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始環境評審

鎖定
初始環境評審是一個組織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是組織對其本身的環境行為及所有與環境相關的管理活動的全面的、綜合的調查與分析的過程。
中文名
初始環境評審
性    質
組織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
只有做好了初始環境評審,才能夠使企業針對自身的環境狀況建立一個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所以初始環境評審在建立環境管理體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內容。
初始環境評審主要包括下列三個方面的內容:
1、明確組織所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並以此為依據評價本組織的環境行為;
2、識別本組織在活動、產品或服務中的環境因素,並根據法規的要求和組織本身的價值觀評價出重要環境因素;
3、評價組織現有環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其與ISO14001標準的差距。
從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出:組織只有認真做好了初始環境評審,才能正確地策劃自己的環境管理體系。具體來説才能根據自身的重要環境因素和法律、法規的符合程度最終確定環境方針、目標指標;才能確定實施環境管理體系所要解決的問題,使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更有針對性。這樣才能夠真正通過實施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取得環境績效。有的組織沒有充分認識到初始環境評審和體系策劃在建立和實施環境管理體系中的作用,因而忽視了這一工作,只把編寫體系文件作為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內容,結果寫了很多文件卻不明確自己通過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管理哪些內容,如何進行管理。這樣做是不符合ISO14001標準的要求的。
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是體系策劃,而體系策劃的基礎就是初始環境評審。所以認真做好初始環境評審是一個組織成功地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關鍵。
初始環境評審不同於組織在項目開發建設階段所做的環境影響評價,它具有更廣泛的內容。下面就針對初始環境評審的三項主要內容,分別論述其具體要求。
一、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評價
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評價是初始環境評審的三項基本內容之一,這項工作應包括下列幾項內容:
(1)收集並識別適用於本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2)收集並整理本組織評價法規符合性所必需的原始資料及圖紙;
(3)調查收集本組織與環境法規符合性相關的資料及數據;
(4)評價本組織對環境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符合程度。
下面分別列出每項內容所應做的基本工作。
1、法律法規的收集與識別
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收集與識別的範圍,應包括本組織的全部活動、產品與服務。有的組織,特別是生產型的企業往往只收集了生產活動及其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法規,而忽略了企業其他方面的法規和要求。這裏應特別強調:
(1)要包括組織的全部活動,例如:生產活動、物資的管理,設備、動力的運行,行政管理、生活後勤方面的活動等;
(2)要包括產品方面的有關環境的法規,不同的行業對其生產企業的產品一般都制訂了嚴格的法規或標準,其中很多是與環境相關的,例如冰箱及其他家電行業中對其能耗及噪聲方面的標準,組織要在建立環境管理體系中收集這些標準以評價本企業產品對法規的符合性。
(3)要注意收集有關環境的其他要求,這裏包括一些地方政府頒發的各種管理制度,也包括本系統上級公司或集團公司提出的各項要求。通過法律、法規的收集與識別,應完成下列資料:
(1)與本組織活動及服務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清單;
(2)與本組織產品環境影響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清單;
