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凱江

鎖定
凱江,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右岸支流,古名五城水。隋仁壽二年(602)建在中江縣地置凱州,即稱江名凱江。在安州區(原安縣)境內稱睢水河,進入德陽市境稱灅水河,在羅江區(原羅江縣)北與濘水河(秀水河)匯合後至旌陽區通江村鑽子口以上河段稱紋江、羅紋江、羅江。鑽子口以下稱凱江,又稱中江 [5]  ,三台縣人習慣稱南河 [11] 
源出於安州區(原安縣)西北千佛山西部,龍門山東南麓,大致東南向流經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德陽市羅江區旌陽區中江縣三台縣,在三台縣潼川鎮南匯入涪江,河長205公里,流域面積26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立方米每秒,河寬100~300米。自然落差296米。水能理論藴藏量1萬千瓦 [5] 
凱江上中游兩岸常年青山疊翠,水光山色交相輝映,下游水緩江闊,漁舟唱晚。上游的白水湖水庫、下游的魯班水庫既是重要的灌溉、發電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旅遊景區。作為涪江的支線,中江和三台段原可通航,航行持續到1958年,隨着公路運輸的發展,凱江水運也隨之中斷。 [1] 
中文名
凱江
別    名
五城水、中江、紋江、羅紋江、羅江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右岸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綿陽市、德陽市境內
流經地區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德陽市羅江區、旌陽區、中江縣、三台縣
發源地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西北千佛山西部 、龍門山東南麓胡了頂
主要支流
秀水河、黃水河、子金河、永太河、餘家河
河    長
205 km
流域面積
2620 km²
平均流量
23.3 m³/s
落    差
296 m
河    口
三台縣城南

凱江幹流概況

凱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凱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凱江,源出於安州區西北千佛山(海拔2942米)西部,龍門山東南麓胡了頂(安州區高川鄉大光包、橫樑子兩大山脈 [6]  ),東南流經龍門山前山地帶,名雎水河(因此地有一種名為雎鳩的水鳥,故取雎鳩鳥的第一個字而名雎水河 [6]  ),到安州區(原安縣)迎新鄉側溪寺水成伏流,至安州區(原安縣)河清鎮龍灣子復出,稱幹河子。續向南流,至安州區(原安縣)與德陽市羅江區接界的,下稱灅水河,至兩河口與濘水河(秀水河)相匯(以上),河道長67.5公里,平均比降34.4‰,流域面積290.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46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1500立方米/秒,枯水最小流量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總量3.371億立方米 [6] 
羅江區文星鄉、羅江鎮,納黃水河,經鄢家、蟠龍、回龍、旌陽區雙東鎮通江等地,於通江鎮鑽子口南下,至鼓泉村折向東流,入中江縣境。旌陽區雙東鎮通江鑽子口以上河段,歷史上稱紋江、羅紋江或羅江,鑽子口以下稱凱江。河入中江縣境後,經瓦店鄉,穿越龍泉山的深切峽谷,至陽平鄉進入丘間平壩,在中江縣城南的南屏山折而東流,經南渡、東山、回龍、臨津等鄉,由石廟鄉出境。凱江全長205公里 [5]  (全長213公里 [11]  [1]  ),在德陽市流域面積2620平方公里,德陽市境內境內長108公里,流域面積678.7平方公里。集雨面積1339平方公里。河牀寬120米左右,最寬約250米,最窄僅80米,落差296米,平均比降1.4‰。 [5] 
凱江在三台縣境內自西向東,流經西平、凱河、萬安、進都、古井、心妙、天馬、黃林、禾加、廣化等鄉鎮,至縣城之南匯入涪江,境內流程45.35公里,流域面積647平方公里,自然落差約30米。河面最寬150米,最窄70米,一般寬120米。 [11] 
凱江上游雎水河高川鄉段 凱江上游雎水河高川鄉段
凱江上游雎水河雎水鎮段 凱江上游雎水河雎水鎮段
凱江上游羅紋江羅江縣段 凱江上游羅紋江羅江縣段
凱江中江縣城段 凱江中江縣城段
凱江中江縣瓦店鄉段 凱江中江縣瓦店鄉段
凱江三台縣西平鎮段 凱江三台縣西平鎮段
凱江三台縣城郊一段 凱江三台縣城郊一段
凱江三台縣城郊河口一段 凱江三台縣城郊河口一段
凱江在三台縣城東南匯入涪江 凱江在三台縣城東南匯入涪江

