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湖

鎖定
分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交界處,北部屬蘇州市吳江黎裏鎮,南部屬浙江嘉善陶莊鎮,總面積5.61平方公里。吳江部分3.15平方公里,周長8544米,常水位2.9米,湖泊容積835萬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1.42米。入湖河道有3個,為東西港、東琢港、西大港。 [1] 
中文名
分湖
地理位置
吳江黎裏鎮
面    積
5.61 km²
分湖東西較長,今在網絡地圖上測距,從西岸的北尤家港口向東,到蘆墟太浦河口長5300米;從北岸汾湖灣朱家港口,到對岸中部最南的湖灣處長2900米;從北岸的318國道東西港橋到南岸湖灣有2200米。湖中距分湖公園1000米處有約2000平方米的獨腳圩,南北長290米,中部最寬處約130米,人們形象地稱呼為“搖籃圩”。由於多方的侵蝕作用,搖籃圩也越來越小、越來越低了。 [1] 
關於分湖湖名的寫法,時常有人爭議院分湖?還是汾湖?或者問院”分字旁有沒有三點水?”
宋朝張、同《分湖》詩院“我本滄浪叟,閒來系釣艭。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吳江?”(據《分湖志》。按院秀,指秀州,即今嘉興。)
元代著名文學家楊維楨員猿源怨年的《遊分湖記》比張、同説得更明白院”湖東西廣袤八里,南北如之。湖分而半院一屬嘉禾(嘉興),一屬姑蘇,故名分湖雲。”暢遊分湖的東道主顧遜和其他六人的”分韻賦詩”皆作分湖。宋朝和元朝的詩文承襲了一種古老的説法院春秋末年吳、越相爭時,今分湖公園一帶曾駐紮吳國水軍,與越國抗衡,在此留第下”點將台”、”伍子灘”等遺址地名;還有歷代文人墨客憑弔一伍子灘的詩文傳世。歷史資料總説這裏是”吳根越角”,”吳、越在此分界”。直至今天仍然是江、浙兩省的界湖。因此,由吳、湖越兩國分界得名”分湖”,是本義。然而,諸多歷史文獻也頻頻寫成”汾湖”。乾隆《吳江縣誌》集汾湖條説”汾舊作分”,將分湖作為舊名記述。明弘治《吳江志》卷二”山川”條記載院”汾湖有二十九都蘆墟村,上承嘉興之水,北流入三白蕩;舊名分湖,以其半屬吳江半屬嘉興故也,後人加以水旁雲。”
這説明“汾湖”的寫法由來已久,並且明朝以來文人學者大多喜歡寫成“汾湖”。箇中緣由耐人尋味。或許加“三點水”,與“湖”字的字形趨於平衡;從字義看,“汾”字符合湖蕩”多水”的底藴。也有人認為,後世已無戰亂,地區和睦,不用“分”字,寫成”汾湖”大家樂意。
圓園園遠年員園月蘆墟和黎裏合併成“汾湖鎮”,建立“江蘇省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所以,“汾湖”一詞已賦予行政區劃的新涵義。五十年來的生產建設,造就了分湖巨大的地理變化。1958年末開始太浦河工程,持續的”大包圍”工程,堵塞分湖北岸及東西岸的十餘條河港,近半數再也不開通了。1992年至1996年的太浦河第三期工程,挖深分湖段航道,堆土”填湖造地”。面積最大的是汾湖灣一塊院318國道就此“截彎取直”段東西長1100米,新填地南北長840米,造地約0.8平方公里。浙江方面也有大動作,1999年7月14日封堵蘆墟南柵港,在浙境建造水閘,控制分湖水南流的流量。2004年築成穿湖大堤,為嘉善縣汾湖旅遊度假區的主體工程。該穿湖大堤西起南尤家港東岸,伸向湖中200米再向東,到西港甸村上岸,全長3000米,堤寬34米;圈內水面最寬處800米。若以此堤為南岸,現在分湖南北平均寬度約1000米稍多。 [1] 
參考資料
  • 1.    分湖  .吳江檔案局[引用日期20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