(3)環境法規與本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部門對應表。
2、收集並整理必需的原始資料
對於一個生產型企業來説這裏應包括下列基礎資料:
(1)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2)項目竣工驗收報告(三同時驗收報告)
(3)污水管網分佈圖
(4)各廢氣排氣筒位置分佈圖等
這些基礎資料作為評價法規的符合性是必需的原始資料,對於非生產型組織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簡化。
3、調查、收集與環境法規符合性相關的資料
對於一個生產型企業應收集調查下列資料:
(1)化學品年消耗量統計表;
(2)危險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存儲位置圖及防護設施;
(3)各有害廢氣排放口排放濃度和總量表;
(4)有害廢氣無組織排放總量表;
(5)各廢水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濃度和總量表;
(6)有害固體廢物的處置情況一覽表;
(7)超標排污費、環境處罰費繳納情況;
(8)環境事故情況調查表;
(9)環境表彰情況調查表;
(10)產品環境性能表。
以上資料應組織專門小組,在初始環境評審中整理齊備,作為評價法規及標準符合性的資料。
4、評價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符合程度
在完成上述三項工作的基礎上,針對法規和標準的要求,逐項分析本企業的實際水平,做出下列評價結論,作為環境管理體系策劃的基本依據。
(1)各種污染物排放濃度及總量與標準的符合性;
(2)法律、法規遵守情況的評價;
(3)產品環境性能與標準的符合性。
上述評價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各組織應選派具備上述專業技能的人員參加評價,以保證評價的工作質量。
二、環境因素的識別與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
1、概述
在ISO14001標準中的4.3.1中規定:“組織應建立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用來確定其活動、產品或服務中它能夠控制,或可望對其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從中判定那些對環境具有重大影響,或可能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
(1)首先應該強調識別環境因素的範圍,應包括活動、產品或服務。對於一般生產型的企業而言,活動和產品與服務一般均應作為識別的範圍;而對於非生產型企業由於不生產產品,所以識別的範圍可能僅限於活動和服務。
(2)另外還要注意標準中提出了組織要確定“它能夠控制,或可望對其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所謂能夠控制,即組織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或管理手段能夠對這類因素加以控制的,一般限於組織所管理的範圍之內的環境因素;而可望對其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則要超出組織本身的範圍,即包括合同方或供貸方的重要環境因素。這裏要注意不是指相關方所有的環境因素,而是指重要環境因素。這一點在ISO14001標準的4.4.6中也給出了明確界定,即組織所使用的產品和服務中可標識的重要環境因素”。組織所使用的產品中的重要環境因素有很多種,例如:汽車配套件中的蓄電池常存在酸液泄漏等問題,工廠常用的空氣壓縮機存在着運行噪聲和效率問題。對於組織所使用的服務中可標識的重要環境因素,常見的有:建築施工服務、運輸服務、有害廢物處理方面的服務;以及為組織提供配套件製造或協作加工的服務,例如印製版製造、電鍍、噴漆等,在上述這些服務活動中也常存在重要環境因素。
(3)標準中所指的對環境具有重大影響或可能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一般可理解包括:在正常、異常和緊急三種狀態下的重要環境因素,以及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下的重要環境因素。
在我們識別環境因素時,往往比較重視在正常狀態現存的環境因素,而對異常或緊急狀態下的環境因素、也就是潛在的環境因素重視不夠。潛在的環境因素是導致環境事故或安全事故的原因,在初始環境評審時要特別予以重視。
(4)關於環境影響的幾個方面除應考慮到向大氣排放,向水體排放的污染物外,還要考慮到對廢物的管理,對土地的污染,原材料與自然資源的使用,以及當地其他環境問題和社區問題。
