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刀魚

(洄游魚類名稱)

鎖定
刀魚,是鯡形目鯷科鱭屬魚類。 [15]  又名刀鱭。 [16]  刀魚體側扁而長,前部高,向後漸低;背緣平直,腹緣有鋸齒狀稜鱗;頭短小,側扁而尖。吻鈍圓,突出;眼較小,近於吻端;口大,下位,口裂斜行;體被薄圓鱗,無側線;背鰭中等大,約位於體前半部中間,起點稍後於腹鰭起點;臀鰭基部甚延長,與尾鰭下葉相連;尾鰭不對稱,上葉長於下葉;體銀白色,背側顏色較深呈青色、金黃色或青黃色;同齡成魚雄魚體長和體重幅度一般大於雌性。 [17] 
刀魚分佈於朝鮮、日本,在中國北起遼寧遼河,南至廣東沿海及其與海相通的河流、湖泊均有其分佈。刀魚不同的種羣棲息地環境也不同;主要以撓足類、枝角類、輪蟲等浮游動物為食物,此外也食小魚的幼魚;攝食的種類常與棲息地及魚體大小有關。每年春季2月下旬至3月初成羣的個體由海進入江河及其支流或湖泊中進行產卵洄游;當年孵出的幼魚順流而下,在河口或鹹淡水中生活,次年下海生長和肥育。在魚苗和幼魚期生長速度較快;其壽命不長,一般為4-5冬齡,最長不超過6冬齡。 [18] 
刀魚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補氣,瀉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慢性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瘡癤癰疽等症。 [19]  刀魚為中國長江下游重要的經濟魚類,肉味非常鮮美。漁業旺季產量很大,在產區有專門的漁船捕撈。 [20] 
中文名
刀魚
拉丁學名
Coilia nasus
別    名
苦初魚
鳳尾魚
毛魚 [3] 
長頜鱭
刀鱭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鯡形目
鯷科
鱭屬
刀鱭
亞    目
鯡亞目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21] 

刀魚形態特徵

刀鱭 刀鱭
刀魚體側扁而長,前部高,向後漸低;背緣平直,腹緣有鋸齒狀稜鱗。頭短小,側扁而尖。吻鈍圓,突出。眼較小,近於吻端。眼間隔圓凸。鼻孔每側2個,距眼前緣較距吻端為近。口大,下位。口裂斜行。幼魚時上頜骨短,向後伸到鰓蓋附近;成魚時上頜骨向後伸達胸鰭基底,上頜骨下緣有小鋸齒。輔上頜骨2塊。齒細小,兩頜、犁骨、齶骨均有齒。鰓孔寬大。鰓耙細長。左右鰓蓋膜相連,與峽部不相連。肛門靠近臀鰭前方。 [3] 
刀魚體被薄圓鱗。無側線。 [3] 
刀魚背鰭中等大,約位於體前半部中間,起點稍後於腹鰭起點。背鰭基前方有一小棘。臀鰭基部甚延長,與尾鰭下葉相連,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底為近。胸鰭位稍低,上緣有6遊離鰭條,延長為絲狀,伸過臀鰭基底前1/4-1/2處。腹鰭小,起點距鰓孔較距臀鰭起點為近。尾鰭不對稱,上葉長於下葉。 [3] 
刀魚體銀白色。背側顏色較深呈青色、金黃色或青黃色。腹部色較淺。尾鰭灰色。同齡成魚雄魚體長和體重幅度一般大於雌性。 [3]  [11] 

刀魚棲息環境

刀魚不同的種羣棲息地環境也不同。大多棲息於淺海以及河口一帶。在每年春季達到成熟期的個體聚集成羣,然後由海遊入長江,沿江逆流而上進行生殖洄游,棲息於江內及其支流等水體中。 [4]  [12] 

