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

鎖定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謂一天的奔波,至驛館投宿,聞蘆葉瀟瀟,心中的鬱悶為之一解;頷聯謂童年漂泊江南,今又被排斥到關外,官不掛朝籍,思之傷心;頸聯謂料想母親思念漂流在外的遊子,妻子久盼丈夫歸來;尾聯謂蘆葉清音與荒城砧聲相應和,令人徹夜難眠。全詩意境宛轉含蓄,淡雅雋永。
作品名稱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作品原文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1
蘆葉梢梢夏景深2,郵亭暫欲灑塵襟3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為關外心4
思子台邊風自急5,玉娘湖上月應沉6
清聲不遠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1]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註釋譯文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詞語註釋

  1. 關:指潼關。盤豆館:在河南靈寶縣境,距潼關四十里。相傳漢武帝過此,父老以牙盤獻豆而得名。
  2. 梢梢:形容風動草木之聲。
  3. 郵亭:即驛館,指盤豆館。
  4. 關外心:用漢楊僕恥為關外民事,暗指詩人自己由校書郎之清職出為弘農尉,心情有如楊僕。
  5. 思子台:《漢書·戾太子傳》:“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顏師古注:“其台在今湖城縣之西,閿鄉之東。”
  6. 玉娘湖:王士禎《秦蜀驛程後記》:“過閿鄉盤豆驟,涉郎水,即義山所云之玉娘湖。”未詳其所本。但湖應離盤豆館不遠。 [1]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白話譯文

蘆葉蕭蕭作響,已經到了盛夏時分,暫且在驛館裏灑掃一下滿身風塵。
從前我曾經是半紀漂泊的江南客,今日第一次成為弘農縣的關外民。
聽思子台邊晚風呼呼急吹,遙想玉娘湖上明月應已經西沉。
行人都已歸去,只有蘆葉的清音不絕,久久地在荒城中應和着那淒涼的砧聲。 [2]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創作背景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為李商隱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調補宏農尉,宿盤豆驛館,對梢梢叢蘆,感懷而作。自秘省斥外,由清資降職俗吏,心懷鬱勃,兼念母思家,因此詩人寫下這首詩,抒發其遠遊不遇之悲。 [3]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作品鑑賞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文學賞析

首聯“蘆葉梢梢夏景深,郵亭暫欲灑塵襟”平平寫起,寫蘆葉,寫郵亭,緊貼題面。既點明時令和驛館,時逢深夏,地處荒僻,一路征塵,景物與行狀的描寫即透出內心的煩燥鬱悶。
頷聯“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為關外心”回顧自己漂泊流離一生。這聯以昔年的“江南客”與今日的“關外心”作為鮮明對比:昔年江南之客,年少氣盛,充滿自信,自然也洋溢着許多美妙的希望;想不到二十年後仍要出關,去從事微不足道的弘農尉之職,這才令人深深體會到漢代樓船將軍楊僕何以恥為關外之民的心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僕僕風塵,來到這荒野孤驛,讓老母思子,嬌妻念夫,人生至此,百感交集。
頸聯“思子台邊風自急,玉娘湖上月應沉”,“思子台邊”等近景,“風自急”與首句“梢梢”和下句“清聲”呼應,渲染夕暮景色的淒涼。“玉娘湖上月應沉’’,從“應”字可見不是寫近景。這句應是承三句“江南客”,因此“湖”應指“浙水"而言,這是詩人的想象之景,由近景聯想到遠地,“風急”與囂月沉”都是悽清昏冥之景,仍是喻半生生涯坎坷不順和暗淡無光。
尾聯“清聲不遠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歸結到“叢蘆”,以行人斷絕只有叢蘆喧響應和着荒城的砧聲,抒寫途中的寂寞和鬱悶。詩題是對叢蘆有感,因而全詩寫“叢蘆”貫穿始終,通過映襯渲染,蕭瑟的蘆葉喧聲的描寫藴含深遠的情致,抒發了詩人不盡的悵惘。
詩的前四句由叢蘆而憶及江南,再由江南折出“關外心”,在曲折的思緒活動中,回溯了漫長悠遠的時間、空間和有關生活內容。這種回憶,以及暫時因環境清幽而塵煩乍釋的心境,對於逐漸萌生的“關外心”,起着引發和映襯的作用。後四句則由“關外心”擴展開去,思緒連綿,融合了對親人的思念和長夜難眠之中對外在環境的感受,使“關外心”表現得更加充分和形象。純粹寫因叢蘆觸發而引起的種種感慨,這就為詩營造出一種哀感優柔的意境,體現出李商隱詩情緒色彩的特徵所在。 [2]  [4-5]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名家點評

清代王清臣、陸貽典《唐詩鼓吹箋註》:“思子”二句承“關外”來。
清代紀昀《玉溪生詩説》引汪存寬:次聯言昔客江南,黃蘆滿地,然年壯氣盛,曾無聊落之感。此日流落而為關外之人,不覺悽乎其矣,因“蘆葉梢梢”而百端交集也。
清代紀昀《玉溪生詩説》:用筆甚輕,而情思殊深,正復以輕得之耳。
清代馮浩《玉溪生詩集箋註》:何評頗妙,然上半稍廓矣。二句收足宿對。 [3] 

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宣宗大中五年(851)入蜀,任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節度判官。在四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幕府生活的四年間,曾一度對佛教有着很大的興趣,與當地的僧人交往,並捐錢刊印佛經,甚至想過出家為僧。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有《李義山詩集》。 [6] 
參考資料
  • 1.    鄭在瀛編著.李商隱詩全集 彙編匯注匯校:崇文書局,2015.08:第191頁
  • 2.    李淼著.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長春出版社,1990.12:第42-43頁
  • 3.    黃世中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第3冊:黃山書社,2009.11:第1588-1589頁
  • 4.    楊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詩選: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213頁
  • 5.    劉學鍇,李翰撰.李商隱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第60頁
  • 6.    林文詢主編.詩意成都:中國旅遊出版社,2016.05: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