這裏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對一些生產型企業而言,在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時,對原材料與自然資源的使用應該作為重要的課題進行必要的調查與分析。找出存在的重要問題(也可稱為重要環境因素)加以管理和改進。
2、對於組織在活動或服務中的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
介紹這方面的文章已經比較多了,本文不再重複,這裏應特別強調的是要注意識別的範圍要覆蓋組織的各種活動中的環境因素。例如:
(1)組織各類產品的生產活動,包括:材料準備,加工製造,裝配、調試,包裝、廠內運輸,倉儲等。
(2)組織的各項管理活動,包括:計劃、生產、供應、銷售、工藝。
(3)組織的各項生產輔助活動:設備維修,動力供應,廠區綠化及運輸等。
(4)組織的生活管理活動:總務、食堂、醫務室等領域的活動。
對於不同的領域可採用不同的識別方法,但常用的環境因素識別方法有:過程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而評價重要環境因素的方法常用的有專家判斷法,等標污染負荷法等。
3、對於異常或緊急狀態下重要環境因素的識別與評價
在部分企業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時,往往對這類環境因素識別的不夠充分,有的只是列出了火災。而在4.4.7的程序中也只是列出了對火災的預防及處理程序。其實在一個生產型的企業中,存在的異常或緊急狀態的類別是很多的。例如:
(1)易燃材料(化學品、油類、LPG)的火災陷患;
(2)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泄漏;
(3)易爆化學品的爆炸隱患;
(4)高壓容器的破裂(鍋爐、液壓系統、LPG);
(5)重要生產設施事故;
(6)重要環保設施事故。
為了能科學地分析、評價緊急狀態的危險程度及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需要在初始環境評審時,調查下列的基礎資料,如:
(1)各種化學品的品種及年用量;
(2)各種化學品的最高存儲量及存儲位置;
(3)各種化學品的物質安全性能表(MSDS)。
對於上述各類潛在的重要環境因素要逐項列出其所處位置,關鍵特性及監測手段,出現問題後的危害程度,緊急狀態的預防措施(包括硬件及軟件)等,在今後建立體系文件時應分別制定管理程序。
4、對於能源和資源方面環境因素識別及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
很多企業都意識到需要把節能降耗列入到環境方針及目標指標中,但是有的企業卻沒有具體的管理程序或管理內容,因而往往只是一句口號,很難取得成效。
要想通過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取得節能、降耗的成果,必需在初始環境評審階段對本組織的能源消耗、資源消耗做認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或者也稱為重要環境因素)然後針對問題列出改進的目標指標和措施計劃(環境管理方案)以及管理程序。
(1)能源消耗的調查和分析
能源消耗方面需要調查和分析的範圍很廣,對於一個生產型企業而言一般應包括:電力、水、燃油、煤、蒸汽、煤氣、液化石油氣等。
調查分析的內容應包括:
(a) 歷年的消耗量;
(b) 平均每個產品(或每萬元產值)的消耗量;
(c) 與同行業消耗水平的對比;
(d) 主要耗能設備清單(及耗能值);
(e) 主要耗能設備的負荷率或利用率(例如:空調設備、空壓機、大功率加熱設備及其他大型設備)。
在此基礎上應組織專業人員對所列出的數據和能源利用狀況進行分析,找出主要問題(重要環境因素)列入環境管理體系的目標指標或制定相應的管理程序,加以改進或管理。
(2)資源(材料)消耗的調查與分析
資源(材料)消耗的調查與分析,應包括下列內容:
(a) 主要原材料、輔助材料的歷年用量及平均每台產品的消耗量;
(b) 主要原材料的利用率以及與同行業的比較;
(c) 各主要工序的廢品損失;
(d) 非正常消耗的統計及分析,包括:
(1) 計劃、採購不當造成的材料鏽蝕及過期;
(2) 運輸、存儲不當造成的損失;
(3) 生產調度不當造成的資源浪費;
(4) 落後的工藝和設備造成的材料浪費。
(e) 廢物
(1) 各種廢物的年產出量及報廢價值;
(2) 減量化及資源化的可能性;
(3) 處理、處置的方法及對環境的危害。
同樣在調查清上述內容後,也要組織有關的管理人員和專家對以上各項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把本組織在管理上、技術上的薄弱環節列為重要環境因素及目標指標或制定相應的管理程序,並通過體系的實施加以解決。
5、對於產品環境影響的調查與評價
對於生產型企業而言,一般都需要對其產品的環境影響進行調查與分析。有的產品中存在的環境影響是很明顯。例如:汽車的尾氣排放及油耗等。一般而言工業和民用產品在使用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序的環境影響,民用產品中例如空調、冰箱、洗衣機、複印機等都存在能源、噪聲、效率等方面的與環境相關的因素。對於工業產品(例如:生產設備)在使用中造成的環境影響則可能會更大。