刀魚生活習性

刀魚行為特徵

  • 長江刀魚
長江刀魚在海洋不集成大羣,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層,屬近海底棲魚類。進入長江口附近才逐漸集成大羣,由底層上升到中、上層。多棲息在水流混濁的水域中,清水中較少。生殖洄游時停止攝食。 [2] 
  • 錢塘江刀魚
錢塘江刀魚在海洋不集成大羣,常與長江刀魚混生。進入杭州灣才逐漸集成大羣,形成漁汛。生殖洄游時停止攝食。 [2] 
  • 黃河刀魚
刀魚上溯期間不攝食,入東平湖後,又重新攝食。至6月初(芒種前後)產卵,產卵後部分親魚順流而下,陸續回海,一部分繼續在湖區攝食一段時間之後再降河入海。 [2] 
上溯的鱭魚大體分為3個大羣:清明至穀雨之間的一羣個體較大,全長可達450mm;穀雨至小滿之間的個體較小;小滿至芒種之間捕獲的小個體超過80%。幼魚出湖降河洄游,也分為3個羣體。約在農曆八月十六形成頭羣,羣體小,體長100-120mm;九月初形成中羣,羣體最大,體長60-80mm;末羣在十月下旬,羣體次之,體長為30-50mm。但是,組成這種羣體的個體大小並不一定。 [2] 
  • 定居型刀魚
定居型刀魚多生活在湖泊內水流平緩水質混濁水體的表層和中層。成魚分散,不集成大羣。魚苗和幼魚數量很多,常集成大羣,生活在水體表層,是捕撈對象。不行生殖洄游,繁殖期仍攝食。 [2] 

刀魚生長特徵

在魚苗和幼魚期生長速度較快,每天平均可長1mm左右;同齡成魚生長速度差異較大,1-3冬齡的魚體,雄魚體長和體重幅度一般大於雌性,其最大值也比雌性大;4冬齡魚的體長和體重,已達到最大生長限度、體長可達410mm,體重可達360g;5齡魚的體長、體重都不再增長。 [3] 

刀魚種羣習性

由於棲息地環境不同,而分成許多地方種羣。 [3] 

刀魚取食特徵

以撓足類、枝角類、輪蟲等浮游動物為主要食物,此外也食小魚的幼魚;攝食的種類常與棲息地及魚體大小有關。 [3] 
  • 長江刀魚
刀鱭 刀鱭
長江刀魚屬肉食性魚類。稚魚和幼魚通常棲息在上、中層,主要攝食小型甲殼動物及其幼體如橈足類、枝角類等;成魚棲息較深水層,主要以大型甲殼動物如蝦類和其他大型動物如多毛類、銀魚梅童魚黃魚、鯧魚、烏賊等的幼體或成體為食。 [2] 
  • 錢塘江刀魚
錢塘江刀魚食物中主要由蝦類、枝角類、魚類、橈足類、昆蟲等動物組成;植物性種類在食譜中只有極少量如絲狀藻類。食物組成中,枝角類和蝦類的出現率最高,但蝦類的數量遠遠超過枝角類;橈足類和昆蟲的出現率雖超過50%,但數量卻較少;魚類的出現率儘管只佔40.4%,但數量卻較多,與蝦類相近,輪蟲和原生動物出現率較低,數量較少。 [2] 
  • 黃河刀魚
它的食物以蝦類和小魚為主,亦食軟體動物。此外,還攝食帶入的草根、種皮、泥土等。 [2] 
  • 定居型刀魚
劉恩生等分析太湖湖鱭漁獲量變化與生物環境間相互關係時,發現湖鱭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其中以枝角類為主。唐渝¨¨研究太湖湖鱭種羣數量變動及合理利用時,發現湖鱭的胃容物包括原生動物、水蚤、輪蟲、貝介類的幼體、蝦蟹幼體、魚卵、低等藻類,以及湖鱭本身的幼魚等30多種。體長小於130mm的湖鱭以枝角類橈足類為主;體長超過131mm時,餌料中出現經濟魚蝦,但131-170mm體長組的餌料中經濟魚蝦出現頻率低,當體長增長至170mm以上,餌料中經濟魚蝦相對密度急劇上升。 [2] 

