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

鎖定
《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是2006年5月1日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根林。
中文名
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
作    者
梁根林
出版時間
2006年5月1日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頁    數
332 頁
ISBN
7503661313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作者簡介

梁根林,男,1964年生,江蘇武進人。1984年、1987年和1997年在北京大學法律系分獲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7年起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任教,現任教授、副院長。兼任北京大學刑事法理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曾任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德國圖賓根大學訪問學者。獨著《刑罰結構論》,主編《刑事一體化的本體展開》,副主編《法治的使命》《法治的界面》《法治的言説》,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內容簡介

基於對刑事政策作為一門“觀察的科學”、“批判的科學”、“決策的科學”和“形而上的知識體識”的學科定位,應然展望又充分兼顧了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而使其設計的解決具體刑事政策問題的方案既積極又穩妥,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梁根關於死刑的存廢、去留在本質上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的分析,不僅表明梁根林的刑事政策研究到了相當的思想深厚度,展現了其嫺熟的學術駕御能力,而且使其對死刑的刑事政策分析具有豐厚寬廣的學術信息,真正做到了思想深厚與信息寬廣並茂。
“刑事政策研究系列”的出版,標誌着梁根林在刑事政策研究上的成熟與自立,也足以使其在刑事政策域樹起一座學術的高峯。
梁根林對刑事政策研究從刑罰切入,進而擴展到整個刑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學術個性,從而以自己獨特的學術貢獻推動了我國刑事政策研究的發展。本書作者對刑事政策問題的研究充分注意了實然審視和應然展望的逐步推進。 [1] 

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合理地組織對犯罪的反應
第一章 刑罰目的定位——報應還是功利?
第一節 報應刑論的刑罰哲學
第二節 功利功刑論的刑罰哲學
第三節 綜合刑論的刑罰哲學
第四節 我國刑罰目的定位——報應與功利二元論
第二章 刑罰政策選擇——單極化抑或兩極化?
第一節 單極化選擇——重刑化與輕刑之爭及其評論
第二節 兩極化選擇——“輕輕重重”及其主要表現
第三節 我國刑罰政策選擇——重重輕輕、整體趨輕
第三章 懲罰的藝術——刑罰威懾效應及其機理
第一節 罰威懾效應——現實還是神話?
第二節 刑罰威懾效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第三節 刑罰威懾效應形成的中介條件
第四節 刑罰威懾效應的制約機制
第四章 死刑制度的當代命運
第一節 人類死刑大觀——死刑的歷史與執行方式
第二節 死刑存廢之爭及其論點
第三節 限制、廢止死刊
第五章 死刑的威懾效應——神話還是現實?
第一節 死刑的威懾效應——理論預設與實證分析
第二節 死刑的殘忍化效應——死刑不能承受之重
第三節 死刑威懾效應的實證研究評説
第六章 公眾認同、政治抉擇與死刑控制
第一節 死刑的公眾認同——集體意識對死刑正當性和合法性的支撐
第二節 集體意識的“兩張臉”——死刑的公眾認同的兩面性解構
第三節 死刑的政治抉擇——什麼是政治領袖應有的貢獻
第七章 中國死刑控制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建構
第一節 確立死刑“最後適用的非常刑罰方法”的定位,推動刑罰結構趨輕
第二節 明確適用死刑的法定條件,確立適用死刑的剛性標準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