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編輯 鎖定
凱(kǎi)是一個漢語漢字,部首為幾,部外筆畫為6畫,總筆畫為8畫。
中文名
拼    音
kǎi
繁    體
部    首
倉    頡
uuhn
鄭    碼
llyq
筆    順
25251535
注    音
ㄎㄞˇ
總筆畫
8
部外筆畫
6
四角碼
27710
98五筆
mnwn
86五筆
mnmn
統一碼
51EF
筆順編號
25251535

字源演變

編輯
形聲字。從豈(鼓),幾聲。本是“愷(愷)”的異體,後分化。產生於漢代,《説文》未收。“凱”字始出,與“愷”同用,寫本義凱樂及相因的動詞奏凱樂義,也寫其引申義和樂、温和等。《詩》用古字有“豈弟(tì)”一語,是和樂平易之義,在漢魏晉古書及碑銘中寫作“愷弟(悌)”或“凱弟(悌)”。漢人《詩》傳本有“凱風”一語,謂和暖之南風,漢人又寫作“愷風”(《淮南子·地形》高誘注)。但是,在後漢已經顯示出“凱”與“愷”分化異用的明顯趨勢,至六朝時更為明朗。《左傳》《周禮》中“愷入”(即凱旋)“愷樂”“愷歌”“愷獻”等語中的“愷”字,漢後漸用“凱”字取代。漢蔡邕《釋誨》:“城濮捷而晉凱入。”此事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用“愷”字:“愷以入於晉。”晉崔豹古今注·音樂》:“《周禮》所謂王大捷則令凱樂,軍大獻則令凱歌者也。”今《周禮·春官·大司樂》作“愷”。六朝之後,凡與凱樂義、戰勝義相關之詞語,除個別仿古例用“愷”字外,幾乎全用“凱”字。1956年簡化漢字,把“豈”簡作“豈”,“凱”字類推簡化作“凱”。 [5] 

古籍釋義

編輯
【子集下】【幾部】 凱
唐韻》苦亥切《集韻》《正韻》可亥切,同愷。《玉篇》凱,樂也。或作愷。
又善也。《史記·五帝本紀》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謂之八愷
又《正韻》和也。南風謂之凱風。《詩·衞風》凱風自南。
通作闓。《史記·司馬相如傳》昆蟲凱澤。《前漢·司馬相如傳》昆蟲闓澤。《注》師古曰:闓讀曰凱。文穎曰:闓樂也。 [3] 

基本信息

編輯
”簡化為“”。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 [1]  。從豈、從幾。軍勝還師振旅樂飲酒吃肉是豈之範式。以桌形器具為幾之範式。豈、幾兩範式疊加。軍勝還師振旅樂依幾飲酒吃肉是凱之範式。
本義:軍隊得勝回來奏的樂曲。如:凱歌、凱旋、奏凱而歸。 [2] 
衍義:引申指:“和,柔”。如:“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3] 
衍義:又用作姓 [4] 

字形源流

編輯
凱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凱”

詳細釋義

編輯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kǎi
形容詞
和樂;歡樂
[harmonious and happy;joyous;gay]
故凱樂之情,見於金石。——嵇康《聲無哀樂論》
凱澤(和樂,歡樂);凱樂(和樂,歡樂)。
安樂;温和
[peaceful and happy;mild]
凱風自南。——《詩·邶風·凱風
心凱康以樂歡。——戰國·宋玉神女賦
凱易(平和平易的樣子);凱風(和風;南風);凱弟(和順善良的樣子)。
動詞
殺,斬
[kill]
叵耐這兩個畜生逃走,今日捉將來,我惱了,如何不凱?——《京本通俗小説·碾玉觀音下》


軍隊得勝回來奏的樂曲
[music of triumph]
六軍張凱聲如雷。——劉克莊《破陣曲》
愷樂獻於社。——《周禮·大司馬》。注:“兵樂曰愷。”
則令奏愷樂。——《周禮·大司樂》。注:“獻功之樂。”
豈,還師振旅樂也。——東漢·許慎《説文》。按,經傳多以愷為之,亦作凱
凱以強教之。即以豈勝豈樂為訓。——《禮記·表記》
汔可休而凱歸。——左思《吳都賦
振旅愷以入於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注:“樂也。”
~歌。~旋。奏~而歸。

方言集匯

編輯
贛語:kai3
粵語:hoi2
潮州話:kai2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