刀魚分佈範圍

刀魚分佈於朝鮮、日本,在中國北起遼寧遼河,南至廣東沿海及其與海相通的河流、湖泊均有其分佈。 [12] 
  • 長江刀魚
長江刀魚在長江中下游分佈甚廣,從長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帶,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在海洋裏主要分佈在近海。 [2] 
  • 錢塘江刀魚
淡水中主要分佈在錢塘江桐蘆以下的幹流裏,海洋中主要分佈在浙江沿海和舟山羣島一帶。 [2] 
  • 黃河刀魚
黃河刀魚於每年早春進入渤海灣,清明前到達黃河口附近作短期停留,就地攝食,清明前後入河口上溯,大多進入東平湖,少數上溯至開封附近。 [2] 
  • 定居型刀魚
定居型刀魚只分布在長江下游及附屬湖泊中,以太湖、巢湖等為主,凡長年通江的湖泊幾乎很少見到。據已有的資料,太湖湖鱭分佈上限為巢湖,但已向洪澤湖、淮河和附近水庫擴散。 [2] 

刀魚繁殖方式

每年春季2月下旬至3月初成羣的刀魚由海進入江河及其支流或湖泊中進行產卵洄游。當年孵出的幼魚順流而下,在河口或鹹淡水中生活,次年下海生長和肥育。 [3] 

刀魚產卵細節

多為3齡魚體性成熟,5月下旬常在流速緩慢的淡水河灣處產卵。 [3] 
  • 長江刀魚
每年2-9月,長江刀魚分批從海洋進入長江,上溯至產卵場進行繁殖。 [2] 
長江刀魚的產卵場分佈範圍較廣,可上溯至距長江口1400km以上的湖南省洞庭湖一帶,產卵場多為水流平緩、水質混濁、泥砂底質的地方。產卵時對自然環境要求不十分嚴格,水温約15-27.5℃,流速0.057-0.075m/s,溶氧6.20-8.24mg/L。透明度38-65cm。 [2] 
長江刀魚屬一次性產卵魚類,1-2齡性成熟。成熟最小型的雌性體長20.5cm,體質量27g;雄性體長21.0cm,體質量30g。絕對懷卵量1368-77500粒,平均23695粒,產卵量約為懷卵量的90%一98%。浮性卵,卵徑約0.8mm。 [2] 
  • 錢塘江刀魚
每年6-7月分批進入錢塘江,上溯至桐蘆一帶。 [2] 
曹娥江刀魚對產卵場選擇不甚嚴格H。產卵場多在呈S形或腰鼓形江段,水深2.4-19m,底質為泥質和砂質,產卵時,水温19-22℃,溶氧6.20-8.24mg/L,透明度38-65cm。產卵羣體以1、2齡佔絕對優勢,3、4齡魚比例極少。錢塘江刀魚1齡性成熟。成熟最小型的雌、雄魚體長均為12cm,體質量分別為5.5g和5.0g。絕對懷卵量4000-87500粒,一般10000-25000粒。 [2] 
  • 黃河刀魚
刀鱭 刀鱭
黃河刀魚每年4月自黃河口上溯,東平湖地區是其主要產卵場。成魚陸續洄游,3齡魚佔89%,是洄游魚羣的主體,2、4齡魚約佔10%,無1齡魚。 [2] 
黃河刀魚生殖腺在春季(4月)之前均處於第Ⅱ期,上溯途中迅速發育,至濟南地區達第Ⅲ期,到東平湖時,Ⅲ期以上的達97.3%。6月中旬,生殖腺均處於Ⅳ至Ⅵ期。成熟卵徑0.67-0.69mm,懷卵量39453-67442粒,平均4.9×104粒。產卵量約為懷卵量的96%-98%,平均4.5×104-4.7×104粒。 [2] 
  • 定居型刀魚
湖鱭4-10月在湖泊內產卵,5-6月為盛期。無固定產卵場,靜水緩流的地方較多。性成熟早,體長約70mm即參加產卵羣。體長約100mm的個體,產卵量約3000粒;體長約300mm的個體,產卵量可達4.0x104-6.0×104粒。
湖鱭產卵與水温密切相關,一般隨水温升高,性腺發育加快,生殖最適温度為19.7-27.2℃,生殖盛期在5-7月。生殖羣體主要由0齡和1齡組成,超過3齡的高齡魚在生殖魚羣中百分比很低。生殖魚羣的優勢體長雌、雄魚分別為80-120mm和90-130mm;優勢體質量組雌、雄魚分別為2.5-5.0g和3.0-6.0g。 [2] 

