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刑法哲學

(2015年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刑法哲學》2015年3月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胡薩克 (著)、姜敏(譯)。本書是一部以犯罪與刑罰及罪刑關係為研究內容的學術專著。
中文名
刑法哲學
作    者
美 胡薩克 
原作品
刑法哲學
譯    者
姜敏(譯)
出版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3月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509360118

刑法哲學圖書目錄

導言
篇 刑事責任論
章 刑事責任是否需要行為要件?
引言
一、行為要件及道德責任和刑事責任之間所謂的區別
二、行為要件
(一)行為要件的地位
(二)滿足行為要件的行為之本質
三、行為要件的評價作用
四、控制要件
五、基於狀態的刑事責任
六、基於思想的刑事責任
結語
第二章 犯罪動機和刑事責任
引言
一、犯罪動機的概念
二、犯罪動機的相關性
(一)作為與不作為
(二)正當化事由和合理動機
(三)寬恕事由的適用條件
結語
第三章 刑法語境下“目的不影響允許性”假定論的代價
引言
一、目的論
二、目的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三、目的和犯罪未遂
四、刑法理論的成本
結語
第四章 故意轉移
一、故意轉移的條件
二、對純粹主義論的批評
三、故意轉移廢止主義解決路徑
四、故意轉移範例引申的十二個非標準性案例
五、法律擬製原理分析
六、運氣補償論分析
七、均衡量刑原則分析
結語
第五章 未完成形態犯罪的本質與正當性
引言
一、刑法的原則性限制
二、總體進展:危害原則和權利保護
三、未完成形態犯罪語境下法律自由論的缺陷
四、未完成形態犯罪的本質
五、兩種未完成形態犯罪
六、未完成形態犯罪的正當性
(一)複合型未完成形態犯罪
(二)簡單型未完成形態犯罪
七、應用:毒品犯罪
第六章 嚴格責任、公正與罪刑均衡原則
引言
一、毒品殺人罪的嚴格責任
二、形式和實質嚴格責任
三、嚴格責任與罪刑均衡原則
四、可能的改革方案
第二篇 罪過程度論
第七章 關聯罪過序列原則研究
引言
一、關聯罪過序列原則的提出和意義
二、不同關聯罪過狀態是否應按序排列?
三、刑法是否應接受關聯罪過序列原則?
四、刑法家長主義是關聯罪過序列原則的反例
第八章 故意不知、明知、“同等罪責”論及罪刑
法定原則的深層意義
引言
一、罪刑法定原則:傳統觀點
二、故意不知的概念
三、故意不知和明知之關係的兩種觀點
四、“同等可責罰性”論
五、罪刑法定原則更深層次意義
六、立法改革及其侷限
第九章 沒有強姦犯的強姦行為:被害人同意和合
理認識錯誤
引言
一、同意的本體論
二、同意如何表達?
三、認識錯誤
四、合理的認識錯誤
五、筆者的理論對女性是否不公平?
結語
第十章 法律認識錯誤和可責罰性
引言
一、偽命題反思與新路徑
二、法律不知曾對事實不知的模仿
三、法律認識錯誤遵循事實認識錯誤理論之影響一
四、一個温和的實體性建議
第三篇 辯護事由
第十一章 論正當化事由對可寬恕事由的優先性
一、優先論
二、對支持優先論之論點的質疑
三、優先論的影響
(一)太多的理論妥協
(二)部分正當化事由和寬恕事由
四、刑事案件中的優先性
結語
第十二章 部分辯護事由
引言
一、部分抗辯事由的存在及本質分析
二、減輕情節一般理論的障礙:部分抗辯事由的法典相對性
三、統一論分析
四、統一論的簡單案件分析
五、統一論涉及的疑難情況分析
結語
第十三章 “但每個人都那樣做!”辯護事由
引言
一、BEDT辯解概念澄清
二、法律如何採納BEDT辯解?
(一)用“客觀”標準判斷不法行為
(二)慣例與不法行為
三、法律為什麼應採納BEDT辯解?
(一)法律現實主義之因
(二)譴責的本質及懲罰的正當性
四、BEDT辯解應屬於何種辯護事由?
(一)作為否認的BEDT辯解
(二)作為正當化事由的BEDT辯解
(三)作為寬恕事由的BEDT辯解
(四)歸人其他辯護事由的可能性
五、保留意見
(一)擔心不道德行為和犯罪行為會不斷蔓延
(二)證明採納BEDT‘抗辯具有負面效果的反例
結語
第十四章 刑事責任中“輕微違反”辯護事由
引言
一、真正“輕微違反”
二、“輕微違反”的三個作用
三、犯罪與辯護事由
四、“輕微違反”是準正當化事由
五、“輕微違反”和刑法理論
第四篇 刑罰及其正當性
第十五章 懲罰當罰行為之由
引言
一、被忽視的問題
二、何為正當的刑罰?
三、何為施加刑罰之因?
(一)刑罰之污名效應
(二)刑罰之資格剝奪
四、刑罰之“額外該當性”構成要素
第十六章 法定犯和報應主義
引言
一、對該問題的理論忽視
二、混合型犯罪
三、承諾、協作問題和公正對待原理
四、結語
第十七章 “已受足夠懲罰”辯護事由
引言
一、對已受懲罰的同情
二、已承受足夠污名效應
(一)污名效應的產生
(二)污名效應之衡量
(三)刑罰兩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
