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世延

鎖定
劉世延(?—1609),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祖籍陝西保安(今陝西志丹)。誠意伯劉基十一世孫,誠意伯劉瑜孫,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月襲爵。嘉靖三十九年(1560)二月,劉世延在南京衞卒亂殺督儲侍郎黃懋官事中稍定局勢,以此自恃。萬曆年間,劉世延因稔惡不悛,數被罰祿革職、發回原籍,但恃免死券文,“抗違嚴旨,盤據南京,挾官騙民,恣肆愈甚”,“敢倡妖逆,大恣貪橫,魚肉都城,草菅民命。”劉世延即下獄論死,至萬曆三十七年(1609)瘐斃。 [3] 
本    名
劉世延
籍    貫
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
所處朝代
萬曆
祖    籍
陝西保安(今陝西志丹

劉世延人物生平

劉世延在嘉靖三十年(1551年)十月,“僉書南京左府事都督”。此後,“屢領南京軍府”。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南京振武營因為軍餉問題發生譁變,殺死督儲侍郎黃懋官,並要挾南京兵部尚書張鏊以“求賞”。“鏊錯愕不能應。會誠意伯劉世延趨至,諭曰‘爾輩但求賞,易耳,能從我,惟爾所欲。眾稍定。”劉世延當時是南京右軍都督,成功控制住了譁變軍士。第二天,南京九卿科道大會於內守備廳,通過補償軍士銀餉平息了兵變。
劉世延在這次平定兵變中發揮了作用,但是在當月,他就因與僚屬爭鬥而被革職閒住了。《明世宗實錄》載:
先是,南京兵部尚書張鏊,奏革五府屬衞軍餘替役收糧等事,部議已報允。既而掌右府事誠意伯劉世延欲復之,草疏示魏國公徐鵬舉。鵬舉見其詞多牽引鏊陰私事,未肯從。世延乃陰署鵬舉等名於疏中,獨遣人入奏之。鏊上章辨誣,歸過鵬舉。鵬舉大以為恨,亦上章自理,謂世延本以私怨欲革指揮朱元任,與鏊不協,乃假復職掌為辭,自泄忿耳,與臣等何與,而顧偽署其名也。上俱下其章南科議,兵部覆得旨,令世延閒住,鵬舉等各協心供職,毋妄生嫌疑,致壞國體。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劉世延被任命署都督僉事。四年後,景王朱載圳薨,劉世延被派去“諭祭”。不久後便受命職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然而《明史》載,劉世延約在此前後“數上封事,不報,忿而恣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世延以軍政自陳,乃為引疾疏,疊疊數百言,自陳功代,語涉怨訕,”被禮科都給事中辛自修糾劾,落得革職閒住,而且丟了爵位。
