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出路

(馬慧娟創作的自傳體小説)

鎖定
《出路》是馬慧娟創作的自傳體小説,於2021年2月首次出版。 [2] 
該作品講述了在脱貧攻堅時代背景下,寧夏農村一位少數民族女青年自強不息尋找出路,依靠文學創作改變命運的感人故事,生動展現了扶貧政策深刻改變西海固這片苦瘠之地,為當地老百姓帶來全面小康的嶄新出路。作品真誠書寫時代變遷,真情謳歌拼搏奮鬥,故事生動感人,文字温暖簡練,是一部洋溢時代氣息、激發奮鬥精神的優秀扶貧題材小説。 [1] 
作品名稱
出路
作    者
馬慧娟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自傳體小説
字    數
21萬字
首版時間
2021年2月

出路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部講述西海固婦女通過移民和自力更生找到生活出路的自傳體小説。書中以作者馬慧娟的個人經歷為主線索,講述其從出生、上學、農田勞作、移民紅寺堡、打工掙錢、文學創作,一直到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幾十年的親身經歷、所聽所見,運用小説的藝術寫法和表達技巧經過虛構、想象和加工,將西海固貧困農民在黨和國家的生態移民、脱貧富民等政策下,通過自力更生實現脱貧致富的故事娓娓道來。 [2] 

出路作品目錄

01
當第一聲雞鳴響起的時候,高幹梁也會跟着醒過來。一羣攪和在一起的牛、驢、羊在呵斥和鞭子的驅趕下,吵鬧着、擁擠着穿過村子……
11
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啊?!
廣袤、荒涼、空曠、粗獷都不能具體來形容它的地貌,它就像一個流浪已久,飽經世事滄桑之後又參悟人生大道的人迴歸後的樣子……
02
很多事情我都不記得了,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去四姨家……
12
回到高幹梁的時候,野柿子、面犁豆豆、剪子豆豆紅的一塌糊塗,山上的灌木紅一片、黃一片、綠一片,我們像凱旋的戰士,高幹梁的一切都在歡迎着我們……
03
因為開小店,家裏的地和牛羊父親完全不管了。我們家在高幹梁確實風光了一陣子……
13
我們的毛渠都翻車了,沒有一家的是倖存的……
04
有時候,人和動物的關係遠比人和人之間親密。在高幹梁,因為沒有路,一頭驢在家裏就顯得尤為重要……
14
聽説,羅山起煙這個地方就不颳風了。
每一個春天我都會一遍遍看着羅山,但羅山起煙的盛景我總也看不到,我很奇怪羅山起煙是什麼樣子……
05
人和土地的關係,貌似一直是人主導着土地的成長,但仔細想想,人其實是依附着土地生活的,土地裏的產出直接決定着一家人的生活質量,也包括紅白喜事的排場……
15
巷道里逐漸熱鬧起來,搬來居住的人越來越多,玉池村一下子滿了……
06
忙亂的生活從來不給人多餘的時間傷感。對於沒考上這件事情,家裏人已經習以為常。二哥當年沒考上,老老實實當起了農民……
16
不知道從哪天起,手機成了鄉村的一個流行詞……
07
在高幹梁,就這麼幾户人家,日子總是不温不火地繼續着。春天很快過去了,小麥在一個冬天的修養中蜕過了黃苗,一場雨之後,地裏的洋芋、胡麻、大豆爭着露頭,高幹梁綠了起來……
17
天明説的果然沒錯,手機真的就在農村流行開了。天明買完手機不久,父親就喊天明去給他買手機。而且一買就是兩個……
08
老支書又來我們家了。這一次,他是來和父親商量,要給高幹梁修路。作為高幹梁的小隊長,父親一年也不會有多少事情要處理……
18
地裏的玉米一季又一季地長着,棚裏的辣子一茬一茬地摘着,我們在地裏和棚上來回穿梭着,日子也一天天地繼續着……
09
我們家是沒人催我趕緊結婚的,因為我們家的人都有分寸感,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做不了,大家心裏都有標杆,這是在長期的規矩之下形成的自覺性……
19
每年的三月是我的生日,每年的三月我都要為我的生日傷感一回……
10
從提親到結婚是一個煎熬的過程,因為母親不高興,整個過程都是壓抑和無奈的……
20
生活的驚喜不止於這些,因為文字的書寫,因為演説家的影響力,二○一六年年底,作為一個有文化的農村女性,我當選為紅寺堡區人大代表、吳忠市政協委員、自治區婦女代表、自治區青聯委員……
結束語 [9] 

