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出花園

鎖定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客家地區的一種成人禮, [3]  寓意未成年的孩子像在花園中一樣,但孩子虛歲15歲時便已經成年,要將其“牽出花園”,讓其有獨立生活的意識。“出花園”儀式提醒孩子成年後要面對世界,要有承擔,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1] 
此儀式一般會在農曆三、五、七月舉行。 [1]  “出花園”這一天,孩子要在浸有12種不同鮮花的水中沐浴,然後紮上紅肚兜,穿上外婆送的新衣裳和紅木屐。穿戴整齊後祭神,拜別牀腳下的公婆神,然後扔掉香爐碗,吃甜菜湯圓和象徵長壽的麪條等。 [1]  表示長大成人,神明保佑,一生平安。
“出花園”是當地人由少年進入青年、由家庭進入社會的“成年禮”,寄託着長輩們的期盼,也希望讓孩子們懂得感恩,敢於擔當,具有歷史、文化、社會學、民俗學等諸多價值,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禮俗流傳至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其文化魅力感染着越來越多的海外青少年。 [5] 
中文名
出花園
節日時間
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廣東省潮汕地區、廣東梅州客家地區 [3] 
節日起源
成人禮
節日意義
為孩子舉行成人禮
城    市
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梅州

出花園背景介紹

出花園歷史傳説

傳説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着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着“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隻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裏,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佔鰲頭之意。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認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4] 

出花園具體時間

儀式一般會在農曆三、五、七月舉行 [1] 揭陽市出花園一般都是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這一天,有部分的要先求神問卜。如果當年有出花園者的話一舅舅家會從年頭就開始養一隻公雞在七月初六送過去。

出花園發展歷史

出花園古代成人禮

古時漢族男子15歲“束髮”“成童”,即少年成年加冠禮在20歲,女子成年“及笄禮”在15歲。潮汕有句俗語:“十五成丁,十六成人。”給15歲者舉行成人禮,説明將成人歲數提前。
潮汕地區過去的成人加冠禮,府縣誌多無記載,惟清嘉慶《澄海縣誌》有載,謂時在男子結婚之前,家人為其預備冠巾,冠巾由族長授予。舉行儀式時,由贊禮的人致祝詞,然後加冠。此俗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舉行,平民無此俗。女子則在將嫁時,用笄把頭髮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論貴賤都這樣做。
在此之前父母要準備好各種糕點以便祭神,並要為孩子準備好新衣服在出花園當天穿。在當天,會廣邀好友親戚前來慶祝,在此時會將三牲果晶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祭拜,訴説孩子已經長大了,還會煮上十幾個雞蛋由孩子吃下表示吉祥。接下來就是請客人入席,擺上酒菜。在這其中會在出花園的孩子前面擺上一隻雞,其他人不能動。有條件的一般還會擺上很大的螃蟹,意為“拜蟹手足”(在潮汕話中的意思是手腳多動),即告別兒童時代。而且在出花園當天,孩子會一直很悠閒不能幹活,最後一次由父母寵着。還有的那天要早早起牀,穿上大紅的新衣,還要穿紅色木屐,連內衣也要大紅色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要到家裏來吃中飯。吃午飯前,出花園的孩子要先吃 1.豬大腸炒蒜 2.韭菜炒蒜 3.豬肝炒蒜 4.豬心炒蒜 5.春菜炒蒜 6.豬肺炒蒜 7.湯圓(一定要吃兩個,好事成雙)等共9種,拜祭的有三禽,要咬一下雞頭和雞屁股,意為長大了。因為在當地,未滿15歲的孩子不能吃雞腳,因為人們認為吃了雞腳的小孩手會顫抖,寫不好毛筆字。然後大家一起吃飯。出花園這天不準把電話打出去,不能見生人,不能出門,凡事都要百依百順,無論是孩子對爸媽説的,還是爸媽對孩子説的,都要説個“好”字,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拒絕,以圖個好兆頭。