譯後散記
導言
篇 刑事責任論
章 刑事責任是否需要行為要件?
引言
一、行為要件及道德責任和刑事責任之間所謂的區別
二、行為要件
(一)行為要件的地位
(二)滿足行為要件的行為之本質
三、行為要件的評價作用
四、控制要件
五、基於狀態的刑事責任
六、基於思想的刑事責任
結語
第二章 犯罪動機和刑事責任
引言
一、犯罪動機的概念
二、犯罪動機的相關性
(一)作為與不作為
(二)正當化事由和合理動機
(三)寬恕事由的適用條件
結語
第三章 刑法語境下“目的不影響允許性”假定論的代價
引言
一、目的論
二、目的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三、目的和犯罪未遂
四、刑法理論的成本
結語
第四章 故意轉移
一、故意轉移的條件
二、對純粹主義論的批評
三、故意轉移廢止主義解決路徑
四、故意轉移範例引申的十二個非標準性案例
五、法律擬製原理分析
六、運氣補償論分析
七、均衡量刑原則分析
結語
第五章 未完成形態犯罪的本質與正當性
引言
一、刑法的原則性限制
二、總體進展:危害原則和權利保護
三、未完成形態犯罪語境下法律自由論的缺陷
四、未完成形態犯罪的本質
五、兩種未完成形態犯罪
六、未完成形態犯罪的正當性
(一)複合型未完成形態犯罪
(二)簡單型未完成形態犯罪
七、應用:毒品犯罪
第六章 嚴格責任、公正與罪刑均衡原則
引言
一、毒品殺人罪的嚴格責任
二、形式和實質嚴格責任
三、嚴格責任與罪刑均衡原則
四、可能的改革方案
第二篇 罪過程度論
第七章 關聯罪過序列原則研究
引言
一、關聯罪過序列原則的提出和意義
二、不同關聯罪過狀態是否應按序排列?
三、刑法是否應接受關聯罪過序列原則?
四、刑法家長主義是關聯罪過序列原則的反例
第八章 故意不知、明知、“同等罪責”論及罪刑
法定原則的深層意義
引言
一、罪刑法定原則:傳統觀點
二、故意不知的概念
三、故意不知和明知之關係的兩種觀點
四、“同等可責罰性”論
五、罪刑法定原則更深層次意義
六、立法改革及其侷限
第九章 沒有強姦犯的強姦行為:被害人同意和合
理認識錯誤
引言
一、同意的本體論
二、同意如何表達?
三、認識錯誤
四、合理的認識錯誤
五、筆者的理論對女性是否不公平?
結語
第十章 法律認識錯誤和可責罰性
引言
一、偽命題反思與新路徑
二、法律不知曾對事實不知的模仿
三、法律認識錯誤遵循事實認識錯誤理論之影響一
四、一個温和的實體性建議
第三篇 辯護事由
第十一章 論正當化事由對可寬恕事由的優先性
一、優先論
二、對支持優先論之論點的質疑
三、優先論的影響
(一)太多的理論妥協
(二)部分正當化事由和寬恕事由
四、刑事案件中的優先性
結語
第十二章 部分辯護事由
引言
一、部分抗辯事由的存在及本質分析
二、減輕情節一般理論的障礙:部分抗辯事由的法典相對性
三、統一論分析
四、統一論的簡單案件分析
五、統一論涉及的疑難情況分析
結語
第十三章 “但每個人都那樣做!”辯護事由
引言
一、BEDT辯解概念澄清
二、法律如何採納BEDT辯解?
(一)用“客觀”標準判斷不法行為
(二)慣例與不法行為
三、法律為什麼應採納BEDT辯解?
(一)法律現實主義之因
(二)譴責的本質及懲罰的正當性
四、BEDT辯解應屬於何種辯護事由?
(一)作為否認的BEDT辯解
(二)作為正當化事由的BEDT辯解
(三)作為寬恕事由的BEDT辯解
(四)歸人其他辯護事由的可能性
五、保留意見
(一)擔心不道德行為和犯罪行為會不斷蔓延
(二)證明採納BEDT‘抗辯具有負面效果的反例
結語
第十四章 刑事責任中“輕微違反”辯護事由
引言
一、真正“輕微違反”
二、“輕微違反”的三個作用
三、犯罪與辯護事由
四、“輕微違反”是準正當化事由
五、“輕微違反”和刑法理論
第四篇 刑罰及其正當性
第十五章 懲罰當罰行為之由
引言
一、被忽視的問題
二、何為正當的刑罰?
三、何為施加刑罰之因?
(一)刑罰之污名效應
(二)刑罰之資格剝奪
四、刑罰之“額外該當性”構成要素
第十六章 法定犯和報應主義
引言
一、對該問題的理論忽視
二、混合型犯罪
三、承諾、協作問題和公正對待原理
四、結語
第十七章 “已受足夠懲罰”辯護事由
引言
一、對已受懲罰的同情
二、已承受足夠污名效應
(一)污名效應的產生
(二)污名效應之衡量
(三)刑罰兩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
譯後散記

刑法哲學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胡薩克是世界著名刑法學家,美國著名學府羅格斯大學法學院教授。在刑法學上有着突出的學術成就,他的很多作品曾發表在各大*的法學評論上,且他的作品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廣泛傳播,享有崇高的世界聲譽。其專著《刑法哲學》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謝望原教授譯成中文,在中國具有很大影響,也使胡薩克教授在中國一舉成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