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工

鎖定
分工是指勞動分工,即各種社會勞動力的劃分與獨立化,分別從事不同又互相聯繫的工作。 [1] 
中文名
分工
拼    音
fēn gōng
詞    義
勞動分工
引證解釋
分別從事不同又互相聯繫的工作

分工詞語概念

分工基本信息

詞目:分工
拼音:fēn gōng
詞義:指勞動分工,即各種社會勞動的劃分和獨立化。

分工基本解釋

[divide the work;division of labour] 按不同技能或社會要求分別做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補充的工作;

分工引證解釋

指分別從事各種不同而又互相聯繫的工作。
鄒韜奮《萍蹤寄語·開端》:“我暫時離開,在總務、編輯及營業各方面,都有得力的同事分工主持,我才能放心走。” 馬南邨《燕山夜話·磨光了的硬幣》:“他們特別強調要把生產資料平均分配,無限制地發展小生產,減少社會分工。” [2] 

分工社會分工

分工產生和發展

目標工作大會 目標工作大會
分工是人性中某種傾向的必然結果,雖然這種傾向是非常緩慢和逐漸發展起來的。
分工是在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產生的。人類社會起初只是行為方面的分工,後來由於天賦、需要、偶然性等等而出現了自發地或自然地產生的分工。這種“自然地產生”的分工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分工。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分工是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那時由於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3次社會大分工:第1次是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形成了專門從事農業或牧業的勞動者;第 2次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出現了專門的工匠和獨立的手工業者;第3次是商業的出現,產生了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在3 次社會大分工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見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見腦力勞動體力勞動)的分離和對立。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開始形成為真實的分工,社會分工自然分工的主要區別是:①它不再是按性別和年齡等生理特點、侷限於家庭範圍內的物質生產勞動的分工,而是按勞動類型和形式在社會範圍劃分的具有廣泛性勞動分工;②不再是偶然存在的勞動分工,而是具有固定性專業劃分的、穩定存在的社會性分工;③是受着私有制、階級對立制約着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工突出地表現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別由不同的人擔任。在階級社會中,勞動人民被排擠於從事腦力勞動之外,社會分工具有明顯階級對立的性質。馬克思把這種勞動者被迫從事某種勞動、固定在一定勞動活動中的專業分工,稱作“舊式分工”。
社會分工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社會分工決定於生產力水平(包括生產工具的類型和特點)和生產關係性質。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分工具有不同的特點、形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於生產規模狹小、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高,社會分工處於不發達的較低級的階段。封建社會農業中的分工由於土地的小塊經營而受到了阻礙,在工業中,各手工行業內部根本沒有實行分工,而各手工行業之間的分工也是很少的。隨着近代工業的出現、資本主義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了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主要表現在:新的生產領域生產部門的增加,企業或工廠內部分工的出現,生產過程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在整個社會中形成複雜的分工體系,並把分工擴展到國際範圍,出現了國家間的分工。資本主義的專業化分工使階級社會分工所具有的固定化的性質獲得了自己最充分的表現,勞動者個人完全屈從於分工。

分工類型

社會勞動體系中基於協作的專業劃分方式。 簡單的説,分工分為自然分工社會分工,自然分工即性別的分工、天賦差別的分工等等。
社會分工即隨着生產的發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產生的真正的社會分工,如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分工。
社會分工是一個有着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複雜體系。歷史發展階段不同,各個國傢俱體情況不同,社會分工的體系也不同。一般地説,社會分工按不同種類、內容可區分為:①生產勞動非生產勞動的分工。②生產勞動中的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的分工。③社會物質生產勞動包括:一般的分工,即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各大生產領域的分工;特殊的分工,即同一生產領域不同生產部門的分工;個別的分工,即企業或工廠內部的分工。④精神生產勞動包括政治領域、科學研究領域、文化教育領域之間的分工以及各個領域內部的分工。⑤在非生產勞動的分工中包括社會具體管理領域、社會服務領域、商業貿易領域之間的分工以及各個領域內部的分工。⑥社會分工還分為國內社會分工和國際社會分工、社會的基本分工和非基本分工等。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分工之間犬牙交錯、相互制約,社會制度不同,各種分工具有的內容和性質也不盡相同。

分工作用

分工與交易 分工與交易
社會分工人類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3頁)。具體表現在:①對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講,分工就是生產力。分工是提高勞動效率和技術水平的有力手段。分工和聯合是互為條件的,分工的發展推動着生產過程的統一、聯合、協作,形成社會化的生產,並不斷開闢着新的生產領域。分工發展的程度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分工也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生產力發展程度較低的條件下,由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使一部分人能夠有時間專門從事科學、文化的活動,為科學、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沒有分工,就不會有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②分工是私有制、階級產生的重要條件,是階級社會各種對抗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產生了社會分工,使一部分人佔有了生產資料,專門從事政治、社會管理,成為統治的剝削階級;另一些人因為喪失了生產資料,只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成為被統治被剝削的階級,從而產生了階級對立。馬克思指出:“分工從最初起就包含着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積累起來的資本在各個私有者之間的劈分,從而也包含着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工愈發達,積累愈增加,這種分裂也就愈劇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73頁)。分工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城市和鄉村的分離以及城鄉利益的對立,從而也引起個人利益公共利益之間的分裂。這種自發的分工不是出於自願的,對人來説成為一種異己的、使人的活動喪失主動性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着人,而不是人駕馭着這種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31頁)。③固定性的分工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被封閉在狹窄的專業活動範圍之內,為了訓練某種單一的活動,其他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犧牲品,造成畸形發展的“片面的”人。

分工分工結果

勞動生產力上的改進,以及在勞動生產力指向或應用的任何地方所體現的技能熟練性和判斷力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有了分工,同數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四:
第一,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常要損失一些時間,因節省這種時間而得到的利益,比我們驟看到時所想象的大得多。
第三,利用適當的機械能在一定程度上簡化勞動和節省勞動。分工的結果,各個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會傾注在一種簡單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質上還有改良的餘地,各個勞動部門所僱的勞動者中,不久自會有人發現一些比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來完成他們各自的工作。
第四,分工隨時間積累,專業產生的熟練度、經驗上升為理論等,在某個專業的發展上起到良性循環交替的作用。

分工固定性分工

固定性分工同私有制、階級對立相聯繫,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不高的情況下是必然存在的現象。隨着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消滅,它也必將歸於消滅。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發展的必然。勞動的專業化分工是生產的必要環節、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決不會被消滅,相反地隨着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將得到不斷髮展。
參考資料
  • 1.    杜敏.國際貿易概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 2.    資料  .漢典[引用日期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