出路創作背景

貧困曾是西海固地區的主題,當地人在地域的限制中似乎不僅沒有生活的出路,也沒有精神的出路。而西海固的貧困也一直牽動着黨和全國人民的心,黨中央進行多方探索、嘗試之後,確定了移民搬遷這種扶貧模式。歷史證明,這種模式是能夠讓當地羣眾擺脱貧困的。作者本人親身經歷了大搬遷的整個過程,也在這種模式之下活成了別人眼裏的“傳奇”,走出了大山,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所以,這本書用作者的故事反映了西海固人民的故事、這個偉大時代的故事,同時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這本書是自然而然的,作者的呈現也是真實的。 [7] 

出路人物介紹

“我”
一名西海固回族女性,由一個懵懂少女成長為人妻、為人母,從喜歡讀書看報,到開始自主地創作、出書,上了魯迅文學院。最終,作為一個有文化的農村女性,當選為紅寺堡區人大代表、吳忠市政協委員、自治區婦女代表、自治區青聯委員、全國人大代表等等。 [7]  [9] 

出路作品鑑賞

《出路》是馬慧娟的自傳體長篇小説,作者以真誠温情的文字記錄了她生命成長的四十年華。20歲之前的她,生活在沒有“出路”的西海固苦瘠之地,儘管心中憧憬着詩與遠方,卻終究沒能逃出驢背上輟學女娃的命運。是黨和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為120多萬生態移民帶來了嶄新的出路,也徹底改變了馬慧娟的人生。黃河水滋潤着的紅寺堡(寧夏新移民規劃地之一)的長天闊土,不僅一天天誕生着勞動致富的奇蹟,也催生了一顆文學種子的生根發芽與成長。“拇指作家”馬慧娟用手機記錄着新移民的新光景,也記錄着她夢想中的詩與遠方,記錄着她從一個新移民成長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脱胎換骨的生命歷程。
《出路》從生活出發,不僅真實還原了作者自身生命成長的過程,且富有説服力地展現了時代的進步和新移民脱貧奔小康的感人畫卷。在馬慧娟筆下,生活是鮮活的,人物是鮮活的,夢想是鮮活的,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苦痛、彷徨、酸澀、甘甜與喜悦是鮮活的,她的文字不矯情不做作,蘸着生命的泉水,飽含着黃土地的氣息,緩緩地從心中從筆下流淌而出。馬慧娟以她不可複製的人生經歷,也以她在文學創作上的勤奮、堅持與才華為新時代文壇奉獻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長篇創作。細細品讀《出路》,仍然可以帶給讀者頗多的感動。
首先,作者得天獨厚的生存體驗。不同於“採風類”創作,《出路》完全是作者的“我手寫我心”,筆之所至,情之所至,皆是原汁原味獨屬的人生。從記憶深處、情感深處打撈出的歲月故事鮮活靈動,吹拂着那塊土地經年的風,還有瀰漫的霧和山窪梁間的迴響。翻動書頁,讀者就會情不自禁跟隨她不拘的敍寫走進她所營造的小説世界。以倒敍開篇,那是一個人的高光時刻。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站立於人民大會堂前,她想起了逝去的父親。隨後依次展開的20個篇節,則串連了她從童年、少年、青春時代至今的平凡而又充滿變化的人生。
作者的筆端意緒從容,不隔不澀,那是她的故事。她彷彿牽拉着讀者化身為她的“連手”(當地方言,意為玩伴),隨她翻山轉嶺上學堂,聽她放學路上且行且讀“連環畫”,隨她騰挪閃轉高幹梁、酸刺咀折蕨菜、打毛桃、割燕麥、剁耱杆、割耱條、放山羊,在小碎房的靜夜中傾聽她15歲少女的憂傷……書中的馬慧娟敏感倔強,無力抗拒命運,而遠方與夢想卻如一顆不死的種子,永遠深藏心底。
高幹梁是貧瘠的,貧瘠的土地帶來的“貧窮”的感受是深入骨髓的。也因此,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比任何人都更向往改變,也更有行動力。易地搬遷紅寺堡,頂風冒沙砌牆蓋房種樹,挖水窖,開毛渠,淌水澆地;温棚“打窩窩”“拉簾子”……都在馬慧娟的筆下活靈活現。那一份如數家珍,那一份熟稔內行,瓦刀起落間,新房落成,手忙腳亂中濕身堵斗渠,在打工的温棚內給綠辣椒吊線……“技術含量”高的勞動交響曲,是她一路走來的耕作。
其次,作者寂靜而芬芳的語言風格。娓娓的敍述中,有人物、有細節、有描寫;歲月的凝望中,有自卑、有不甘、有無奈、有掙扎;青春的夢想中,有遠方、有期待、有順從、有失落亦有起伏。而故鄉在她的筆下亦是一幅幅或遠或近、或黑或白也或彩的寫真畫。
