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切音字運動

鎖定
清末20 年間發端於民間創造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運動。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聲,切音字就是泛指在這一運動中產生的各種各樣的漢語拼音方案 [1] 
中文名
切音字運動
源    於
清末20 年間
引領者
梁啓超、沈學、盧戇章、王照
意    指
創造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運動

目錄

切音字運動歷史背景

鴉片戰爭以後,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啓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準國音”;擬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個,這套字母採用漢字筆畫式,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採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拼制,對雙拼的反切法進行了改進,其用途僅在於標註漢字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這套注音字母後來減為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比雙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幾乎減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過之後,擱置了五年,才於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佈。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從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注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這就是台灣仍使用的拼音方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着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説:“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裏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説,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切音字運動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範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
作為舊標準的注音符號在字典中可以看到:

切音字運動聲母

b p m f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d t n l
ㄉ得 ㄊ特 ㄌ訥 ㄋ勒
g k h
ㄍ哥 ㄎ科 ㄏ喝
j q x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 r
ㄓ知 ㄔ蚩 ㄕ詩 ㄖ日
z c s
ㄗ資 ㄘ雌 ㄙ思

切音字運動韻母

i u ü
ㄧ 衣 ㄨ 烏 ㄩ 迂
a ia ua
ㄚ啊 ㄧㄚ 呀 ㄨㄚ 哇
o uo
ㄛ喔 ㄨㄛ 窩
e ie üe
ㄜ鵝 ㄧㄝ 耶 ㄩㄝ 約
ai uai
ㄞ哀 ㄨㄞ 歪
ei uei
ㄟ誒 ㄨㄟ 威
ao iao
ㄠ熬 ㄧㄠ 腰
ou iou
ㄡ歐 ㄧㄡ 憂
an ian uan üan
ㄢ安 ㄧㄢ 煙 ㄨㄢ 彎 ㄩㄢ 冤
en in uen ün
ㄣ恩 ㄧㄣ 因 ㄨㄣ 温 ㄩㄣ 暈
ang iang uang
ㄤ昂 ㄧㄤ 央 ㄨㄤ 汪
eng ing ueng
ㄥ亨的韻母 ㄧㄥ 英 ㄨㄥ 翁
ong iong
ㄨㄥ轟的韻母 ㄩㄥ 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