出花園地區類型

潮安區和澄海區:在“出花園”之日,要採用12種不同的鮮花,浸在水裏給孩子沐花水浴,讓芬芳洗盡身上的孩子氣,洗完後要把水倒進花盆或花圃。接着圍上母親親手縫製的新肚兜,新肚兜裏壓着12顆桂圓和兩枚“順治”銅錢,象徵着孩子大富大貴。再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新木屐,好讓孩子跨出花園一帆風順。出花園當日,出花園者不能出門,要躲在房子裏,不能與同歲人見面。除拜公婆神(潮汕人認為,小於十五歲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園”裏,由一對稱為“公婆母”的神庇護着。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汕人對祭拜“公婆母”向來很重視,生活在“花園”裏的小孩每年七月初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後的七月初七將不再祭拜“公婆母”了),還要拜花公花媽。男出花園者,祭品中要有一隻公雞,女者用母雞,且要請親族吃酒菜。 [4] 
饒平縣:在“出花園”當日,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該縣黃岡鎮十五歲男女,凡經算命先生卜卦而不給出花園者,僅舉行簡單儀式,給孩子穿新衣,另買一隻豬肚子煮熟讓孩子躲在門後吃,俗稱“換腸肚”,然後拜別公婆神,將香爐丟棄。 [4] 
普寧惠來縣:出花園者在當天要吃炒豬腸豬肚,並邀請小朋友于地下圍着“竹箕”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意思是説,拋棄不成熟和骯髒的東西,增添新的知識,以成人的姿態出現;二是寄意祈望小孩長大成人後有“肚內”,即知書識禮,明白事理,懂得忠孝節義,待人有度、成熟。 [4] 
揭陽市 [6]  :親戚們都在“出花園”前幾天送來一串生豬肉、八粒雞蛋,還有一件新衣服。禮物是給“出花園”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會把衣服收下,再收一點豬肉,兩粒或四粒雞蛋,其餘的作為回禮返還送禮人。在“出花園”那天中午,備辦豐盛的午餐,將肉、三鳥蛋、甜品、青菜等各種拼湊成八道或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園後處處“六合”; 青蒜,意為長大後能算會除,聰敏伶俐;芹,意為終身勤勞。筵席上除了豐盛的菜餚,還有一個傳統的主食,那就是煮條湯,用雞鴨湯煮的條湯。當天,還要宴請孩子來家中陪吃,受宴請的孩子都是還沒有“出花園”的,受邀請而來的孩子們,都會很羨慕“出花園”的主角。因為作為主角,在這一天,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一隻雞吃,可以無約無束,是當天來家中陪吃的小孩的“孩子王”,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就是一整天不能踏出家門。席間,家人、親戚朋友要向孩子祝願,贈寄美好的願望,並向孩子傳授涉世經驗,談些勉勵上進、恪守道德的教誨。 [4] 
在澄海,父母採來12種不同鮮花,浸在水裏給孩子沐浴,母親給孩子紮上自己親手縫製的新腰兜,兜裏一般放着12顆桂圓和2枚“順治”銅錢。
出花園之日,成年的少年有許多拘束和講究要遵守。現今,許多儀式內容有所簡化。
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出花園的孩子會收到紅包,收到紅包了,父母需給回禮,買些喜慶的東西送過去,包括食用油、白糖、餅等;這各家有各家的安排。潮安區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要換新衣,穿紅皮屐,圍新肚兜(肚兜裏藏桂圓和“順治”錢)——而且這一身行頭必須是舅舅家送的;當日要躲在房子裏。除拜公婆神,還要拜花公花媽。
男出花園者,祭品中要有一隻公雞,女者用母雞,要請親族吃酒菜。
澄海縣風俗與潮安區大體相同。饒平縣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年告別。揭西縣出花園者之家要給親友贈送酵踝、雞鴨,親友回敬布匹。
出花園 出花園
汕尾下轄的縣級市陸豐,出花園者,先擇吉 由父母選定吉日吉時。一年中只有農曆七月上旬和十月(15歲時家族有父母年老不清淨的要等到16歲的十月)。再洗浴 用五穀、抹草、紙符灰、12樣(也有隻用5樣的)花草水洗浴。12樣花草一般是四時春、百日紅、石榴花、竹葉、榕樹葉等寓意美好的花草。再吃飯 “出花園飯”(魚丸、雞蛋、粉絲) [2] 

