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鄭成功詩作)

鎖定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是明末清初鄭成功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寫三軍祭祀誓師的悲壯場面,次句用誇張手法極言起義軍氣勢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來形容義軍將士眾多,聲勢浩大,突出軍威之壯,末句表達了抗清的必勝信念。全詩一氣呵成,語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作品名稱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作    者
鄭成功
創作年代
出    處
《延平二王遺集》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作品原文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1
縞素臨江誓滅胡2,雄師十萬氣吞吳3
試看天塹投鞭渡4,不信中原不姓朱! [1]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註釋譯文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詞語註釋

1.討:討伐,征討。滿:指滿清統治者。瓜州:在今江蘇省長江北岸,江都縣南面。金陵:今南京市。
2.縞(gǎo)素:素縞。指穿着素縞製成的喪服的軍隊。滅胡:消滅敵人,這裏指滿清統治者。
3.雄師:英勇的軍隊。
4.天塹:天然的壕溝,這裏指長江。《南史·孔範傳》:“隋師將濟江,羣官請為防備,範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投鞭:鄭用前秦符堅意,表示軍士眾多,聲勢浩大與必肚信念。《晉書·符堅載記》:“符堅曰: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2]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白話譯文

身披白色喪服,面對大江起誓:堅決打敗滿清。指揮雄兵十萬,氣吞萬里東吳。
試看我丟下馬鞭,長江天塹變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復。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創作背景

據史書載,隆武二年(1646年),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見清軍勢大,準備不戰而降,鄭成功跪哭勸阻,父不聽,降清。年僅二十三歲的鄭成功,感到莫大恥辱,悲憤至極,跑到孔廟前,燒掉自己的青衣(儒生之服),掛起“招討大將軍”和“三軍司令”兩大旗,示抗清復明而血戰到底之志。永曆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同張煌言合兵十七萬,從海上大舉北伐,直取南京,收復瓜洲、鎮江。同年6月13日至15日在焦山設壇,祭祀天地、山河,為表達他誓死滅清復明的決心,揮筆寫下了這一首詩。 [1]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作品鑑賞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整體賞析

首句“縞素臨江誓滅胡”,描繪出詩人親率三軍面對滾滾長江水,衣冠似雪哭聲百里,舉哀祭祀,誓死滅胡的悲壯情景。“雄師十萬氣吞吳”,“雄”和“十萬”言其氣勢浩大,可以吞掉整個“吳”地,表達出詩人滅清的雄心壯志。詩人描繪出誓師的悲壯場面尚不足以表明滅清的決心,於是又寫出“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兩個雙重否定句,進一步肯定抗清必勝。這裏,詩人借用“投鞭渡”的典故寫軍旅眾多,力量強大,抗清必勝,失地“中原”一定會收復,明朝江山依在。詩中字字句句顯出軍人風、英雄氣、愛國情,讀來鏗鏘有力,令人振奮。
全詩自始至終洋溢着雄風豪氣,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 [3]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名家點評

四川師範學院教授佘正松《邊塞詩選》:“此詩場面描寫壯闊,感情激越悲壯,語言擲地有聲,至今讀之,猶有虎嘯龍吟之聲。” [4]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作者簡介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明清之際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本名森。字名儼,號大木。南安(今福建省南安縣)人。順治十八年(1661年)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死後,子孫繼續堅持鬥爭,達二十餘年。詩作氣魄雄偉,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 [5] 
參考資料
  • 1.    趙小文.中華古詩詞鑑賞:陝西旅遊出版社,2007:第378-379頁
  • 2.    王明健.唐宋元明清五朝絕句選:北嶽文藝出版社,1992:第436頁
  • 3.    傅德岷.中華詩詞鑑賞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第212頁
  • 4.    佘正松.邊塞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04:第373頁
  • 5.    勾澤川.歷代七言詩精品百首 宋-近代: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6:第1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