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列夫·扎哈洛維奇·麥赫利斯

鎖定
列夫·扎哈洛維奇·麥赫利斯(Лев Захарович Мехлис,1889—1953),又譯梅赫利斯,蘇聯軍隊政治工作者,蘇聯一級集團軍政委,總政治部主任。1911年加入俄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列兵,1919年參加蘇俄紅軍。蘇俄國內戰爭時期,歷任旅政委、師政委和集團軍政委。蘇德戰爭期間,任總政治部主任,當選副國防人民委員。1942年當選最高統帥部大營駐克里木方面軍代表。戰敗後降為中將,後任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委員。1944年晉升上將。
中文名
列夫·扎哈洛維奇·麥赫利斯
外文名
Лев Захарович Мехлис
國    籍
蘇聯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53年2月13日
畢業院校
紅色教授學院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1944 年獲上將銜
出生地
敖德薩

列夫·扎哈洛維奇·麥赫利斯生平簡介

蘇軍總政治部主任麥赫利斯 蘇軍總政治部主任麥赫利斯
麥赫利斯生於敖德薩,1911年應徵入沙俄軍隊。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俄共(布)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紅軍中擔任政委。後從事黨務工作。1930年畢業於紅色教授學院。曾任聯共(布)黨中央出版局局長兼《真理報》編委。1934年當選為聯共(布)黨中央候補委員。1937—1940年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一級集團軍級政委。1939年當選為黨中央委員。翌年任國家監察人民委員。1941年復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同時為副國防人民委員。1942年5 月作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被派到克里米亞方面軍。後因未能組織好防禦被撤職降級。同年7月起至戰爭結束,歷任第六集團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西方方面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4方面軍等的軍事委員(即政委)。1944年獲上將銜。戰後任國家監察部長。斯大林去世前失寵,斯大林派他到薩拉托夫“出差”,於1953年2月13日去世。

列夫·扎哈洛維奇·麥赫利斯性格缺陷

麥赫利斯是個典型的斯大林時代的人物,雖從20年代初就在斯大林秘書處工作,但其文化程度並不高,據説,他連月亮為什麼不會發光都不知道。由於尼古拉·伊凡諾維奇·布哈林在反“右傾”鬥爭中倒台,布哈林及其弟子被從《真理報》撤職,這裏需要補充斯大林的人,因此就調麥赫利斯進入了這個重要陣地。麥赫利斯作為秘書,對斯大林極善逢迎,他那股過分熱心的勁頭,連斯大林有時也覺得有些過頭。比如,他做了《真理報》主編和權力很大的中央出版局長以後,沒有知會斯大林,就宣佈要舉辦《列寧主義基礎》發表十週年紀念活動。麥赫利斯為迎合斯大林,還表現出了極力要求鎮壓“人民敵人”的願望,為此,他愛寫各種各樣的告密信。後來作為蘇軍政治部主任,曾是在“大清洗”中對軍內施行鎮壓的主要推手之一。 他篤信鬥爭哲學,不僅對敵人,對周 圍的同事也是如此。他對黨的事業不能説不忠誠,工作也非常賣力,但是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思維方式教條、極端。他除了對斯大林和少數高級領導人唯命是從、百依百順之外,對其他人總是一本正經,動輒上綱上線。
對與他意見不一的同事,輕者暴跳如雷,重者你死我活。犯了錯誤的,落在他手裏那就更不用説了。麥赫利斯之冷酷無情,連斯大林在談到他時也説,“哪能把建設性事務委託給麥赫利斯,他只能毀滅、破壞、消滅,這才適合他。” 有關此人,赫魯曉夫也曾這樣説:“他誠實倒是挺誠實的,但一個心眼看到的,只是到處的‘人民敵人’,只是破壞者”。順着他的人,如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蘇斯洛夫等都飛黃騰達了。跟他不合的,如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馬爾基安·米哈伊洛維奇·波波夫就一生不得志。有一次,他在向斯大林報告了前線形勢後,順便提起風流倜儻的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將軍“有生活作風問題”。斯大林聽了沒做任何反應。 梅赫利斯不甘心,執意要打擊這位春風得意的將軍,臨走時又向斯大林問道:“我們到底拿羅科索夫斯基同志怎麼辦?他搞女人搞得也太得意了!”斯大林反問梅赫利斯:“怎麼辦?你只能眼饞唄。”