刀魚壽命

刀魚壽命不長,一般為4-5冬齡,最長不超過6冬齡。 [3] 
  • 長江刀魚
袁傳宓等以鱗片為主要材料,對照耳石、胸鰭鰭條,比較全面地研究了長江刀魚的年齡和生長,指出長江刀魚鱗片的生長和體長的增加基本上成正比關係。其魚苗和幼魚的體長增加較快,至11月,幼魚最大個體約達200mm;而成魚體長增加速度逐漸減慢,最大個體僅410mm。但隨着年齡的變化,其體質量卻顯著增加。長江刀魚壽命不長,一般只有4-5冬齡,最大個體不超過6冬齡。郭弘藝等提出,矢耳石質量可作為直接確定長江刀魚年齡或驗證依據鈣化組織判斷年齡準確性的有效手段。 [2] 
  • 錢塘江刀魚
刀鱭 刀鱭
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刀魚年齡形成的主要時期。1齡刀魚的雌雄體長和體質量生長速度較接近,2齡開始,雌魚的體長和體質量生長比同齡雄魚快;雌魚和雄魚體長生長指標均以1-2齡較快,2齡以後生長速度減慢;體質量增長隨着年齡增大而加快,到4齡時仍無減慢趨勢;年增積量1齡雌雄魚均較低,2-4齡均較接近。錢塘江刀魚成魚最大個體體長為362mm,體質量173g。年齡最大為5冬齡,常見的小於4冬齡。 [2] 
  • 黃河刀魚
蔡德霖等指出,夏季黃河刀魚鱗片上有清晰的年輪,與生殖輪相符。體長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1-2齡魚生長速度最快,之後隨年齡的增加而減慢。平均體長:1齡魚117.8ram,2齡333.5mm,3齡345.5mm,4齡超過390.3mm。黃河刀魚溯河時的平均肥滿度為0.33g/ram。 [2] 
  • 定居型刀魚
孫雪興等研究太湖湖鱭年齡與生長時,發現湖鱭鱗片年輪系1年形成1次,主要在4-6月,體長與鱗徑的關係式為L=18.658+118.06尺,體質量生長曲線的拐點為2-3齡。湖鱭2齡魚以前,體長和體質量相對增長率與生長指標較大,2齡以後則相反。唐渝得出了湖鱭體長和體質量的生長方程,指出湖鱭體質量生長的拐點年齡為2.548。湖鱭約3個月體長可達100mm,成魚最大個體體長為340mm,體質量155g,最大年齡為4冬齡。 [2] 

