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出擊求鞏固

鎖定
“出擊求鞏固”,毛澤東在1932年3月江口會議提出的擴大蘇區的戰略方針,未被接受。後來,在毛澤東的直接指揮下,紅軍東路軍以閩西老根據地為依託,奪取了漳州戰役的重大勝利,使紅軍扭轉了不利戰局。
中文名
出擊求鞏固
戰略提出者
毛澤東
提出時間
1932年3月

出擊求鞏固歷史背景

毛澤東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反對命令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戰略方針而受到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執行者的排斥,在蘇區中央局會議上屢次受到批評和指責,決定到葉坪村附近的東華山上休養一段時間。 [1] 
1932年3月上旬,中革軍委致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請在瑞金城郊東華山養病的毛澤東暫停休養,趕赴贛州前線參與軍事決策。當天,項英冒着細雨,騎馬從瑞金趕到東華山。項英簡要介紹了贛州前線作戰失利的情況。毛澤東當天上午就帶着警衞班冒着大雨趕回瑞金。 [1] 
在趕回瑞金的路上,毛澤東反覆思考速解紅軍贛州之危的用兵方案,並決定立即電告在前線指揮的中革軍委領導人朱德。他直接找到已經調到紅軍學校當教員的郭化若,立即發出瞭解救贛州戰事危機的用兵方案。3月8日上午,到達贛縣的江口附近的中革軍委前線指揮部。 [1] 
在毛澤東的建議下,周恩來決定請中革軍委成員和紅軍各軍團主要負責人到江口開會,共同研究紅軍的行動方案,統一下一步的作戰思想。 [1] 

出擊求鞏固方針

3月中旬,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在江口召開,史稱江口會議。毛澤東在江口指出:“對於贛州,進則攻堅不利,久攻不克已成事實;勝則不易固守,敵軍捲土重來,我軍無迴旋之地。贛州是座只有骨頭沒有肉的孤城,不必再去‘啃’了。這包袱讓蔣介石背去吧。”毛澤東在發言中又一次反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主張紅軍主力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黨和羣眾基礎較好、地勢有利的贛東北方向發展。 [1] 
毛澤東在會上明確提出的擴大蘇區的戰略方針,後來被概括為“出擊求鞏固”的戰略方針,也被有些人稱為“東北路線”。毛澤東戰略主張的核心是紅軍應該轉入外線,實施進攻作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贛東北方向“出擊”,以求得蘇區的鞏固和擴大,而不能侷限在贛江兩岸攻打敵人堅固設防的中心城市。當時中共蘇區中央局的多數成員仍然認為,紅軍還是要執行中央確定的“進攻路線”,努力創造條件,攻下贛江沿岸的中心城市。所以,毛澤東提出的戰略主張被會議所否定。 [1] 

出擊求鞏固歷史評價

江口會議根據多數人的意見,最終作出紅軍主力“夾贛江而下”的決定。這個決定的核心內容是:紅軍主力沿贛江東、西兩岸,向北發展,相機奪取贛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或較大城市。 [1] 
儘管江口會議沒有達到毛澤東預期的目的,未能從戰略上扭轉紅軍的被動局面,但江口會議決定毛澤東以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軍委委員的身份隨中路軍行動。這樣,毛澤東就隨林彪、聶榮臻率領的紅軍中路行動,根據中革軍委3月18日的命令,迅速從贛縣長洛出發,向寧都方向轉移。 [1] 
毛澤東隨紅軍中路軍北上期間,全面分析了當時的戰場態勢,考慮到“夾贛江而下”的軍事部署將帶來的嚴重後果,他認為應該選擇有利的作戰方向,儘量減少紅軍的傷亡,而取得更大的作戰效果,並針對當時的戰場態勢逐步形成了直下漳州的戰略構想。 [1] 
毛澤東在行軍途中向林彪、聶榮臻詳細闡明瞭中路軍向北發展面臨的敵軍阻力和向東發展的有利條件,並得到他們的一致贊同。此後,在周恩來的支持下,中革軍委決定紅軍中路軍向敵人兵力薄弱的閩南方向發展,並把中路軍改稱東路軍。後來,在毛澤東的直接指揮下,紅軍東路軍以閩西老根據地為依託,奪取了漳州戰役的重大勝利,使紅軍扭轉了不利戰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