凱江水文特徵

凱江,徑流補給以雨水為主,龍泉寺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流量23.3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173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總量7.35億立方米。流量年變化很大。枯水期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甚至斷流,而洪期流量可達3500立方米/秒以上。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秒。 [11] 

凱江主要支流

秀水河,原名“臭水河”,《德陽市志》:入德陽市境稱濘水河 [5]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縣人以“臭”字不雅更名為“秀水河”。發源於安州區雎水鄉黃帽山和沸水鄉白巖。由蔣家碾、石耳灣等小溪和塘庫溝渠水匯流而成。河流流經秀水、塔水、寶林等鄉鎮,在文星鄉雙埝村入德陽市羅江區,與雎水河匯合,下稱㵽水河,為凱江干流羅江段。河道長46.5公里,平均比降5.27‰,安州區境流域面積274.3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7.39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500立方米/秒,枯水最小流量為零,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33億立方米。 [6]  羅江區境內河長12.3公里,平均比降1.6‰。 [5] 
支流秀水河安州區秀水鎮段 支流秀水河安州區秀水鎮段
支流秀水河安州區塔水鎮段 支流秀水河安州區塔水鎮段
支流秀水河在羅江區北匯入凱江(灅水河) 支流秀水河在羅江區北匯入凱江(灅水河)
白溪河,以發源於綿竹縣拱星場外白溪口得名。東南流經雎水鄉寶元村至河清鎮皇覺寺到永河鄉兩河口處,再與雎水河(幹河子)合流。河道長24.3公里,流域面積65.5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1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205立方米/秒,枯水最小流量為零,多年平均徑流量0.51億立方米。 [6] 
黃水河,發源於安州區(原安縣)五郎溝,在金山鎮北界入德陽市中區,由北向南,在金山鋪集溪水形成幹流,經大井鄉紅土、玉泉山村,至譚家壩入御營鄉,經御營鄉中部,沿鄢家、羅江兩鄉界,在羅江鄉獅豐村注入凱江。在德陽市中區境內河段長24公里,河牀寬30米左右,自然落差30米,平均比降1.3‰,一般流量15~2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31.16平方公里,河道迂迴曲折,河水陡漲陡落,為市中區北東部丘陵區排灌的主要河道。 [6] 
子金河,發源於德陽市中區新盛鄉,經德安鄉五子橋入中江縣境,由北向南,經犁園、青市、子金、陽平等鄉在三百梯下注入凱江。全長29公里,天然落差74米,平均比降4.6‰。 [5] 
永太河,發源於中江黃鹿鎮鼓樓灣,由北向南,經雙風、永太等鄉鎮,至傑興鄉龍坡樑子下注入凱江。全長21.5公里,天然落差65米,平均比降3‰。 [5] 
東河,原名東溪,發源於中江縣黃鹿鎮紅金村的董家廟,由北向南經三台縣黎曙鄉入中江縣天松、泥金、北山、東山等鄉,在玄武觀下1公里處流入凱江。全長29.7公里,在中江縣境長24.5公里,天然落差36米,平均比降1.5‰。 [5] 
餘家河,發源於中江縣興隆鎮老牛村的雷神廟,向東南流經雙河口,折向北東入輯慶鄉,經中興、合興、南山、西山鄉,在南渡鄉餘家河口入凱江。全長38公里,天然落差331米,平均比降8.2‰。 [5] 
三台縣斷石鄉境內綠豆河 三台縣斷石鄉境內綠豆河
綠豆河,原名蘆渡河。發源於中江縣柏樹埡,從中江縣崗石鄉的盤龍寨進入三台縣。經三台的幸福、三柏、太林、下新、玉林、禾加等鄉,最後流到廣化鄉雲頂寺前注入凱江,縣境流程89.2公里,流域面積185.49平方公里,自然落差112米。年平均流量3.34立方米/秒。 [12] 
草帽河,發源於中江縣龍台鄉東北的鐵鉗灣,經壁山鄉舒家壩進入縣境。流經躍進、上新、新建、古井等鄉。至古井鄉的楊家堰注入凱江。全長45.5公里,流域面積172.29平方公里。縣境流程31.8公里,流域面積84.33平方公里。自然落差85米。年平均流量1.8立方米/秒。 [12] 

