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刑事責任年齡

鎖定
刑事責任年齡準確地説應是刑事責任能力法定年齡,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禁止的法律行為並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沒有達到該法定年齡,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就不可能構成犯罪。
任何成年人,如果沒有精神病,就具有責任能力,但是,人的責任能力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隨着身心之發展、智力和社會知識的發展程度逐漸增長。因此,責任能力的有無受到行為人年齡的制約。換言之,刑事責任年齡是影響責任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020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中文名
刑事責任的年齡
外文名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實施時間
2021年3月1日

刑事責任年齡定義

刑事責任年齡準確地説應是刑事責任能力法定年齡,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禁止的法律行為並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沒有達到該法定年齡,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就不可能構成犯罪。
任何成年人,如果沒有精神病,就具有責任能力,但是,人的責任能力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隨着身心之發展、智力和社會知識的發展程度逐漸增長。因此,責任能力的有無受到行為人年齡的制約。換言之,刑事責任年齡是影響責任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020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刑事責任年齡法條依據

第十七條 【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週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週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週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週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第十七條之一 已滿七十五週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事責任年齡特別規定

2021年3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第十一)》將正式實施。2020年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修正案,其中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作出調整,由原來的十四周歲下調至十二週歲,並定於2021年3月1日實施。其中規定:已滿十二週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的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曾經的未成年免責將不復存在。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存在低齡化趨勢,而且出現了一些比較惡性的案件,這對於刑法中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提出很大的挑戰;現在不僅是刑事法律,而且民事法律中關於未成年人的限制的民事責任年齡也在下調。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針對這個特殊羣體,國家歷來的政策,無論是刑事政策還是司法政策,都是以教育為主,以懲罰為輔。如今,針對於低齡的未成年人,家長要對他們有一個比較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的引導,這是相當重要的。

刑事責任年齡責任年齡

刑事責任年齡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刑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已滿十六週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意即已滿16週歲的人對一切犯罪承擔刑事責任,這是關於完全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已滿16週歲的人,已經接受較多的教育,身心發育比較成熟,對什麼行為是犯罪、什麼行為不是犯罪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也能夠控制自己是否實施犯罪行為,具備了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因此,應該對我國刑法所規定的一切犯罪承擔刑事責任。(二)相對刑事責任年齡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按照上款規定,已滿14週歲不滿16週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達到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認和控制自己重大行為的能力,即對某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備一定的辨認和控制能力,法律要求他們對自己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負刑事責任。2001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將投毒罪修改為投放危險物質罪;2002年3月2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取消了姦淫幼女罪的罪名而將其納入強姦罪。相應地,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關於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中的投毒罪也改為投放危險物質罪,而強姦罪中也包括了姦淫幼女。(三)減輕刑事責任年齡
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已滿14週歲不滿18週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另外,根據刑法修正案(八)而新增的第十七條之一規定:“已滿七十五週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據此,已滿75週歲的人無論故意還是過失犯罪,都得以(可以或者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已滿75週歲”亦成為減輕刑事責任年齡。刑法修正案之所以作出如此規定,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已滿75週歲的老年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可能較之一般人減弱;另一方面,更主要的也是出於刑罰人道主義的考慮,體現寬嚴相濟的基本刑事政策。
此外,刑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週歲的人不適用死刑。這是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原則的規定。這一原則基於未成年犯罪人刑事責任能力不完備的特點而確立的,反映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和對未成年人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政策要求。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原則是相對成年人犯罪而言的,即在犯罪性質和其他犯罪情節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對未成年人犯罪要比照對成年人犯罪的處罰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過,對於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裁量問題,特別是對於未成年人犯罪能否適用無期徒刑的問題等等,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還存在不同的認識。再有,根據刑法修正案(八)而新增的第四十九條第二款:“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週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這樣的規定不但和前述將已滿75週歲作為減輕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相協調,而且也使得死刑的適用具有了年齡上限,充分體現了尊老恤幼的優良文化傳統。

刑事責任年齡常見問題

無法查清年齡時的實踐處理
刑事審判中,通常情況下認定被告人的年齡與案件處理沒有多大關係,如成年被告人,但是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時,年齡的準確認定則顯得尤為重要,這關係到對被告人是否追究刑事責任,是否從輕或減輕處罰,甚至是否適用死刑等。

刑事責任年齡書證

書證包括户籍證明、出生證、防疫保健卡、學籍卡等,這些可以作為認定被告人年齡的依據。但實踐中有時不能準確反映被告人的真實年齡,有些地區,特別是農村,由於户籍管理不到位,醫院發放的出生證明不規範,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參軍、入學的方便,將孩子的年齡作相應地更改。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應該按公曆計算的,但在農村,有的父母為孩子申報户口時未按規定報公曆的出生日期,而是申報農曆的出生日期,這就帶來了年齡認定上的差異。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一般來説,一個人的防疫保健卡上記載的年齡是比較客觀真實的,因為一個人一旦出生,便建立起防保檔案,在什麼階段什麼時間進行防疫保健卡上會有如實的記載。