高幹梁的雨下得久了,“村道上的積水一直沒有幹過,加上牛羊每天踩踏,直接就是個稀泥塘,每天挑水的人再踩幾遍,勻稱得就像打了一鍋攪團。崖背山上,梯田一層層地掉邊子,和遠處山上的豁峴相對應着”。酸刺咀裏面的蕨菜又高又胖,可那裏的“酸刺好像是揹負着仇恨生長的,長得歪歪扭扭,把自己心裏的不甘和戾氣轉化成枝幹上的一根根刺指向周圍的草木,也隔擋着人進入它的領地”。這是麥子沒成,大豆也沒成的年景,“大豆稀疏地長在地裏,一株一株的間隙很大,每株都是半腰上挑着不多的幾個豆莢。要是在雨水豐茂的年景,豆莢是從根部開始一直結到頭上的”。山裏上學的孩子在假期裏也是有活計的,瞧,這是她領到的任務——放山羊。可“我不喜歡這些山羊,它們就像在屁股上點了一把火一樣,一會兒躥上這個山頭,一會兒一溜煙跑到那個山腳。我拿着書找個台階,屁股還沒坐熱,羊就已經沒了蹤影。一天下來,把我自己也弄得跟個猴一樣上躥下跳,筋疲力盡”。中考還是失利了,走在回高幹梁的山路上,“山路白晃晃地刺眼,像一條蛇一樣連接着山頂,路兩邊的蒿草被曬得蔫頭耷腦,和此刻的我是一樣的”。這些融情於景的描寫,是馬慧娟筆下文字的氣息。
第三,作者真誠地書寫時代,書寫變遷。根除貧困,移民搬遷,給寧夏120多萬生態移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馬慧娟帶來了嶄新的出路。而馬慧娟對自己總是有清醒而準確的定位。褪去所有的光環,她更喜歡自己新移民的身份。正因為深深地感知過貧困,她比任何人都更加感謝黨和國家脱貧攻堅的政策。書中她借老支書之口説:“國家政策就像給咱們分了一塊地,我們過日子就像在這塊地裏種莊稼……在這裏堅守,在這裏付出,最後收穫的也最多。”當然,讀者更能聽見她自己在説:“一路走來,往事像一場夢一樣在我眼前浮現,從高幹梁到紅寺堡,從紅寺堡到北京,從北京到人民大會堂,當夢想一次次夭折,當出路一次次被阻斷時,我也沮喪過,也想過放棄,但最後我還是選擇了前行。我努力開闢出了另一條出路,這條出路的背後,是整個國家的發展所給予的根基,是大國與小家,是羣體與個人的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書中她和家人初見紅寺堡時的感慨:“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廣袤、荒涼、粗獷都不能具體來形容它的地貌,它就像一個流浪已久,飽經世事滄桑之後又參悟人生大道的人迴歸後的樣子,讓人看着同情,又充滿敬畏,讓人想親近卻又不得不遠遠看着。”春天躁動的風是這片土地的主宰,“一會兒戲耍個塑料袋,一會兒和一蓬幹蒿子玩,一會兒趕着沙子向東,一會兒颳着塵土向西,這片土地就像它的遊樂場,它想怎麼玩就怎麼玩……”而如今呢?“紅寺堡的風越來越少,羅山越來越綠,田野不再空曠,牛羊越來越多,哪裏都是栽下的綠樹,黃花菜一片金黃,枸杞紅得燦爛……村道硬化了,路燈亮起來了,紅寺堡從一個茫茫荒原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洲。” [8] 

出路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2年11月,該書入選由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的2021年“優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名單。 [1]  [3] 
2022年度“中國好書”獲獎證書 2022年度“中國好書”獲獎證書
2023年4月,該書入選了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評選的2022年度“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圖書。 [4] 

出路出版信息

書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出路
978-7-227-07455-7
馬慧娟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21年2月 [2] 

出路作者簡介

馬慧娟,女,80後,寧夏涇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散文集《溪風絮語》《希望長在泥土裏》《農閒筆記》,報告文學《走出黑眼灣》,長篇小説《出路》。曾獲第三屆《朔方》文學新人獎。 [5-6] 
馬慧娟 馬慧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