凱江治理開發

凱江引水工程

安州區(原安縣)第二大渠,渠首建於雎水河上游罐子灘處,扎低壩從東岸引水。1958年7月1日始建,1959年2月21日初步建成。渠長3.48公里,比降0.5‰,渠埂高3米,底寬3米,邊坡l比1,正常流量2立方米/秒,旺水期4立方米/秒,枯水期1.5立方米/秒。渠水主要注入白水湖,連接朱家、曹家、豐收3座水庫及沿線山平塘138口,直接灌溉農田800畝,調水通過鐵旗堰可灌溉雎水、迎新、河清等鄉鎮農田4.7萬餘畝,是白雎秀灌區重點工程之一。1964年5-12月擴建配套,治理病害,渠道引水流量增加到6立方米/秒,年平均引水總量達5,000萬立方米以上。續建分水節制閘、橋樑建築物2處。1973年配套完善,新修攔河壩、衝沙閘、進水閘各1處,擴渠80米,運行正常。整個工程共挖填土石方71.49萬立方米,投工50.28萬個,投資56.12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8.38萬元。 [7] 
睢水堰位於雎水鄉西北1公里處的雎水河西岸。始建於清順治八年(公元1652年)。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在下堰接修鐵旗堰。1959年建成二大渠後,雎、鐵兩堰經二大渠引水至雎水糖廠附近設平梁分水。雎水堰,沿雎秀公路灌段家碾、觀音堂、高山子、東皇觀一帶農田6,838畝。鐵旗堰下分右、中、左三支渠共灌田9,837.3畝。1965年改建渠首工程,進水口由原寬2米擴大到3米,由無閘取水改建為有閘取水。乾渠長5.3公里,流量5立方米/秒,支渠3條,長15公里,流量3立方米/秒。鐵旗附堰有新田、紅巖、龍泉、順河、泉水5堰,共灌田2,930畝。 [7] 
野壩堰,位於塔水鎮南1公里的塔水河北岸,古稱折腳堰,建於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民國時期兩次維修。1960年納入官渠堰六期工程,經重點改建,引都江堰水,灌溉面積7,146畝。 [9] 
罐子灘引水渠,渠首建於雎水場西北2公里處雎水河南岸的罐子灘。建國前,雎水鄉太平庵、東嶽廟、鄧家林一帶流傳“罐子灘,罐子灘,有水難過二龍山。田地沒水灌,十年九年幹”的民謠。建國後,根據羣眾要求,縣府派林禎堂、楊會昌、孔乾坤負責,與雎水、迎新兩鄉幹部共7入組成工程建設委員會。於1957年冬動工,1958年春竣工。先後打穿罐子灘龍嘴,在半山腰建成52米長的混凝土倒虹吸管,延伸乾渠4公里,建支渠10條,長3.75公里,沿線連接山坪塘65口,山灣塘11口,並給五一水庫補充水源。灌溉農田5,200畝,其中雎水鄉3,380畝,迎新鄉1,820畝。工程總投資6,900元。畝平1.33元,國家補助水泥5噸,羣眾投勞1.9萬個。張家堰堰頭在塔水鎮南2公里塔水河南岸的賀家壩處。舊堰垮塌淤塞,1962年由塔水、寶林公社改建渠道1.2公里。1963年續開渠道21.8公里至寶林鄉三橋村,渠底寬2米,比降三千分之一,引水量1立方米/秒。1965年建水泥漿砌條石攔河壩,壩長140米,高1.2米,頂寬3米,完成土石方5,120立方米,其中漿砌條石4,800立方米。投勞3.1萬餘個,投資5,800餘元,其中國家補助2,000元。灌溉塔水鎮油房村農田1,200畝,寶林鄉農田4,700餘畝。 [9] 
人民渠七期工程自原五期工程進水口取水,並擴建利用五期工程上段25公里,繼續沿龍泉山東側原德陽縣東泰、雙東、通江鄉及中江縣瓦店、富興、隆興、集新、合興經甘泉跌水至舒家壩,折向東行入丘陵穿越興隆、輯慶、興安、清河、龍安鄉至龍台入繼光水庫,繼續沿凱江經高店、永安、柏樹、左會鄉入三台縣魯班水庫,乾渠全長173.72公里,設計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 [2] 

