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列夫·古米廖夫

鎖定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古米廖夫(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Гумилёв,1912年10月1日——1992年6月16日),俄羅斯歷史學家、思想家、東方學家、民族學家和民族起源理論的創始人,歐亞主義歷史哲學流派代表人物。 [1] 
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古米廖夫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Гумилёв
國    籍
俄羅斯(蘇聯)
出生地
俄羅斯聖彼得堡
出生日期
1912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
1992年6月16日
畢業院校
列寧格勒大學
職    業
歷史學家,思想家,東方學家,民族學家

列夫·古米廖夫人物生平

1912年10月1日,列夫·古米廖夫生於彼得堡皇村的貴族家庭,母親是白銀時代的著名詩人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託娃,父親是詩人尼古拉·斯傑潘諾維奇·古米廖夫。古米廖夫6歲時父母離異,父親1921年被布爾什維克以“積極參與反革命暴亂”的罪名槍斃。17歲來到彼得堡,中學畢業後,想報考赫爾岑學院,但因其貴族出身未被錄取。
古米廖夫不到6歲就表現出對地理和歷史的強烈興趣,尤其對歷史的迷戀彷彿天賜一般。1934年秋,列寧格勒大學歷史系錄取了古米廖夫。1935年8月,古米廖夫受指控從事反蘇活動(憑空捏造)而被捕,關押了幾個月,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收到他母親阿赫瑪託娃的私人求救信後予以釋放。1938年3月,古米廖夫再次被捕並接受審查。他被指控從1937年年底開始積極參加了列寧格勒市的反革命暴力組織,被判處勞改10年,剝奪政治權利並沒收財產。1944年秋,他自願上前線,被派到作戰部隊,參加瞭解放波蘭西部和攻克柏林的戰役 [2]  。復員回到列寧格勒後,古米廖夫作為校外考生通過了考試,獲得了畢業證書,並考上了東方學研究所的研究生班。
1948年12月,古米廖夫成功通過了副博士學位論文答辯。1949年開始在列寧格勒國家民族學博物館擔任高級研究員。1949年11月,古米廖夫被控從事反蘇活動。他被押送到莫斯科的監獄後,被判勞改10年;在哈薩克斯坦西西伯利亞的勞改營漂泊了6年半之後,特別平反委員會取消了對他的全部指控。1956年5月11日,古米廖夫重獲自由,回到列寧格勒,在民族學博物館從事打掃衞生的工作。1960年,出版了古米廖夫編寫的《匈奴》一書,主要依靠他在集中營時攢下的材料。1961年11月,古米廖夫以《古突厥人》一書通過了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2]  。1963年,古米廖夫調到列寧格勒國立大學地理系經濟地理科研所工作,擔任高級研究員,先後出版了一系列專著。1973年以《民族起源與地球生態環境》一書通過地理學博士論文答辯,但因其所學專業是歷史學而被蘇聯最高學位委員會否決。80年代,古米廖夫的主攻方向逐漸轉移到族源學和俄羅斯與大草原關係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見解、新方法和新概念,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與激烈爭論。 [2] 
1980年至1986年,古米廖夫又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歲月。根據蘇聯科學院主席團的決定,全面禁止出版古米廖夫的著作,直到1987年年底和1988年年初。1989年秋,古米廖夫不幸中風。1991年9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法院委員會通過決議,為古米廖夫的父親恢復了名譽。1992年6月16日,古米廖夫去世。 [2]  [1] 

列夫·古米廖夫人物影響

莫斯科大學教授馬斯林把20世紀20至30年代在俄羅斯移民中倡導和參與歐亞主義的特魯別茨科伊、薩維茨基等人稱為“古典歐亞主義者”,而將90年代初在俄羅斯本土繼承、發展這一思想流派的杜金和費羅多夫等人稱為“新歐亞主義者”。在這兩者之間,古米廖夫起了承前啓後的獨特作用。 [2] 

列夫·古米廖夫個人生活

1967年,古米廖夫與莫斯科工藝美術家娜塔麗婭結婚。 [2] 
參考資料
  • 1.    粟瑞雪.列夫·古米廖夫的歐亞主義學説及其對當代影響[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2(06):81-89.
  • 2.    陳訓明.古米廖夫及其歐亞主義述評[J].東歐中亞研究,2002(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