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出東平

鎖定
《出東平》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描寫了詩人離開東平返回忻州時情形。全詩表達了詩人對世路艱辛的感慨和詩人窮愁潦倒的淒涼之情。全詩深曲含藴,意脈不露,耐人咀嚼。
作品名稱
出東平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金末
出    處
《遺山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出東平作品原文

出東平
老馬凌兢引席車,高城回首一長嗟
市聲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
潦倒本無明日計,往來空置六年家
東園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詩到處誇 [1] 

出東平註釋譯文

出東平詞句註釋

①東平:府名,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改鄆州設置,州治在須城,就是今天的山東東平。時,東平有許多友人,如嚴實李杲等,在詩人羈管期間給過他很多幫助。
②凌兢(jīng):小心恐懼,戰戰兢兢的樣子。席車:車廂四周圍上席子的車。
③高城:這裏是指東平城。
④市聲:集市中的嘈雜聲。浩浩:本是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這裏是用來形容人聲鼎沸。
⑤世路:這裏指世間人事的經歷,等於説人生道路。殊:副詞,用在否定詞前面,表示否定的程度達到某種極限,意思是“一點也(不)”“根本(沒有)”等。涯:邊際,盡頭。
⑥潦(liáo)倒:頹喪失意。
⑦“往來”句:等於説“六年往來空置家”。往來,意思是漂泊流浪。六年,自詩人被拘管在聊城至今,已經過了五年,六年是説的約數。
⑧東園:在東平,元好問常常前往遊賞。西湖:此指的濟南大明湖。
⑨剩著:全都寫在,全都寫進。剩,副詞,意為“盡”,“都”。 [1]  [2] 

出東平白話譯文

羸弱的老馬艱難地拉着席車,回望着高城不由得長聲諮嗟。
市井上人聲喧嚷,就像是水要騰沸,人世間長路漫漫,一點也不見邊涯。
窮愁潦倒,本沒有什麼長遠的計劃,六年漂泊,空置下這可憐的破家。
東園中的翠柳紅花,西湖中的澄波綠水,都寫進我的新詩,到處去向人炫誇。 [1]  [3] 

出東平創作背景

蒙古太宗窩闊台十年(1238)夏天,詩人應邀前往山東東平萬户(萬户,官名,元朝時設置,為世襲軍職)嚴實家中作客,逗留過一段時間。秋天,詩人攜家離開冠氏迴歸故鄉忻州,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1] 

出東平作品鑑賞

出東平文學賞析

首聯,“老馬凌兢引席車,高城回首一長嗟。”開篇入題,直寫“出”字,全詩意藴,盡數包容。詩人沒有寫與友人的分別場面,而是直接從離別上路寫起。出句寫馬,實是寫人。一個“老”字,寫出了它所歷辛苦坎坷之多,艱難歲月之漫長。“凌兢”二字,更寫出了它處境的險惡,心理的惴惴。詩人筆下的馬,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詩人此時,歷經國亡家破,年屆五十,不可謂不“老”,羈押聊城,九死餘生,“憔悴南冠一楚囚”心情時時“凌兢”。而以“席”飾“車”,則又見出了車之簡陋,映襯出了詩人的窮困潦倒。因此,該句就寫盡了詩人回首高城時那一聲“長嗟”的內涵,奠定了全詩感慨世路艱難和自己的窮愁潦倒的情感基調。
頷聯,“市聲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緊承上聯。一承“高城”句,寫回首所聞:東平城中人聲喧嚷,有如河水沸騰。一承“老馬”句,寫前瞻所見:漫漫長路,無際無涯。胃“浩浩”狀市聲,明寫人聲的鼎沸,暗寓着塵世的擾攘,更寫出了詩人對這種“市聲”紛紛不息的不堪忍受。用“悠悠”飾“世路”,明寫前路的漫漫無盡,暗寓着人生歷程的艱辛不斷,更寫出了詩人對“古道西風瘦馬”“何處是歸程”人生前景的悵惘與感慨。
頸聯、尾聯並轉,分別回顧總結了詩人在山東六年的生活經歷的兩個側面。
頸聯,“潦倒本無明日計,往來空置六年家。”詩人從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汴京破後被蒙古兵押往山東聊城羈管,到蒙古太宗窩闊台十年(1238)離開山東回老家,在山東度過大約六個年頭,作為一個被俘拘禁人員,他窮愁潦倒,過了今天不知明天,東奔西走,空自安置了一個家,以聊避風雨。這六年,詩人歷經了人世的艱辛,這一聯中的“潦倒”寫盡了詩人的窮困,“往來”寫盡了詩人的奔波,而“本無”“空置”相對,在揭示詩人為衣食而辛苦勞碌的生活現實的同時,又透露出了詩人不屑“求田問舍”的壯志豪情。這也正是理解尾聯的關鍵。
尾聯,“東園花柳西湖水,剩着新詩到處誇”,描寫了詩人六年中的又一種情景。“東園花柳西湖水”囊括了詩人山東六年的遊蹤,“剩著新詩到處誇”則又繪寫了詩人賞景吟詩的閒散情趣。對這種遊山玩水,詩酒逍遙的生活,詩人在自誇自矜中藴涵着自嘲自諷,藴含着詩人對“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世路時局的激憤。與《泛舟大明湖》中的“眼花耳熱不稱意,高唱吳歌叩兩舷。喚取樊川搖醉筆,風流聊與付他年”的情感是一致的。求田問舍,寄情山水,絕非是曾經滿懷兼濟天下,經世濟民志向的詩人的本意。只不過,此時此境,他“聊”且如此罷了。總之,這兩句詩中,在完成詩人另一種生活情景描繪的同時,在情感基調上回合全詩,也完成了整首詩感慨悲涼基調的營構。
全詩結尾,新穎別緻,耐人尋味。沒有“卒章顯其志”,直接揭示主題,而是引人思索、探求那沒有表現在字面上的含義。對窮愁潦倒際遇的不幸,對壯志未酬的不甘,對前路莫測的不安等不盡之意,全部藴含在看似灑脱自得的“剩着新詩到處誇”的結句裏,恰有“篇終接混茫”之致。 [3] 

出東平名家點評

原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教授鄭力民《元好問詩選譯》:“詩中感慨世路的艱難和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是真摯的。” [1] 

出東平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啓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4] 
參考資料
  • 1.    鄭力民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元好問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202-204頁
  • 2.    章必功著.《元好問暨金人詩傳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72頁
  • 3.    齊存田著.《遺山詩詞賞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09:第197-200頁
  • 4.    盧盛江,盧燕新.《中國古典詩詞曲選粹 唐宋詞卷》:黃山書社,2018.08: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