刀魚人工繁殖

  • 環境條件
選址
選擇生態環境良好、水源充足、空氣清新、周圍無工、農、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交通供電便利、生產配套設施齊全的養殖池塘。 [6] 
水源、水質、底質
取水水源符合GB11607-1989的規定,養殖水質符合NY50512001規定。養殖水溶解氧在6.0毫克/升以上,pH值在6.8-8.5。底質無異色、異臭、自然結構,無工業廢棄物、大型植物碎屑和動物屍體。 [6] 
池塘條件
養殖池面積宜2000-3300米2,形狀宜長方形,長、寬比(2.5-3.5):1。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傾斜,池坡用綠紗網片護坡。各池獨立設置進、排水閘門,進、排水管相對設置。排污孔設在養殖池池底的最低端,用管徑25-35釐米的聚乙烯管與排水系統相接。整個養殖池進、排水系統全部用管徑35-40釐米的聚乙烯管。排水管出口處設溢水口控制水位。池深2.0-2.8米,養殖水體保持在1.8-2.5米。池面可採用超強尼龍線設置簡易防鳥設施,池四周採用絲網或綠紗網片阻攔各類敵害生物進入養殖池。 [6] 
配套設施
備用水源池應能完全排幹,水容量為總養成水體的1/3以上。備用水源池中需在進水口區域規劃種植部分淨化能力強的水生植物,同時進行水體持續曝氣,建立水生植物淨化系統,冬季作為儲備水源。
增氧方式:可為微孔增氧、水車式、葉輪式增氧多種。水車式增氧機每2000m2設置1台,葉輪式增氧機每3000m2設置1台。視條件許可設置微孔增氧,增氧機功率按養殖面積和要求配置,並配有備用機組。 [6] 
大規格鱭種培育池:大規格鱭種培育池面積配備,一般為主養池面積的30%-40%。 [6] 
生物餌料配套池:一般按池塘主養池1:3配套,並按刀魚養殖進程和規格進行塘口安排,養殖過程中依據魚種培育和商品養成兩個階段進行,每階段均需分3-5批培育生物餌料。包括養殖池在刀魚魚種下池前均可作為生物餌料池用。 [6] 
自動監測:應用物聯網技術,配備水質在線自動檢測設備一套,每天24小時對養殖水體水質動態實時監測和預警,顯示水體溶氧、温度、pH等常規理化指標。 [6] 
廢水處理池:面積宜為養殖池的10%-20%。採用曝氣、顆粒過濾、沉澱等技術或建立生態處理系統使養殖廢水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6] 
備用發電機組:根據養殖規模配備相應的備用發電機組。 [6] 
  • 鱭種培育
為提高其培育效果,採取“稀放、密養”的方法,即鱭种放養密度不能太高,生物餌料密度要豐富充足。鱭種培育還不能完全像其他淡水魚那樣在池塘中投餵商品飼料或肥水法等培育。因此,鱭種培育技術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刀魚養殖成活率的高低。鱭種培育主要包括清塘、生物餌料培育、放養、管理等幾個方面。 [6] 
清塘、消毒
新建養殖池,需注滿池水15天左右,老舊池塘需清除過多的淤泥,曬塘15天以上注入新水。然後用生石灰(帶水)、氯製劑、碘製劑或茶籽餅消毒。 [6] 
注水
鱭種下池前10天注入新水,用100目的篩絹網過濾。進水取用水源池中經充分曝氣、消毒的水,春秋水深1.2米以上,夏冬季水深2.2米以上,水體的溶解氧應在6毫克/升以上,pH為6.8-8.5。 [6] 
生物餌料的專池培養
生物餌料培育以魚蟲(枝角類、橈足類等)培育為主。魚蟲培育的數量是否滿足刀魚幼體生長需求,將直接影響刀魚幼體的生長和質量。 [6] 
鱭种放養
苗種來源:一是長江捕撈的天然鱭種,經鑑定、消毒,剔除小雜魚、活力差的苗種,選擇6-10釐米、規格整齊、活力好的刀魚種。二是自行繁育的鱭種。選種要帶水操作,動作要輕穩、快速、小心。 [6] 
鱭種消毒:10‰-12‰食鹽水中消毒30分鐘(視水温高低做相應調整)以上,後用裝有配製好鹽水的容器移入養殖池中。 [6] 
放養密度:放養規格為5-8釐米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3-5尾。規格為8-12釐米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4尾。 [6] 
水温要求:刀魚放養或移池時,對養殖水體水温要求嚴格,温差應控制在2℃範圍內。 [6] 
生物餌料
以池塘培育的魚蟲(枝角類、橈足類等)為主,在刀魚魚種下塘時,保持池塘輪蟲高峯期,作為刀魚下塘時的初期餌料。中後期生物餌料密度不足時,及時從外源培育池採集補充。 [6] 
管理
為有效提高培育效果,生產中一般採用魚蟲、微粒子顆粒飼料、小魚蝦綜合投餵的方法,充分滿足刀魚魚種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餌料投餵做到定時、定質、定量。遵循“魚蟲高峯下塘,微囊飼料常量,適口小魚蝦促長”的原則進行。鱭種入池後,次日上午開始投餵魚蟲或小魚苗等生物餌料。魚蟲投餵密度為5-8個/毫升,每天8:00和17:00投餵,投餵前餌料用5‰食鹽水消毒2-3分鐘。鱭種下池集羣后,開始投餵微囊顆粒飼料,日投餵量為1%-3%,視水温高低進行調整。投餵小魚苗時,應選擇長條形,規格小於鱭種的1/5,3-5天投餵1次,投餵量視吃食情況增減。高温季節,每週加註新水2-3次,冬春季節,每星期加註新水1-2次。每次添加10-20釐米,達到最大水位後每次換水20釐米,保證水質清新。每月進行殺蟲滅菌1次,做好病害預防工作。 [6] 
