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刃(拼音:rè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字形是在刀上加一點,表示刀的鋒利的部分。本義指刀口、刀鋒,引申指刀、劍之類利器。用作動詞有殺義。
中文名
拼    音
rèn
部    首
五    筆
VYI [3] 
倉    頡
SHI [3] 
鄭    碼
YDS [3] 
筆    順
①橫折鈎、②撇、③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068) [1] 
平水韻
去聲·十二震 [4] 
注音字母
ㄖㄣˋ
筆畫數
2+1(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指事字
結    構
獨體結構
異體字
統一碼
基本區-5203 [3] 
四角碼
1732₀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指事字。甲骨文(圖1)的“刃”字是在“刀”字的基礎上加一點或一曲筆指事符號,表明此處最鋒利,即刀刃所在。篆文(圖2)在刀鋒線上加點,明確刀鋒位置,並將刀柄寫成了彎柄,同時刀頭朝左歪,字形開始定型。漢隸(圖4、5)又將刀背平直化,指事符號拉長並與下沿部分相交,隸定後寫作“刄”,後世多沿用此類字形,但一般把指事符號寫作點。後來這一指事符號與下沿部分分離,寫作“刃”。現代規定“刃”為正體字,“刄”為異體字。 [2]  [5] 
“刃”本義是指刀鋒所在的位置,也泛指刀。如王充《論衡》:“童子操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意思是:一個小孩拿刀與一個勇士戰,小孩一定不勝。再者,“刃”字本為名詞,但有時也當動詞用,表示(用刀)殺。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裏面的“刃”字就當“殺”講,意思是,左右的人都想殺掉藺相如。 [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刀口,刀、劍剪刀等鋒利的部位。
blade;
knife-edge
《尚書·費誓》:“礪乃鋒刃。”
兒女英雄傳》第六回:“他把那尖刀,背兒朝上,刃兒朝下,按定了分中,一刀到底的只一割。”
刀刃;鋒刃;迎刃而解
借指刀劍一類利器。
sword;knife
莊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露刃枕戈,以待天曙。”
利刃;白刃戰;遊刃有餘
動詞
〈文言〉用刀劍殺、割。
kill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人刃我,寧自刃。”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左右欲刃相如。”

〈文言〉磨。
grind
《莊子·齊物論》:“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

〈文言〉同“紉”。謂製作。

唐·王定保《唐摭言·海敍不遇》:“虯怒拂衣而起,詰旦,手刃絕句百篇,號比紅詩,大行於時。”

形容詞
〈文言〉通“韌”。柔韌而堅固。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命澤人納材葦。”鄭玄注:“蒲葦之屬。此時柔刃,可取作器物也。”

〈文言〉滿。

《管子·侈靡》:“智運謀而雜橐刃。”

量詞
〈文言〉通“仞”。古長度單位。

漢·桓寬《鹽鐵論·詔聖》:“嚴牆三刃,樓季難之。”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刃部】而振切(rèn)
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凡刃之屬皆從刃。 [8] 

説文解字注

“刀鋻也”注:鋻,各本作堅,今正。刀部曰:𠟎,刀劎刃也。金部曰:鋻,𠟎也。郭璞《三倉解詁》曰:焠作刀鋻也。
“象刀有刃之形”注:而振切。十三部。 [9]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字部】刃;部外筆畫: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而振切,忍去聲。《説文》: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徐曰:若今刀刃,皆別鑄剛鐵,故從一。《玉篇》:刀刃也。《莊子·養生主》: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又《韻會》:刀加距為刃。《字彙》:俗作刄,非。
又而鄰切,音人。揚子《太玄經》:旌旗絓羅太恨民也。兵衰衰不血刃也。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樞”字書寫演示 “樞”字書寫演示
❶㇆(橫折鈎)橫段短,豎鈎段長,豎鈎段左斜,鈎尖抵豎中線。❷撇筆起筆於㇆(橫折鈎)與豎中線交點,穿過田字格中心,撇尖與鈎底持平。❸末筆左點在橫中線。 [11]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2-13]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ȵ
i̯ən
先秦
王力系統
ȵ
ǐə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ȵ
jə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n
ji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
jiənh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ȵʑ
i̯ĕ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ɽ
ǐ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ȵ
je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ȵ
iɪ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ńź
jĕ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en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一震
真A

開口呼
次濁
而振切
ȵjen
集韻
去聲
二十一震

開口呼
次濁
而振切
nʑien
禮部韻略


去聲






而振切

增韻


去聲






而振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齊齒呼

次濁

ɽiən
洪武正韻

去聲
八震


次濁
而振切
ȵiən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八賓稟嬪畢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ʐə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ʐẽ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ʐẽ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ə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zə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ʐə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ən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zə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zən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zaŋ
22
陽去
文讀
ȵiaŋ
22
陽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zə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iɛn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lə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ȵiu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jɐn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jɐn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im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zim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ei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ai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8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03]
  • 4.    平水韻 十二震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03]
  • 5.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78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300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5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10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3]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3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92
  • 12.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4]
  • 13.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217-218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3]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4
  • 16.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3:6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