縣連城村初俊書處。
台灣初姓祖譜,(現代)初金髮編修,1977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分館(北海公園)、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注: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從萊陽寶河鄉陶格莊村遷到台灣。
河北南皮初氏宗譜,(民國)初增瑞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首修,2004年續修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滄州市南皮縣倪官屯初月濤處。

初姓相關資料

清朝年間山東初氏分佈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初文斌調查山東登、萊兩府初氏族人居住地點,有如下記錄:
寧海州(二十一個村):初家村、西陳家、水道村、税目村、初家莊、長嵐村、上口村、西關、行上村、夾河村、千金村、遠陵夼、朱巷鋪、雀山湯、大莊村、河裏曲家、黃家疃、馬石店、城後油坊、北橋村、朱旦夼;
福山縣(二十九個村):永福園、樓子口、老嵐村、桃圓村、口子上、義井、黃埠、上房村、巨謄、卧龍子、柿子夼、西北關、沙把子、下曲家、龐家溝、趙家莊、昭縣村、西牟村、黃務村、世回堯、監廠村、西門口、轉山子、長峯村、朱叢村、台上、肖家村、張村、孫家疃;
文登縣(十一個村):汪海村、唐家嘴子、上郭家村、際山初家、窪裏初家、浩家村、新店子、二里初家、窯上初家、城西門裏、楊柳店子;
榮城縣:城裏初家、崖頭集初家;
海陽縣(四個村):泉水頭、夾格莊村、榆山夼、俱方村;
萊陽縣(十個村):北黃、陶格莊村、南里格子、海地、河前、光山、胡城、東李格莊、院上、初家莊;
蓬萊縣:城裏、初旺莊、東關、龍羊村;
掖縣:楊家疃、初家莊、夏家鋪;
昌邑縣:城北村。
與日字同輩
(第三十九代):
寧海州雀山湯村:好原、好成、好禮、好生;
福山縣西牟村:世觀;
文登縣城西門裏:慶雲。
與國字同輩
(第四十代):
寧海州水道村:大方;
寧海州上口村:玉清、仁久;
寧海州西關村:開福、開祿;
福山縣西牟村:鄉武;
福山縣朱嚴村:秉鈞;
文登縣汪海村:開盛;
文登縣唐家嘴子:維功;
文登縣際山初家:啓玉;
文登縣新店子:四民、廷祺;
萊陽縣即墨海地:彭齡。
與維字同輩
(第四十一代):
寧海州千金村:登才;
寧海州雀山湯村:柄貞;
寧海州福山縣:初映;
寧海州朱嚴村:梗修;
寧海州文登縣上郭家村:際(文登上郭家村記載濟為第四十二代);
寧海州蓬萊縣初旺莊:廷銘;
寧海州蓬萊縣東關村:恆泰;
寧海州蓬萊縣掖縣:廷芳。
與文字同輩
(四十二世):
寧海州水道村:月德、岫雲;
福山縣西牟村:志起;
蓬萊縣初旺莊:國強、國棟、國基。
萊陽初氏譜書提到的初氏情況
與煙台初家村國同輩第四十代:
登州:輔國、玉鵬、玉鳳、連城、青選、日涵;
登州:長萬。
與煙台初家村維同輩第四十一代:
武庠:澄;
寧海州:維新、連奎、維寧;
即墨縣:城與、培、輝。

初姓姓氏名人

初暐,宋時膠水人,第進士,歷官集賢院,知濰州。 [1] 
初杲(1460-1540),字啓昭,號內濱,正德八(1513)年舉人,正德辛巳(1521年)進士(北京國子監街孔廟067號進士題名碑有其名),授御史。
初彭齡(1749-1825),字紹祖,一字頤園,原籍萊陽北黃村。其祖父初元方於清乾隆四年中進士後,即遷居即墨海堤村(今屬南阡鄉)。乾隆四十五年進士。 [7] 
初大告(1898-1987)(四十五世),原名初銘音、初誥,字達杲,《初氏譜書》(山東萊陽,初尚齡等編,1937年重修七冊)中記載名字:芷南,字湘帆。山東萊陽高格莊外鎮胡城村人,教授。
參考資料
  • 1.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姓氏大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487
  • 2.    據明朝時期學者王圻所著《續文獻通考·氏族源流》中的記載:“湯之支裔有初氏。”
  • 3.    據史籍《世本八種》記載,“熊乃初氏”。南北朝時期何承天的《姓苑》記載:初氏,望出南郡。
  • 4.    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第八代楚國國君熊霜卒,弟熊仲雪、熊叔堪、熊季徇爭立;熊仲雪死,熊叔堪奔濮百蠻,熊季徇立,是為熊徇。
  • 5.    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 6.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綽克秦氏,亦稱察克欽氏,滿語為Cokcin Hala,漢義“壤”,為量詞,指地塊壟溝的多少,屬於以地為氏,世居白爾昆(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綽克秦(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額伯爾昆都倫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綽克秦氏多有冠漢姓為初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圖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徒單氏(禿丹氏),以及金國時期女真的徒單氏部落,以部為氏,滿語為Tuktan Hala,漢義“初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初氏、都氏、圖氏、杜氏、單氏等。
  • 7.    清廷大員初彭齡  .青島市情網[引用日期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