出花園習俗文化

出花園儀式

“出花園”是潮汕人為孩子告別童年而舉行的一種成人禮,是潮汕地區一種特有的成人禮俗。有15歲男女的家庭,要在舊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裏玩鬧的孩童了。隨着人們觀念的變化,“出花園”的儀式在逐漸淡化,雖然有的地方依然按照古時的儀式,但在城市裏的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花園”的習俗已經演化成一個簡單的儀式。可以肯定的是,不論形式怎麼變,“出花園”的意義不會變。在這一天,意味着孩子要告別童年,邁向成人行列。 [4] 
“出花園”是廣東潮汕地區和廣東梅州客家地區的一種成人禮俗 [3]  ,梅州民間有未成年的孩子一直生活在“花園”裏的説法,“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及至長大成人,家長必須為其舉行一次隆重儀式,故曰 “出花園”。 [3]  客家人在孩子滿十六週歲時行 “出花園”儀式,以示孩子已成人。 [3]  寓意未成年的孩子像在花園中一樣,但孩子虛歲15歲時便已經成年,要將其“牽出花園”,讓其有獨立生活的意識。“出花園”儀式提醒孩子成年後要面對世界,要有承擔,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1] 
潮汕出花園
潮汕出花園(3張)
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裏玩鬧的孩童了。
其儀式是將三牲果晶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出花園細節

出花園儀式
出花園儀式(2張)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成人禮習俗,年滿15歲的孩子要舉行“出花園”儀式。因各地習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區只給女孩“出花園”,有些要用12種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淋浴等等,所以現以揭陽市區為例,淺談一些“出花園”禮節。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認為,小於十五歲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園”裏的,由一對稱為“公婆母”的神靈庇護着,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汕人對於祭拜“公婆母”向來很重視。生活在“花園”裏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後的七月七將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出花園”也屬客家地區的一項成人禮俗,客家人在孩子滿十六週歲時行 “出花園”儀式,以示孩子已成人。當然,有些家族只為男孩子舉行此項典禮。“出花園”之時日擇選尤為慎重,要看過皇曆,求神問卦,在獲知沒有“衝撞”“忌諱”的前提下,才能舉行。儀式大都選於農歷七月初七(因這天為“五福菩薩日”)進行,亦有另立吉日者,不一而足。該日讓孩子沐浴更衣,穿戴新衣裳、新帽子,拜祀祖先靈位,感恩神明福廕庇佑。進餐之時,一般請“出花園”的孩子敬坐“上橫”首位,男的食公雞頭,女的則食母雞頭,且由孩子先舉箸夾食,把所有食品均食一遍。全家人輪番祝福其從此成人立業。 [3] 
身穿新衣,腳着木屐,頭戴“石榴”花
“出花園”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來的新衣,木屐,一般為紅色。當然,現今很多繁瑣禮節已經被簡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紅包給外甥(女),讓孩子自己置辦。並且,這天早晨,父母會讓小孩子把一枝帶有吉祥意義的“石榴”花別在耳朵上。
出花園 “咬雞頭” 出花園 “咬雞頭”
吃早餐,“咬”雞頭 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湊齊八人,早餐有公雞一隻,甜品,青菜等各種拼湊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講究的,“出花園”者坐上正位,雞頭朝着他(她),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他(她)的專利。其意義是,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出花園”者舉箸之後,別人才可以吃東西,每一種食物都是這樣。當出花園者屬雞時,應該以鵝代雞。宴請親朋好友,收送禮物這天中午,備辦豐盛的午餐,宴請親戚好友。席間,家人、親人向孩子祝願,贈寄美好的願望。“出花園”前幾天或當天,親戚們都會前來送禮,或是紅包或是禮物,禮物是給“出花園”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辦,進行回禮。
其他在揭陽,有一個説法,出花園這天,孩子不能跑太遠的地方,甚至不能過橋。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務活,最後一次由父母寵着。為圖個好兆頭,孩子説的話,提出的要求,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都不會被拒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