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水閣

(甘肅省天水市境內建築)

鎖定
分水閣,是甘肅天水秦嶺山脈之間的一座小廟,因“一檐滴水,兩下江河”的獨特奇嬌而聞名。
中文名
分水閣
海    拔
1912 m
位    置
天水市秦城區秦嶺鄉

分水閣地理位置

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秦嶺鄉的喇嘛山。關家店,因地處隴山、秦嶺山脈之間,水系又佔長江、黃河交匯處,所以形成一道山樑,山南坡關家店村硯台地建有分水閣。 [1] 

分水閣建築簡介

天水的“分水閣” 天水的“分水閣”
喇嘛山,海拔1912米,“分水閣”處在喇嘛山的硯台地,始建於清乾隆五年,現稱“龍王廟”,坐北朝南,古樸幽雅,此閣為馬鞍架式的土結構,大殿三間。分水閣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原先僅為一大間,依硯台山,原為龍王廟,主祀炳靈真君。1940年秋,新增設的金華鄉公所和關家店初小同立於此廟院,故將龍王廟擴大成三大間。廟內西院建兩層木質門樓兩小間,其門樓下為山門,門外砌有多台石階,傍有楸樹。最初大殿和門樓背依硯台山,面朝河水,廟前高地有四通之路,殿門頂有民國天水專員胡綬謙所書“忠勤敦樸”匾額。因有雨水分流奇觀,後人便稱之為分水閣。此地又恰地處三國文化木門道遺址必經交通線上,分水閣南望可見的峽口,實為上木門道之所在。
天水的“分水閣” 天水的“分水閣”
著名書法家蘇適光先生的“滴灑江河”,原鄧寶珊將軍的秘書張舉鵬的楹聯“萬里東書城一統,千年河漢生政檐”,還有那“兩下江河”、“華夏一奇”、“去龍戰海”、“妙化江河”、“閣分江河”、“分水嶺”等匾額和“兩面坡分流江河,一檐水橫貫南北”,“通判古今善惡人,嶺分南北清濁水”,“山水鋒直池墨飛龍鳳,殿如嶺峻滴水分江河”等楹聯,讓人眼花繚亂,欣賞不夠。 [2] 

分水閣相關傳説

據當地村民表示,“分水閣”始修時,民間有這樣的傳説,當地要修建“龍王廟”,選好地址,樑架起好時,突然一陣狂風,颳得遮天蔽日,大雨傾盆,人們趕快躲雨。等風停雨過後,發現原本立的屋架卻後後移動了兩三丈距離。人們認為龍王顯靈,就在“龍王”自選的新址上開工砌牆,一座廟宇建成。

分水閣分水奇觀

每逢降雨,村民們又發現殿頂滴水濺落分為兩半,分走江河,成為一大奇觀。具體地説,大殿的後檐之水從左家巷道朝南折東經牡丹鄉,過木門道入西漢水,經嘉陵江而入長江,流入東海;前檐之水流到盤龍山腳下向北流入鐵爐鄉緱家店等境內,先投金河、藉河,入渭河而匯入黃河,奔向黃海。一屋之水,分道揚鑣,而最終在太平洋裏“會聚見面”。如此神奇,自然造成了“滴水分江河”的“分水閣”,世上絕無僅有,堪稱一絕。
原天水市文聯主席,天水有名的現代詩人彭波觀此奇景,即興賦曰:“同在一片雲彩下誕生,原本從座屋脊上起步,因不同的理想追索,滴水分江河,走向不同之路”。“阿!一個滾下前檐跌入黃河,在泥濘中掙扎變污,一個躍出後檐奔向長江,撒下一路耀眼的明珠。可是,最終都到海洋,又在一個懷抱相聚,這大自然造就的定律,任何魔力豈可遏制攔阻。歸來吧,在陽光下擁抱,就像流水揚清滌濁,我聽見分水閣還在叮嚀,別忘,你們同宗共祖。”
分水閣,每年農曆四月初舉辦廟會,四鄰鄉親和商賈雲集,遠地而來觀奇景者更是絡繹不絕。分水閣前遊人如織,香火旺盛,好不熱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