列夫·扎哈洛維奇·麥赫利斯克里米亞

戰爭初期,他曾被斯大林派到西方方面軍充當最高統帥部代表,結果與當時該方面軍的司令員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吵得不歡而散。來到克里木方面軍之後,又與科茲洛夫等人頻生齟齬,並且藉手中擁有的權力撤換了一批幹部。方面軍參謀長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少將就被他換上了跟他而來的維奇內。大敵當前,這種內部鬥爭破壞了方面軍領導班子的團結一致,從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在最關鍵的時刻,削弱了對戰鬥準備工作的領導和對部隊的指揮能力。
5月8日,德軍埃裏希·馮·曼斯坦因上將按“鴇”作戰計劃實施突擊,就在這時,方面軍司令部內的爭吵仍未停止。當天,麥赫利斯給斯大林打電報告科茲洛夫的狀:……這種推卸責任的做法不僅非常不合時宜,而且相當愚蠢。斯大林不能容忍失敗,尤其不能容忍在佔優勢的情況下,由於內部的爭吵而貽誤戰機。他給麥赫利斯回了一封措辭嚴厲的電報,字裏行間充滿着最高統帥的憤怒:你採取了一種奇怪的、對克里木方面軍的事務毫不負責的旁觀者立場。這種立場很方便,但腐朽透頂。在克里木方面軍,你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最高統帥部的負責代表,應對方面軍的一切成敗負責,應就地糾正方面軍領導上的錯誤。 你應和方面軍的領導共同對方面軍左翼毫無保障負責。如果‘各種情況均説明,明天一早敵人將發起進攻’,你不去採取各種措施組織抗擊,而只是在一旁消極批評,那你的問題就更為嚴重。
刻赤半島丟掉了。而且是在遭到重大損失之後才給丟掉的。十幾天之後,一份戰報送到了斯大林面前,上面寫着,從5月8日至20日,克里木方面軍共損失176566人,347輛坦克,3476門大炮和迫擊炮,400架飛機……讀着戰報,斯大林怒不可遏:“這些笨蛋!把一次成功的戰役毀掉了!”
斯大林拿起電話,找到副總參謀長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命令他迅速準備一份總結克里木方面軍失敗原因的報告。作為最高統帥,他要總結教訓,輸要輸得明白。同時, 他也要敲響警鐘,以防此類悲劇重演。6 月4 日,華西列夫斯基交來了報告草稿,報告指出了導致失敗的種種原因,如防禦縱深配置薄弱,預備隊使用不當,不善於協同作戰,指揮員應變能力差,方面軍主要領導執行命令不堅決..等等。 “就這些?”斯大林看完報告,抬頭嚴厲地看了一眼華西列夫斯基。華西列夫 斯基不由微微一怔:“是的,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拿起煙斗,一邊往裏塞煙絲,一邊沉着臉説:“您忘了該把誰提交軍事 法庭。您記錄吧!” 華西列夫斯基連忙掏出筆,斯大林點燃煙斗,深吸一口,又長呼出來。 “解除一級集團軍政委麥赫利斯同志副國防人民委員和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之職, 軍銜降為軍級政委;解除陸軍中將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科茲洛夫同志方面軍司令員之職,軍銜降為少將 ;解除師級政委沙馬寧同志方面軍軍事委員之職,軍銜降為旅級政委;解除陸軍少將維奇內同志參謀長之職。以上三人均調次要工作崗位以觀後效..”
作家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維奇·西蒙諾夫在一次和海軍元帥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的訪談中講到了刻赤的失敗,元帥回憶道:我看到過梅赫利斯,當時我們接到命令把能從刻赤半島上撤退下來的人都撤走。順便説説,儘管這是我們慘敗的奇恥大辱,但我們還是撤走了12.1萬人,這一點我們不會忘記。不能想象,要所有的人都在那邊陣亡,一個也不生還。因此,在最後幾天,我接到了命令參加撤退工作,就在刻赤的附近看到了梅赫利斯。他裝作想死。
他的前額不知是被打傷還是受了點輕傷,但沒有包紮,那兒有一塊帶淤血的血跡。他好幾天都沒有刮臉了,手腳也很髒。看來,他曾幫助過司機把汽車拖出來,而後又認為沒有必要把自己弄弄乾淨。他的樣子很悲觀,他的汽車也是一副可憐相。他同司機一起兩個人走,沒帶警衞。儘管情況很悲慘,但其中有一點可以看出——這個人表現出打算要尋死。
談到這裏,我插話説:“梅赫利斯也許不只是讓人看出他打算尋死,説不定他當時真的尋過死了。”
“可能。”我的談話者回答了我。“也許尋過死了。但他當時表現出來是打算尋死,而且特別表現這一點,這使我感到厭惡,直到如今我還是很厭惡。”
我説,據我的觀察,梅赫利斯是個勇敢的人。
“是呀,也可以説。他在刻赤附近,總是往前爬,往前爬。我同樣知道,他曾在芬蘭前線參加過戰鬥,他在一個營裏參加進攻。但是,第一,這不能為他開脱什麼——既不能為他開脱在芬蘭戰爭上表現出來的碌碌無能,也不能為他開脱在刻赤慘敗中他應負的主要責任。其次,依我看,他不是一個勇敢的人,而是一個神經過敏、感情衝動和狂熱的人。順便説説,我曾在斯大林那裏參加過討論芬蘭戰爭的總結,出席的人有梅赫利斯、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梅赫利斯好幾次冒失地一時詳加評述,一時插上幾句話,後來,斯大林忽然説:“總的説來,梅赫利斯是個狂熱的人,不能把他派到軍隊裏去。”我記得,當時使我吃驚的是,儘管斯大林説了這些話,但梅赫利斯依然象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似的,繼續參加這次會議,並且還多次冒失地提出過自己的意見 [1] 
參考資料
  • 1.    康·西蒙諾夫《我寫斯大林--我這一代人的見證》335-337頁 武漢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