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解者

(生態學名詞)

鎖定
分解者(decomposer)是生態學名詞,指以動植物等生物的遺體、殘骸、糞便等為食的那些生物。 [3] 
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地體現自身的分解作用,把複雜的有機物質逐步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最終以無機物的形式迴歸到環境中,成為自養生物的營養物質。 [2]  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組成成分,它維持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正常進行,以保證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 [5] 
中文名
分解者
外文名
decomposer
適用領域
生產生活
所屬學科
生態學
別    名
還原者 [1] 
應    用
污染處理、水質淨化
提出時間
1942年
提出人
林德曼

分解者概念釋義

分解者名詞解釋

分解者(decomposer) 亦稱還原者"。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是指以動植物等生物的遺體、殘骸,糞便等為食的那些生物,包括了真菌、細菌和一些動物,比如生長在腐爛木頭上的蘑菇、以糞便為食的蒼蠅等,都是分解者。 [2]  [3] 

分解者學界定義

分解者所涉及的生物範圍極廣,幾乎包含了生態系統中的所有成分。(Odum,1971年) [7] 
分解者包含從小型無脊椎動物到微生物等多類生物。(孫儒泳等,2002年) [9-13] 
分解者主要包含真菌、細菌等微生物。(PRIMACK、馬克平,2009年) [16] 
分解者包含從大型食腐動物到微生物等多類生物。(孫振鈞、周東興,2010年) [8] 
分解者僅包含原生動物和微生物。(丁聖彥,2014年) [14] 
分解者只包含細菌和真菌。(BEGON M, TOWNSEND CR, HARPER JL等,2016年) [15] 

分解者歷史沿革

1942年,“分解者"的概念由林德曼提出。其原文為“可將異養性的細菌與真菌(是腐食能量消費的主力)稱為分解者以方便區別動物消費者”。林德曼從能量流動的角度來定義消費者與分解者的。林德曼認為,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最後,就是分解者的分解過程,它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6] 
2017年,Reece給出了衡量分解者的標準。Reece等人認為,衡量分解者的標準是體外消化和吸收。即向體外分泌酶來消化有機物並吸收有機分子,不需要將食物攝入到體內消化。他們認為原核生物(常見的有細菌、放線菌)和真菌才是分解者。 [6] 

分解者名詞辨析

分解者—生產者—消費者
區別:分解者是在生態系統中連續地進行着分解作用,把複雜的有機物質逐步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2]  生產者是通過綠色植物的葉片中含有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以供給自身生長髮育所需要的養分,併成為地球上一切生物食物和能量的來源。消費者通常是指動物,它們不能直接利用外界能量和無機物製造有機物。通過食用生產者和其他消費者生存。這些消費者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它們對整個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尤其是對生產者的過度繁殖起着調控作用。 [3] 
聯繫:分解者、生產者、消費者都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穩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分解者價值意義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大約有90%左右的初級生產者都要通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終形成無機物歸還回大地,再供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之用。如果沒有這一過程,地球上的有機物將堆積起來,以致生產者和各級消費者均無法生存。 [4]  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組成成分,它的重要功能是維持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正常進行,以保證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 [5] 

分解者實際應用

  • 污染清理
澳大利亞是養牛大國,他們在牧場放牛,但隨後就遇到了麻煩,那就是牛排出的糞便會覆蓋住牧草,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清理,牧草就會因為缺乏陽光而死亡。但是澳大利亞的蜣螂只吃袋鼠糞,這就使得當地的畜牧業飽受煎熬。最後,澳大利亞從中國引進了蜣螂。中國的蜣螂是以牛羊糞便為食的,它們很快就將那些牛糞搓成球埋到地下,解決了危機。 [3] 
  • 水質淨化
在水體中,如果大量蓄積有機物,易造成厭氧環境,即嚴重缺氧,一般有機物分解速度,在好氣環境中較之厭氧環境為快。對有機廢水的生物處理,即利用分解者的作用進行處理。 [5] 
參考資料
  • 1.    河海大學《水利大辭典》編輯修訂委員會編. 水利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10:463
  • 2.    馬國勇,劉剛,孫宏文編著. 森林生態經濟學[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2019.11:35
  • 3.    冉浩編著. 自然生態探秘101[M].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5.05:68-69
  • 4.    王瑞蓀等主編;實用百科全書編委會編,實用百科全書[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1375
  • 5.    周其華,孫冰,李志羣,王宏,陳清林,劉鵬飛主編. 環境保護知識大全[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40
  • 6.    韓娜,馬振興,張偉,周長發.對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定義及其所包含生物的探討[J].生物學教學,2018,43(10):64-65
  • 7.    ODUM EP.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3rd Edition)[M].Pensylvania: W B Saunder, 1971:11
  • 8.    孫振鈞,周東興.生態學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46 - 147
  • 9.    鄒冬生,高志強生態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22
  • 10.    孫儒泳.基礎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92-193
  • 11.    牛翠娟,婁安如,孫儒泳,等.基礎生態學(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10
  • 12.    EISENHAUER N, REICH PB, ISBELL F.Decomposer diversity and identity influence plant diversity effect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J]. Ecology, 2012, 93 (10):2227-2240
  • 13.    丁聖彥,現代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111
  • 14.    PRIMACK,馬克平,保護生物學簡明教程(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41.
  • 15.    BEGON M, TOWNSEND CR, HARPER JL,et al.李博,張大勇,王德華譯.生態學—從個體到生態系統(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713
  • 16.    PRIMACK,馬克平.保護生物學簡明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