凱江蓄水工程

白水湖水庫 白水湖水庫
白水湖水庫,位於安州區西南30公里的雎、沸兩鄉交界的天台山下,建壩於白水河與乾溝河匯流處,是中型水庫。1956年冬始建,1958年3月初步建成,以水呈白色故名白水河水庫。1985年夏更名為白水湖。壩底海拔640米,壩頂高程664.37米,壩高24.37米,頂寬6米,底寬120米,壩長170米。校核水位663.5米,總庫容1,672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61米,有效庫容1,340萬立方米。總面積3,396畝,除23個大小島嶼陸面388畝外,水面3,008畝,平均水深6.7米,最深處20米。1960年春建成二大渠,引雎水河水入庫,年均引蓄輸水總量達5,000萬立方米以上,有效灌溉面積由2.3萬畝擴大到2.7萬畝。有秀水、塔水、雎水、迎新等4個鎮、鄉(6個公社),27個村,360個組受益,是白雎秀灌區引蓄結合的樞紐工程。 [8] 
五一水庫(又名鄧家溝水庫),位於安州區雎水鄉光明村。灌溉雎水、迎新兩鄉7個村47個組的農田6,500畝。設計庫容11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7.3萬立方米。從罐子灘引水渠和廖家灘電灌站提水充蓄,年利用水量103萬立方米。1956年由縣農水科設計,縣人委批准,由秀水區組織雎水、迎新兩鄉建立工程指揮部負責施工。1956年3月14日開工。1957年春建成小(二)型水庫。1964-1965年擴建成小(一)型水庫。1980-1981年春進行整治病害及防滲工程,引蓄正常。有管理人員7人,負責五一、團結水庫和罐子灘引水渠及廖家灘電灌站的管理工作。 [8] 
曹家水庫,位於安州區雎水鄉青雲村,設計灌面2,704畝,有效灌面1,482畝。設計庫容17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27.72萬立方米,從二大渠引水充蓄,年利用水量168萬立方米。灌溉雎水鄉、秀水鎮、迎新鄉一帶農田。1959年由縣農水局勘測設計,報地區審批。同年10月開工,至1960年2月竣工。1975——1976年整治病害。1979年進行大壩灌漿防滲,蓄水運行正常。 [8] 
豐收水庫(又名老罐窩水庫),位於安州區秀水鎮紅桂村。灌溉秀水鎮農田3,449畝,設計庫容222.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01.87萬立方米,從二大渠引水充蓄,年利用水量300萬立方米。1960年由縣農水局設計,縣人委批准,秀水區組織受水社、隊建立工程指揮部負責施工。1960年6月~1963年3月興建,1965年續修,1975-1976年大壩加固護坡,新建豎井放水涵洞。1977年進行渠道漿砌和大壩灌漿處理。 [8] 
立志水庫 立志水庫
立志水庫(又名黑石堰水庫),位於安州區秀水鎮水井村黑石堰,設計庫容131.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97萬立方米。灌溉秀水鎮3個村22個組,有效灌面3,486畝。1976年動工,1978年建成,1981年整治病害,1982年擴建溢洪道和大壩灌漿防滲,運行正常。 [8] 
雙河口水庫,位於中江縣興隆場東北3.5公里的兩河口交匯處,屬凱江支流麻柳河。1966年,興隆鄉建受益。後灌面擴大,水源嚴重不足。1975年中江縣決定對其擴建改造。是年2月,中江縣輯慶區組織民工施工,次年12月完工。擴建後水庫集水面積19.67平方公里,總庫容523萬立方米,是為小(一)型水庫,灌溉面積3501畝。擴後最大壩高25.4米,壩長341米,壩頂寬7.8米。計有配套支渠1條,長6.1公里,設計流量1立方米/秒。1988年底動工再擴建,中汀縣人民政府任命何有理副縣長擔任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組織灌區羣眾協助水利部第五工程局施工。1991年完成主體工程大壩擴建任務,至1994年2月,配套工程全面竣工。擴建後最大壩高46.7米,壩長452米,頂寬6米,大壩為石磚鈄牆壩。同時修通2.3公里渠道引人民渠水源充蓄水庫,開通3.75公里渠道接通舊渠。擴建後水庫庫容1874萬立方米,可直接灌溉農田4萬餘田,補充灌溉農田17.6萬畝。因水庫庫區地質條件較差,雖經帷幕灌漿處理,但壩基及左右壩肩滲漏嚴重。1991年1~2月進行壩基補強灌漿,效果不甚明顯,因此限制蓄水處理,同時決定再次灌漿。1994年,省水電廳將此列入1995年基建計劃,並要求當年底前全面完成。 [3] 
魯班水庫 魯班水庫
魯班水庫,位於三台縣新生區綠豆河上游,為都江堰人民渠七期尾端大型囤蓄水庫。總庫容2.78億立方米,有效庫容2.1億立方米,控灌三台、射洪,蓬溪3縣農田52.69萬畝(三台為38.3萬畝)。1980年10月完成水庫大壩修建。1985年完成修建干支渠道93條,總長850公里。 [13] 
中江縣凱江湖 中江縣凱江湖
凱江湖水庫,於2013年被四川省水利廳列入《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水源工程近期建設規劃》,經省水利廳、德陽市發改委批覆,於2014年4月正式開工修建。是一座具有農業灌溉、鄉村供水、改善城區水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水庫距中江縣城中心約2公里,最大擋水高度10米,水庫建成後正常蓄水位418.20米,庫容347萬立方米,每年可向灌區供水910.7萬立方米,供水範圍包括南華、回龍、悦來3鎮,設計灌面2.51萬畝,供水人口4.69萬人。對保障灌區糧食生產安全和城鄉供水安全,改善縣城周邊水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4] 