隆慶二年(1568年)八月,誠意伯爵位得以恢復。“世延既廢后,南京科道官岑用賓等交章薦之,世延亦上章訟過,俱下吏部,吏部集廷臣議,謂世延先祖基有開國翊運功,世延前以奏事狂誕,非有大過可棄。”同年十二月,他被任命掌南京左府事,官職也得以恢復。第二年(1569年)二月,劉世延復爵謝恩,“因陳始祖基開國功勳著在社稷,而身後卹典出魏國公徐達及新建伯王守仁下,乞改給祭葬享堂儀物及爵級、勳階、散官。”禮科都給事中王之垣等參劾他“挾祖勳而要君寵,悖慢不敬。”但禮部認為劉世延的請求也許有理,請勘察後再定奪。同年九月,南京刑科給事中駱問禮彈劾劉世延:
南京刑科給事中駱問禮劾奏南京右軍都督府掌府事誠意伯劉世延、巡撫福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塗】澤民各不職,當罷。兵部覆,世延宜革任,令改過自新以需後用。而吏部言澤民有剿寇功,軍務方殷,未可輕棄。得旨,世延、澤民俱供職如故。
同月,隆慶帝突然下旨赦免先前丟失山西石州的兩員邊將死罪,令其充軍戴罪立功。兵科都給事中張滷上疏:
中旨特釋,其致人駭異,誠所宜然,天下之患莫大於使君父有言,而人不見信。前日兵部覆誠意伯劉世延之奏,忽命自中出,人方嘖嘖相異,乃今又有此。此機一成,將漸為人臣假借市恩之利,而致幹威福之權。且邊將巧於窺伺者,將復奸欺百出,尤非細故也。
由此可知,有言官認為劉世延未被懲處之事可能會助長人臣讒佞君上之風,然而隆慶帝沒有理採。
隆慶四年(1570年),劉世延插手了魏國公的繼嗣問題。魏國公徐鵬舉正妻無子,庶長子徐邦瑞應襲封,但徐鵬舉欲讓其庶幼子徐邦寧襲封。為此,徐鵬舉賄賂嚴世蕃,把徐邦寧之母鄭氏封為魏國夫人,然後私下謀求徐邦寧入監讀書,以坐實徐邦寧襲封地位,不想卻被兵部尚書劉採勸阻。徐鵬舉只好上報禮部,讓徐邦瑞入監讀書。然而此事並未了結,據《明穆宗實錄》載:
邦寧知事不就,乃函其金寶首飾以好邀誠意伯劉世延於鷲峯寺,屏人與之謀。世延受之,密以書詒祭酒姜寶,言邦寧當襲狀。寶疑不決。會有助教鄭如瑾者,故為舉人時,頑薄無行,至是,亦陰入邦寧賄,證世延語於寶所。寶遂戒吏毋納邦瑞,駁還禮部,行五府勘結。禮部怒,不為報,而鵬舉亦因留邦瑞不遣。居無何,副使馮謙私候寶,盡發如瑾與邦寧相結約語,且言外議頗誣及寶。寶大驚,具劾如瑾,章下南京法司鞫問。於是世延事亦發,反移牒至刑部,言己與徐氏世仇,未嘗與鵬舉廢立議。辭甚倨悍,吏不敢詰,惟如瑾坐,革職為民,鵬舉奪祿米一月,鄭氏追奪誥命,邦寧及其黨罰治有差。
因為此事,隆慶四年三月,“令南京刑部尚書孫植、南京國子監祭酒姜寶、誠意伯劉世延俱回籍聽勘,”接着劉世延在隆慶五年(1571年)九月被勒令閒住,奪俸半年。
萬曆初年張居正輔政,對朝政進行整頓,對各類親貴“不法”予以懲治,劉世延也在其中。萬曆七年(1579年)十月,劉世延“犯禁輒坐肩輿。户科給事中傅作舟劾其驕縱滅法,命閒住,罰祿米一年。”萬曆九年(1581年)十月,“南京兵科等衙門會勘世延違法及詆譭皇祖明旨事情,法司奏當論死。上念其祖佐命功,止革職為民,撫按官羈管禁住,仍許子孫承襲。”萬曆十一年(1583年)十一月,劉世延再次時來運轉:
兵科給事中王亮言:“國初勳臣運籌帷幄如誠意伯劉基,仗節死義如花雲,其後嗣或無爵祿或有爵祿而奪之。今劉基之裔劉世延,有定變功,被權相傾陷,擬罪奪爵,大為可惜……”上命劉世延着復爵,照舊於南京都督府帶俸,原住過祿米準與補支一年,遇缺推用。
王亮所言“權相”指的是張居正,時值“倒張清算”之時,所以劉世延得以復爵、復職。