刑事責任年齡證人證言

在一些書證無法取得或書證存在瑕疵時,對被告人可以依靠被告人供述及證人證言認定。如在農村一些地方,由於計劃生育管理滯後,超計劃生育,孩子的户口得不到落實,屬於“黑户”。還有些地方人口流動頻繁,特別是搞船隻運輸的,常年在船上,户口未及時申報,或他人代為申報,這樣,可能造成年齡認定的差異。因此,書證無法認定時,可以通過證人證言來認定。哪些證人的證言比較客觀真實,一般説來,接生人員、與被告人同月出生的鄰居的父母、被告人的父母及親戚的證言比較可靠,如果與其他證據不相矛盾或有其他證據印證,可以採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證人證言均能證實被告人的年齡,應分析定之。

刑事責任年齡鑑定結論

隨着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根據一個人生長髮育的特定規律,對一個人的年齡作出準確認定成為可能。常見的鑑定有骨齡的鑑定、牙齒的鑑定等。鑑定結論能否確定刑事責任年齡,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骨齡鑑定”能否作為確定刑事責任年齡證據使用的批覆》作了如下規定,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年齡不明的,可以委託進行骨齡鑑定或其他科學鑑定,經審查,鑑定結論能夠準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可以作為判斷犯罪嫌疑人年齡的證據使用,如果鑑定結論不能準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而且鑑定結論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齡在刑法規定的應負刑事責任年齡上下的,應當慎重處理。

刑事責任年齡處理原則

1、不涉及是否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應當認定其沒有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2、涉及是否已滿十八週歲的,應當認定其未滿十八週歲。
3、雖未查清被告人準確出生日期或實施被指控犯罪日期,但有證據可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已滿十六週歲或者已滿十八週歲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刑事責任年齡案例分析

胡某故意殺人案——對並非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滿75週歲被告人不適用死刑

刑事責任年齡裁判要旨

審判的時候已滿75週歲的人,除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外,不適用死刑。其中手段特別殘忍不同於情節特別惡劣,是指犯罪人為達到犯罪目的,實施危害行為所採用的具體方式、方法,不包括主觀預謀以及人身危險性等因素。對審判的時候已滿75週歲的人犯罪可以適用無期徒刑,且在判決時應當同時引用刑法第十七條及第四十九條之規定。

刑事責任年齡案情介紹

被告人胡某(1936年8月22日出生)認為前任村書記黃根某、調解委員黃尚某等村幹部對其分地不公,一直欺壓自己,因此對黃根某、黃尚某以及現任村書記黃建某等村幹部懷恨在心,預謀將黃根某、黃尚某、黃建某殺害,併為此準備了殺人工具尖刀一把。2011年11月7日19時30分許,胡某看到來村裏做羣眾工作的黃建某與其他工作人員經過某村瀆仁自然村靠近賓虹西路的村口時,即一邊尾隨其後,一邊用髒話罵黃建某,趁黃建某不備之機,用事先準備的尖刀從黃建某左側後背猛刺一刀,被害人黃建某經醫院搶救無效於當晚22時10分許死亡。經金華市公安局法醫學屍體解剖檢驗,被害人黃建某系被他人用單刃鋭器刺擊左背部,因左肺下葉破裂、心臟破裂,致心肺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而死亡。2011年11月7日案發當晚,被告人胡某主動攔下警車向公安機關投案。
浙江省金華市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胡某犯故意殺人罪,向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同時,檢察院提出本案被告人胡某實施犯罪時已滿75週歲,提請法院依法懲處。
被告人胡某對起訴書指控犯罪事實無異議,但辯稱其犯罪時已滿75週歲,請求法院從輕處罰。