  • 商品鱭養成
商品鱭養殖是把體長約10釐米及以上規格的刀魚種飼養成體重100克以上的商品魚的過程。這一過程需1-1.5年。養殖模式分主養和套養兩種。 [6] 
放養
鱭種體長至10-16釐米、體重在2.8-12.6克/尾時,用密眼網捕獲,將鱭種用盆帶水操作,轉至事先準備好的養殖池中,放養密度:主養池每平方米1.5-2.5尾,套養池每平方米0.2-0.3尾,主養池的前期準備工作按餌料魚培育池執行。 [6] 
餌料魚培育
餌料魚苗培育是將魚苗養成全長1.5-3.5釐米的魚種,餌料魚培育期一般為20-60天,餌料魚是否適口與適時銜接直接影響刀魚養殖的成敗。 [6] 
日常管理
餌料投飼:主養池以生物餌料為主,並根據不同塘口、不同規格的刀魚選擇不同種類的餌料生物。 [6] 
①餌料魚品種:凡是沒有硬棘、長條形且適口的小魚蝦以及輪蟲等均可作刀魚的餌料。以選擇體形細長、成本低廉、繁育容易的品種為好。 [6] 
②餌料魚來源:池塘主養刀魚,密度相對較高。在商品鱭生產中,主要以餌料魚為食。餌料魚來源一般可以通過養成池培育、配套專池培育、購買等途徑加以解決。 [6] 
養成池培育:前期餌料魚培育,即在鱭种放養前15-20天(視鱭種規格大小確定),利用這段空間在池塘中培育前期餌料魚。培育輪蟲或每畝投放餌料魚苗100萬-300萬尾,以供刀魚前期攝食,從而獲得比較理想的養殖效果。 [6] 
配套池培育:規模養殖刀魚時,其餌料魚的解決途徑主要來源於專池培育。據測算,1畝刀魚單養池需配備3-4畝餌料池。一般採取分批高密度放養、分批起捕、按需拉網的方法,保證餌料魚與刀魚同步生長。對餌料魚的生長規格,應採用調整密度和投飼量來加以控制。 [6] 
購買:餌料魚生產中,如遇發塘率(魚苗培育成夏花的成活率)低、病害或災害性天氣等影響,應及時組織購買,確保餌料魚供應的連續性。 [6] 
③餌料魚規格:為保證投餵的餌料魚規格適宜,擬選擇適口規格的餌料魚、小蝦等。刀魚魚種剛下池時,或在1-4月,擬選擇魚蟲、小規格餌料魚。刀魚規格長至15釐米以上時,一般餌料魚體長為刀魚體長的1/10-1/5。同時要經常檢查刀魚的攝食和生長情況,併兼顧刀魚生長的差異。 [6] 
④投餌量:把體重12.0克/尾的大規格的刀魚魚種養至100克/尾以上的商品鱭,每天投飼量由佔體重的30%開始,逐步減少到10%-5%,夏秋季水温在28-32℃時刀魚生長旺盛,應適當增加投餵量;水温超過30℃,控制投餵量。冬季水温低,刀魚活動減弱,投餵量相應減少。 [6] 
⑤投餵次數:在水温較高、刀魚快速生長期內,最好每2-5天投餵1次,使池塘中的餌料魚苗基本保持合理的密度。10月份以後水温下降,一般7-10天投放1次。養殖期間,投餵時間間隔切勿過長,避免在塘載餌料魚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投餵,易造成刀魚暴食而受傷害,甚至造成刀魚死亡。投餵輪蟲時,每隔1-2天投餵1次。隨着温度降低,逐步改為5-7天投餵1次。 [6] 
⑥消毒處理:所投餌料魚必須先進行殺蟲、滅菌處理後下池,投餵小蝦、輪蟲應使用5‰食鹽水消毒3-5分鐘。套養池,一般不需投餵,只是在生物餌料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補充。 [6] 
水質調控:整個飼養過程中水體溶氧最低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每口池塘每2畝配備1千瓦增氧機(或微孔增氧設施)。春末和夏季每天12-15時開機增氧。7-8月份,每天后半夜須勤開增氧機。為保持水質清新,要適時注意加水換水。飼養期間水體透明度要求保持在40釐米左右。 [6] 
定期查看(測定)水質指標,抽檢水體溶氧、氨氮、亞氮等指標,溶解氧保持6-8毫克/升,pH為6.8-8.5,水温12-28℃,氨氮≤0.05毫克/升,亞硝酸氮≤0.01毫克/升。 [6] 
正常情況下,每3-4天換1次水,換水量最多不超過1/5。注換水時,隨時跟蹤水源水温,池水温差控制在2℃以內。夏季隨着氣温升高或養殖後期,增加換水次數,應改為每1-3天注換水1次,日換水逐漸增加到1/4,同樣控制温差在2℃以內。養殖後期如能巧妙地利用刀魚的自然屬性,保持一定速度的微流水,則對提高刀魚的養殖品味更具效果。正常情況下,要定期潑灑微生物製劑調控水質,一般每7-10天使用有益生物菌1次。 [6] 
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每半月鏡檢1次發病塘口,按需跟蹤檢查,每天檢測氨氮、亞硝酸鹽指標1次。每月進行1次疾病預防,殺滅有害病菌和寄生蟲。建立水產養殖生產記錄檔案。 [6] 