此後,劉世延又因“不法”被多次彈劾。萬曆十二年(1584年)二月,“刑科都給事中戴光啓參誠意伯劉世延假謝恩肆辯及諸橫恣狀。”萬曆十六年(1588年)四月,他因侵奪劉塘民田和截留蘆課而被禮科給事中侯先春、南京御史王藩臣等參劾,左都御史吳時來覆參謂,“宜就奪田、截課二事,行令撫按,訊究如法,不應以世功而姑貸也。”萬曆帝卻並未下旨嚴辦。萬曆十九年(1591年)三月,他因縱使家奴侵奪陸鋭等83家所開墾塔山官塘田,被“罰住祿米一年,着痛加省改。”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六月,“南京河南道御史林培糾參誠意伯劉世延先後諸不法狀,部覆當回原籍聽勘,仍行南法司提問黨惡諸人。”萬曆帝準依部議。但是劉世延並沒有回籍聽勘,而仍滯留南京。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他又因妄言災祥而被通政司使田蕙參劾,“南北台省亦交章彈劾”,然終“皆不報”。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他因“擅用關防牌票、私造兵器、聚眾殺人”而被究問。
審理期間,他試圖逃跑,未遂。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上以開國勳裔,姑免死釋放,革去冠帶,發回原籍,照沐朝弼例,令其子承襲祖爵。後世延仍住南京,命法司差官押回,令本處撫按官羈管。”
回籍後,劉世延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四月上疏參劾萬曆帝派在瓜州、儀徵的税監暨祿及督理蘆課太監黨存仁,指斥其貪瀆。不報。六月,“御馬監左少監暨祿劾奏誠意伯劉世延犯罪回籍,不思杜門省改,致書囑託,包攬客船,幹求免税,縱子劉尚仁等糾黨成羣,阻撓税務。上命祿會同該撫按官嚴拏問擬具奏,不許連累無辜。”七月,南京內官監太監黨存仁辯誠意伯劉世延參論事,並劾世延及其子尚義侵佔蘆洲等事。奉旨:劉世延屢犯不悛,今又聽子劉尚義濟惡流毒,佔據田洲,縱私撓法。前暨祿來奏,已有旨,着同撫按官拏問,今着一併拏問具奏。黨存仁用心管事,不必疑具【懼】。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八月,南京福建道御史孫居相參劾劉世延:
屢奉旨免死,發原籍為民,嚴行羈管。劉世延抗違嚴旨,盤據南京,並收納亡命,詐騙官民,擅殺人命,奸奪財產妻女及雕刻、假印、刊刻謠詞諸不法狀,且妄稱星變,遣牌赴京,明犯無將。
萬曆帝隨即下旨三法司會審劉世延。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南京刑部尚書趙參魯上奏劉世延罪行與案件審理情況,詳述其諸多罪行。《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四月“庚申,誠意伯劉世延有罪庾死。”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五月,“命誠意伯劉藎臣承襲祖爵。” [4] 