因此在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時應該對組織的產品中的環境影響(或者稱為環境性能)進行調查和分析。
調查的內容應該包括下列三方面:
(1)產品製造中環境影響,包括:
(a) 原材料的消耗量及與同行業的比較;
(b) 能源的消耗量及與同行業的比較。
(2)產品使用中的環境影響,包括:
(a) 能源消耗量及與同類產品的比較;
(b) 對環境的影響(廢物排放、噪聲等)以及與同類產品的比較;
(c) 工作效率(對加工設備而言)。
(3)產品報廢后的再生利用,包括:
(a) 產品報廢后的可分解性;
(b) 報廢零部件的再生利用率。
從保護環境、節省自然資源的觀點出發,應該使產品設計人員在進行新產品設計時注意下列幾方面的問題:
(1)提倡開發長壽命、高效率和多功能化的產品,這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需要。一個產品如果使用壽命長,使用中工作效率高就意味着節少了資源;同樣如果消耗基本同樣的資源製造出的產品,功能多也意味着節省了資源。
(2)提倡開發設計小型化、輕量化的新產品,同樣這也是節省自然資源的需要。
(3)在產品設計中提倡採用無害化的工藝技術,並簡化製造工藝。這樣會減少製造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並且節省製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4)在產品設計中提倡使用無毒、無害的材料,同樣這也會減少產品製造過程中的很多環境污染問題。是實施污染預防的重要措施。
(5)要提倡開發設計在運行中省能源、低污染的產品。
(6)在產品開發設計中要考慮在產品壽命終了時,廢棄後的零部件再資源化的問題。
以上這些原則應該作為評價產品環境因素的基準,找出與同行業、同類產品的差距。如果經營上需要技術上可行,應列為重要環境因素和目標指標,納入體系的管理,使其儘快改進。
三、評價現有環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其與ISO14001標準的差距。
在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有少數企業沒有注意與原有管理制度相結合的問題。把所有原有的管理制度,包括那些多年行之有效的制度扔在一邊。為了ISO14001的認證建立了一套完全新的管理文件,而老的制度又在那裏實施。造成了管理上的脱節,也就是常説的“二張皮”現象,因而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亂。
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應充分考慮與企業現行的管理制度相結合的問題,把過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納入體系中來。如果原有的制度不夠完善,可以在建立體系過程中,加以修改或補充使其符合ISO14001的要求。把這些原有的文件與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新文件融為一體,形成一體化的管理體系。
這一點在ISO14004標準中已經説明,在ISO14004中的 4.3.2.2中指出:“為了有效地管理環境事務,對環境管理體系要素的設計或修訂,應與現行管理體系要素有效的協調,並一體化。”為了實現環境管理體系與原有的管理制度相結合的要求,組織應充分理解ISO14001中各要素的每項要求,並按照這些要求衡量一下原有的管理文件,對不足的部分加以補充,通常可以與原有管理制度相結合的主要有下列一些要素。
(1)環境方針:應充分考慮組織原來的經營方針的有關要求。
(2)組織機構與職責:應儘量與組織原有的機構一致。
(3)培訓:應與組織原有的培訓工作管理制度相結合,並補充新的要求。
(4)信息交流:應與組織原有的信息交流與情況通報制度結合考慮制定新的文件。
(5)文件控制:應與組織原有的文件管理制度結合。
(6)運行控制:這裏面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從產品設計、工藝管理,設備、能源管理,物資管理,環境管理以及大量的現場作業管理制度,凡是與ISO14001標準要求相關的均應納入體系中來。
(7)應急準備與響應:組織原有的一些防範性的管理文件如火災預防、事故預防等,應在建立體系中充分吸納。
(8)監測測量:同樣這裏面所涉及的面也比較廣,應與組織原有的監測體系,工作檢查制度相結合。
(9)不符合糾正與預防:應充分調查組織原有的一些檢查、考核和獎勵制度的內容。
以上僅僅是常見的一部分內容。總之組織在進行初始環境評審時,應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調查,把與環境管理體系相關的原有管理制度進行充分的調查和分析,在建立體系文件時充分考慮原有文件的內容,使新舊管理制度實現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