刀魚動物學史

  • 物種分類
刀魚,是鯡形目鯷科鱭屬魚類。又名刀鱭。 [9-10] 

刀魚主要品種

  • 長江刀魚:體色呈銀白色,背部一般分為青灰、淡黃和青黃交雜3種,漁民稱它們為“青背”、“黃背”和“花背”;
  • 錢塘江刀魚、黃河刀魚和定居型刀魚(湖鱭):無“青背”、“黃背”和“花背”之分。
中國刀魚的分類界限比較模糊。袁傳宓等在探討我國鱭屬魚類分類時,指出中國鱭屬魚類共有4種:即刀魚、短頜鱭、鳳鱭和七絲鱭。其中刀魚分洄游型和定居型兩類。然而,他在1980年又指出湖鱭為刀魚的一個亞種。唐文喬等從線粒體控制區全序列變異分析短頜鱭和湖鱭的物種有效性時,指出中國鱭屬只有3個有效物種:即鳳鱭、刀魚和七絲鱭。其中以鳳鱭最為原始,刀魚和七絲鱭則是鳳鱭在演化過程中分別適應寒冷和温暖氣候而分化出的物種。而短頜鱭湖鱭為刀魚的淡水生態型,並非有效物種。 [2] 

刀魚保護現狀

刀魚種羣現狀

  • 長江刀魚
歷史上長江刀魚資源極其豐富,但由於過度捕撈,水域生態環境變化等,其資源已受到威脅。據資料記載,1973年長江沿岸刀魚產量為3750t。1983年約370t,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100t。2005年的產量僅為50t。20世紀70年代,長江刀魚種羣中3-4齡個體未超過80%,平均體質量為117.7g,平均體長為314.5mm。而近幾年則以1-2齡個體為主,平均體質量為50-100g,平均體長小於200mm。1973-1975年,長江刀魚性成熟年齡平均為2-3齡,近幾年來其性成熟平均年齡顯著提前,多為1-2齡。早期長江刀魚肌肉中含脂量為15.8%-30.0%,蛋白質14.0%,磷1.1%。近年來,其肉質鮮美程度明顯下降,體內殘毒含量顯著增加。 [2] 
  • 定居型刀魚
定居型刀魚只分布在長江下游及其附屬湖泊中,其中以太湖巢湖等為主。周漢書等發現巢湖和太湖的湖鱭由1952年佔總漁獲量的28.6%和約15%上升至1972年的70%-80%和57%。劉恩生等將太湖湖鱭漁獲量變化分為相對穩定和快速增長2個階段:1973-1994年平均為(6156.0±1182.1)t;1994-2002年上升至19571t。 [2] 