刑事責任年齡裁判結果

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胡某攜尖刀故意殺人,並致被害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被告人胡某犯罪時已滿75週歲,且具有自首情節,本可依法予以從輕處罰,但鑑於被告人預謀殺害三人,並事先準備尖刀;案發當日,被告人尾隨、辱罵被害人後竟公然持刀從被害人身後猛刺被害人,致被害人心、肺破裂後死亡,應認定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應依法嚴懲。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六十七條第一款、第四十九條第二款、第五十七條第一款、第三十六條第一款之規定,判決被告人胡某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一審宣判後,被告人胡某提出上訴,理由是原判認定其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錯誤;其主動投案自首,犯罪時已年滿75週歲,原判量刑不當,請求依法改判。
出庭的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員認為,原判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正確。但胡某犯罪時已年滿75週歲,對被害人後背捅刺一刀致死,不屬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範疇,依法不適用死刑。原審判處胡某死刑,量刑不當,建議二審法院依法判處。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經二審審理後認為,被告人胡某為泄私憤,有預謀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刑法第四十九條第二款“審判的時候已滿75週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胡某在本案實施犯罪時已年滿75週歲,其作案手段不符合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規定,依法不適用死刑。但胡某所犯罪行極其嚴重,雖有自首情節,仍應當判處無期徒刑。據此,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十七條之一、第四十九條第二款、第五十七條第一款、第六十七條第一款,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二)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2012)浙金刑一初字第1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中對被告人胡某的量刑部分,維持判決的其他部分;
二、被告人胡某犯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刑事責任年齡案件評析

一、對審判時已滿75週歲以上的人一般不適用死刑
隨着生活質量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人均壽命仍在不斷延長,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及其所佔人口總數的相對比例也隨之不斷提高,老年人正成為我國社會中比例不斷上升的重要羣體。針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羣體的犯罪,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規定了從寬處罰的制度。同樣,我國2011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亦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第十七條規定:“已滿75週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審判的時候已滿75週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理由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同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一樣,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符合刑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根據刑法的這一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首要依據在於其刑事責任能力上的減弱。所謂刑事責任能力,是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需的,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自然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有其逐步產生、發展和衰竭過程,類似於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形狀,呈現為發展-→成熟-→衰退的過程。一方面,基於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發育狀況的特點,隨着年齡的增長,相應的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越來越強。因此,我國刑事立法不僅規定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而且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作出了明確規定,這是符合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能力的,是科學和合理的;但是另一方面,之前立法對老年人刑事責任能力下降的認識不夠,針對老年人犯罪如何處罰的規定卻一直付之闕如。事實上,儘管在未成年階段隨着年齡增長,刑事責任能力增強,但是當年齡增長到一定程度步入老年階段時,生理上各器官功能減弱,認識能力、記憶能力下降,這無疑會影響一個人對其行為的辨別、認識能力和選擇、決定能力,故老年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會逐漸減弱至喪失,這同樣也是自然規律。因此,同未成年人犯罪一樣,刑法有必要對老年人犯罪作出從寬處罰的規定。
2.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不僅符合刑罰目的,而且也與我國矜老文化傳統以及國際刑法人道主義發展的潮流相符合。
我們知道,刑罰的目的性主要是通過懲罰和改造已經犯罪的犯罪分子,預防他們重新犯罪,並警戒尚未犯罪的人,防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也就是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的結合。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表現出的典型特點就是其身心衰弱,再犯的可能性較小,人身危險性降低,無需通過對肉體的懲罰和消滅來達到防止其重新犯罪的目的,對其適用較為輕緩的刑罰,刑罰適用的特殊預防目的即已經達到。從一般預防角度看,人進入老年後,自我辨、控能力大大下降,如果對其一味地嚴懲,不但起不到刑法的威懾作用,還有可能引發人們的不滿,難以獲得社會認同。不僅如此,我國古代刑法中有“矜老恤幼”的規定,在法律上給予犯罪的老、幼、婦、殘疾者以一定優待的刑罰。我國刑法總則對未成年人、懷孕的婦女、雙目失明、聾啞殘障人的刑事責任能力作了明確規定,在刑罰上給予從寬處罰待遇,故對同樣處於弱勢羣體的老年人的刑事責任能力亦有必要加以規定。另一方面,對老齡犯罪從輕或減輕、免除處罰已成為世界上較為通行的司法原則,許多國家和地區規定,對老年人犯罪均不適用死刑。我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應與國際刑法發展潮流相順應,適時調整刑法對老年人犯罪不適用死刑的相關規定。
3.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符合寬嚴相濟的死刑政策及司法現狀。
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要根據犯罪的具體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在老年人犯罪問題上,“兩高”在一些辦案指導性意見中已經將從寬作為一般性原則。最高人民檢察院2006年發佈的《關於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規定:“對老年人犯罪案件在審查批捕、審查起訴過程中符合不捕、不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捕、不訴的決定。”此後在2007年修改後的《不起訴案件標準》再次將主觀惡性較小的老年犯罪嫌疑人列為五種不予起訴情形之一。2010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於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第21條進一步明確規定:“對於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慮其犯罪的動機、目的、情節、後果以及悔罪表現等,並結合其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從寬處罰。”而在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針對75週歲以上老年被告人,核准死刑的案件寥寥無幾,故立法明確對年滿75週歲的老年人限制適用死刑,對司法現實的衝擊並不會太大。

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詞條

刑事責任能力,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