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凱特·米利特

鎖定
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1934年—2017年9月),美國作家、教師、藝術家,激進女性主義者。 [1] 
愛爾蘭裔,1934年出生於一個四平八穩的美國西部中產階級家庭,是天主教徒
中文名
凱特·米利特
外文名
Kate Millett
國    籍
美國
民    族
愛爾蘭裔
出生地
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出生日期
1934年9月14日
逝世日期
2017年9月
畢業院校
明尼蘇達大學
牛津大學
代表作品
性政治
信    仰
天主教

凱特·米利特人物生平

凱特·米利特 凱特·米利特
1934年,凱特·米利特出生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她的父母都是嚴格的天主教徒。她的父親詹姆斯是一位嗜酒如命的工程師,母親海倫則是一位老師。
凱特14歲的時候,她的父親拋棄了家庭。為了養育三個女兒,她的母親成為了一名保險銷售員。
1956年,凱特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英語文學專業。此後她也曾就讀牛津大學聖希爾達學院。她曾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書,之後去了日本和紐約,專注於雕塑藝術。
1965年,她與日本雕塑家Fumio Yoshimura結婚。在這段開放式關係中,凱特曾與許多女性保持性關係。
1968年,她去了哥倫比亞大學。《性政治》這本書便是基於她的博士論文而寫的,出於1970年出版。當時,她還是一位貧窮的嬉皮士。她曾在《飛行》(Flying)這本書中描寫了名聲對自己的影響,在《西塔》(Sita)中描寫了自己與一位年長女性的戀愛關係。
1979年,她與自己當時的伴侶——攝影記者Sophie Keir一起去了伊朗的第一屆國際女性日。但最後她們卻被逮捕起來,並驅逐出境。她們在《去伊朗》(Going to Iran)這本書中描寫了這一經歷。
凱特·米利特曾多次被自己的家人送往心理健康治療機構。在與精神病鬥爭的過程中,她成為了一名活動家。她曾在《精神病院之旅》(The Loony-Bin Trip)中描寫了自己的這一經歷。她還寫了《殘酷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ruelty)一書,表達了自己反對使用酷刑的觀點。在《米利特》一書中,她描寫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1998年,米利特為《衞報》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被時間遺忘的女權主義者》(The Feminist Time Forgot),在其中,她寫道:“我沒有什麼能賺錢的技能。我是一位無業遊民。真可怕啊,這個未來。前方是怎樣的貧窮,怎樣的屈辱,怎樣慘的女流浪者,我的積蓄都去哪裏了?”
在晚年,凱特·米利特和科爾(Keir)生活在紐約州波基普西市的一個農場中。在這裏,她們起先以賣聖誕樹為生,後來還建立了一個女性藝術館。
2012年,她因此獲得了小野洋子·列儂藝術勇氣獎。
2013年,她被列入紐約的“國家女性名人堂”中。
2017年9月,以82歲的高齡逝世。 [1-2] 

凱特·米利特人物評價

凱特·米利特 凱特·米利特
她非常羞澀,也非常温和,並不是別人告訴我的那樣,説她是愛發脾氣、自憐自哀的那種人。然而,她對其他女權主義者所擁有的財富心事重重,特別是那些對女性運動沒有貢獻任何創新之處的人。——Julie Bindel,女權主義活動家與撰稿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