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切克蘭德方法論

鎖定
切克蘭德方法論是20世紀40~60年代期間切克蘭德提出的霍爾方法論。
中文名
切克蘭德方法論
最適合
霍爾方法論
提出者
切克蘭德
提出時間
20世紀40~60年代

切克蘭德方法論方法論信息

20世紀40~60年代期間,系統工程主要用來尋求各種“戰術”問題的最優策略,或用來組織管理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最適合應用霍爾方法論
進入70年代以來,系統工程越來越多地用於研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組織管理問題,涉及的人、信息和社會等因素相當複雜,使得系統工程的對象系統軟化,並導致其中的許多因素又難以量化
從70年代中期開始,許多學者在霍爾方法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各種軟系統工程方法論。80年代中前期由(英)P·切克蘭德(P.Checkland) 提出的方法比較系統且具有代表性。
P.切克蘭德認為完全按照解決工程問題的思路來解決社會問題或“軟科學”問題,會碰到許多困難,尤其在設計價值系統、模型化和最優化等步驟方面,有許多因素很難進行定量分析
P.切克蘭德把霍爾方法論稱為“硬科學”的方法論,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論,並把它稱之為“軟科學”方法論

切克蘭德方法論簡介

切克蘭德方法論內容和工作過程

①認識問題
收集與問題有關的信息,表達問題現狀,尋找構成或影響因素及其關係,以便明確系統問題結構、現存過程及其相互之間的不適應之處,確定有關的行為主體和利益主體
②根底定義
初步弄清、改善與現狀有關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係
根底定義的目的是弄清系統問題的關鍵要素以及關聯因素,為系統的發展及其研究確立各種基本的看法,並儘可能選擇出最合適的基本觀點
③建立概念模型
在不能建立精確數學模型的情況下,用結構模型或語言模型來描述系統的現狀
概念模型來自於根底定義,是通過系統化語言對問題抽象描述的結果,其結構及要素必須符合根底定義的思想,並能實現其要求
④比較及探尋
將現實問題和概念模型進行對比,找出符合決策者意圖且可行的方案或途徑。有時通過比較,需要對根底定義的結果進行適當修正
⑤選擇
針對比較的結果,考慮有關人員的態度及其它社會、行為等因素,選出現實可行的改善方案
⑥設計與實施
通過詳盡和有針對性的設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並使得有關人員樂於接受和願意為方案的實現竭盡全力
⑦評估與反饋
根據在實施過程中獲得的新的認識,修正問題描述、根底定義及概念模型等

切克蘭德方法論出發點

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問題往往很難象工程技術系統中的問題那樣,事先將“需求”給定清楚,因而也難以按價值系統的評價準則設計出符合這種“需求”的最優系統方案
切克蘭德方法論的核心不是“最優化”而是“比較”與“探尋”
從模型和現狀的比較中來學習改善現狀的途徑
“比較”這一步驟,含有組織討論、聽取各方面有關人員意見的意思,不拘泥於非要進行定量分析的要求,能更好地反映人的因素和社會經濟系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