刀魚主要威脅

  • 過度捕撈,產量下降,種羣低齡化; [5] 
  • 生態環境惡化,洄游通道及保育場破壞; [5] 
  • 大量捕撈幼魚,資源再生困難。 [5] 

刀魚保護措施

為了更好地保護刀魚羣體的正常生長和繁殖,保障刀魚羣體的資源量,可以從以下方面着手 [4] 
①應大力加強禁漁期的管理,嚴格遵守禁漁期的各項法律法規(如漁業保護條例等),實行合理捕撈,嚴格控制捕撈強度並對捕網網目大小作出嚴格規定,對於違反規定任意縮小網目者實行嚴懲,以更好地實行科學捕撈、保護刀魚幼魚資源,進而實現刀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②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刀魚產卵場劃定保護區,並嚴禁隨意圍墾,同時注意保護區內水體環境的保護,防止水環境污染的發生,以使刀魚羣體資源得到更好繁衍及恢復。 [4] 
長江刀魚自然資源量逐年鋭減,衰竭嚴重,其種質保護與繁育研究已十分迫切。人工增養殖和育苗放流是減少捕撈、增加種羣數量快速有效的方法。但自然水體種羣的恢復必須同時輔以刀魚洄游通道、產卵場、保育場等重要水體生態的修復,科學合理和規範化的捕撈管理措施等多方措施的有效結合,方能實現刀魚種質資源的恢復及可持續開發利用。 [5] 
  • 捕撈管理制度
刀魚 刀魚
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部署,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有關規定,對長江流域專項捕撈管理制度進行調整,現通告如下。 [8] 
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長江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上述三種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8] 
原農業部2002年2月8日發佈的《長江刀鱭鳳鱭專項管理暫行規定》(農漁發﹝2002﹞3號)同時廢止。未來上述資源的利用,根據資源狀況另行規定。 [8] 

刀魚主要價值

  • 食用價值
刀魚的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的碳鏈
刀魚
刀魚(8張)
較長,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是老人、兒童、孕產婦的理想滋補食品;刀魚全身的鱗和銀白色油脂層中還含有一種抗癌成分6-硫代鳥嘌呤,對輔助治療白血病、胃癌、淋巴腫瘤等有益;刀魚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1] 
長江刀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肌肉氨基酸組成基本符合FAO/WHO的評價標準;尤其是脂肪顯著高於一般名特優魚類,脂肪酸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在肌肉遊離氨基酸中,含有豐富的鮮味氨基酸,尤其含有高比例的活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長江刀魚是人類的一種營養均衡、味道鮮美、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動物蛋白。 [7] 
刀魚為中國長江下游重要的經濟魚類,味道鮮美,肉質細嫩,因而遠近聞名,與長江鰣魚、河魨並稱為“長江三鮮”。漁業旺季產量很大,在產區有專門的漁船捕撈。 [4]  [14] 
食用注意
患有瘡、疥的人還是少食為宜。 [1] 
  • 藥用價值
刀魚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補氣,瀉火解毒的功效,有養肝、祛風、止血等功能,對治療出血、瘡、癰腫等疾有良效;刀魚鱗是製造解熱息痛片和抗腫瘤的藥物原料。鱗中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刀魚適宜久病體虛,血虛頭暈,氣短乏力,食少羸瘦,營養不良之人食用,不僅能和中開胃,還有潤澤肌膚、美容的功效。 [1]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