劉世延軼事典故

嘉靖三十九年(1560),以南京後軍都督府僉書管南京右軍都督府事的劉世延斥散了南京振武營譁變兵士,他“由是自負,藐諸公卿”,並“數上封事”,頗有效仿郭勳、仇鸞的意圖。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南京兵部尚書張鏊奏請革五府屬衞軍餘替役收糧等事,皇帝準之,劉世延因與張鏊有私怨,故草擬奏疏反對張鏊的意見。世延還請南京守備勳臣魏國公徐鵬舉共同上奏,未獲同意,故私自“陰署鵬舉等名於疏中,獨遣人入奏之”。事發後,嘉靖帝判令劉世延閒住。不久劉世延復任,繼續無端上奏,但所議多“不報”,劉因此“忿而恣橫” 。劉世延上奏多非為國言事,而旨在故意攪局,發泄私憤,且手段不軌;而嘉靖帝皇位穩固後,沒有興趣繼續突破體制地任用勳貴,其奏議當然不會受到重視。
至萬曆朝,劉世延攪入朝局的勢頭依舊。張居正死後,有御史丁此呂彈劾禮部侍郎高啓愚曾經在主持南京會試時出“舜亦以命禹”考題以暗勸張居正篡位,該事件掀起了清算張居正的序幕,晚明“黨禍”由此形顯。有史料隱晦表明,所謂“舜亦以命禹”的題目出自劉世延的授意。《明實錄》所收吏部覆查丁此呂的奏章中,也提及劉世延謝恩本有“狂悖之言”,以致“朝臣無不驚駭”,雖未明指“舜亦以命禹”之議是否實出劉口,卻暗示出劉世延曾牽扯其中。
相比劉世延政治方面的不良表現,他對南京地區經濟利益的攫取更為惡劣,可謂勳貴腐化的典型。劉世延的所為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被集中揭發出來,時任南京刑部右侍郎的王樵負責審理劉世延案件,其奏疏詳細記錄了劉世延多次命令惡僕、宗黨搶奪別人田土,並謀害田主的種種犯罪。劉世延犯下如此大罪,但神宗基於優待勳臣的慣例,僅勒令劉氏回原籍浙江青田閒住。劉世延因此更加目無王法,他甚至“傲不肯行”,並宣稱:“我有鐵券,捶死一人納一可免,誰難我者!”。
至萬曆三十三年(1605),南京福建道御史孫居相等累奏劉世延諸“擅殺認命、奸奪妻女財產”等不法事,又特劾世延“妄稱星變,遣牌赴京,明犯無將”,並言南京勳戚子弟見劉世延橫行恣肆,多“相與效尤”。關於劉氏所謂“妄稱星變赴闕”之事,萬曆朝御史李邦華的奏疏中有更加詳盡的記載:萬曆三十三年,世延忽稱星變,召兵集餉,遣牌赴闕,圖謀不軌。為世延運籌決策一希張良、李靖之成功者,劉世學也。及被南京御史蕭如松、朱吾弼、孫居相、李雲鵠等交章論劾,奉旨下法司,嚴拿監拘,世延遂死獄中,廷詢未竟,世學因而漏網。 [5] 

劉世延史料記載

《劉基家譜·誠意伯世延公傳》
洪公長子也,年甫十三而喪父。至嘉靖二十八年奉旨襲爵,三十年授南京左軍都督府僉事,三十一年授前軍都督府僉書管事。三十四年授前軍都府掌印。又奉旨提督操江兼管巡江。三十五年授後軍都督府管事,三十六年授右軍都府掌印事。三十九年處分軍變,力救兵部尚書張鰲之危。比因南京五府會奏,奉旨革任閒住四十年復授前軍都督府事,並理紅盔將軍。四十四年授後軍都府印事,比因侍郎萬恭,以公參究指揮朱元事恭受賄庇護,致讎多方中傷,大學士徐某偏聽為之,兩上密揭誣公與南京兵部有隙,軍營之變就中處分蹤跡可疑,上聖明置而不問,四十五年伺公疎中有一字觸忌,即諷禮科給事中辛,自修以指摘章,疎牽諭三五人。奏請罰治奉旨黜爵。閒住至隆慶改元各科道公諭復引入舉,止覆文職起用,格而不行二年徐解政,吏部題請復原職。仍於南京左軍都督府管印事,績給事中南昌王禎方以公甞論其同鄉張鰲之故,遂牽入姜祭酒,馭查事中恭勘及覆革任罰祿米一年,公性忱直有古骨鯁風,居官三十年十任軍務,四持使節,乃落落一空囊耳,從口鑠金致令三年褫爵,八載投閒亦命也。夫子十,尚忠、尚質、尚文、尚賢、尚仁、尚義、尚和夫人滕氏出也。尚絅妾王氏出也,尚禮李氏出也,尚清宋氏出也。 [2]  [6]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劉世延傳》
孫世延嗣。嘉靖末,南京振武營兵變,世延掌右軍都督府事,撫定之。數上封事,不報,忿而恣橫。萬曆三十四年,坐罪論死,卒。適孫萊臣年幼,庶兄蓋臣借襲。蓋臣卒,萊臣當襲,蓋臣子孔昭復據之。崇禎時,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與馬士英、阮大鋮比,後航海不知所終。 [1] 

劉世延親屬成員

劉世延有嫡孫劉萊臣,時未成年。《明史·劉基傳》載:“適孫萊臣年幼,庶兄藎臣借襲。”可能因為是“借襲”,《明書》沒有把劉藎臣列入誠意伯序列中。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