凱江水電工程

白水湖二級電站,白水湖水庫配套水庫,裝機容量520千瓦*2,設計水頭21.3米,設計流量5.03立方米/秒,1978年建成。1980年擴建,設計年發電量250萬度。 [10] 
白水湖夏家溝電站,白水湖水庫配套水庫,裝機容量250千瓦*2,設計水頭11米,設計流量4立方米/秒,1983年建成,設計年發電量127萬度。 [10] 
白水湖一級站電站,白水湖水庫配套水庫,裝機容量410千瓦*2,設計水頭11米,設計流量5.03立方米/秒,1985年建成,設計年發電量100萬度。 [10] 
農聯電站,安州區秀水鎮農聯村建,在安州區第二大渠上,裝機容量325千瓦*2,設計水頭12.5米,設計流量4.8立方米/秒,1973年建成,1982年擴建,設計年發電量100萬度。 [10] 
光明電站,安州區睢水鄉建,在睢水河上。裝機容量800千瓦*2,設計水頭33.5米,設計流量5.5立方米/秒,1982年建成。設計年發電量330萬度。 [10] 
罐灘電站,在睢水河罐灘段,裝機容量160千瓦,設計水頭98.3米,設計流量0.13立方米/秒,1979年建成,設計年發電量80萬度。 [10] 
高川電站,在睢水河安州區高川鄉段上,裝機容量800千瓦*2,設計水頭33.9米,設計流量5立方米/秒,1979年建成,設計年發電量357萬度。 [10] 
羅江水電廠,1951年建,在羅江城北張家灣,利用凱江落差1.5米、流量1.5立方米/秒建站。公私入股建成,裝機24千瓦,發電13.8千瓦。1952年洪水毀壩停止發電,同年8月修復發電,並定名羅江區(原羅江縣)人民電廠。1957年遷至南寺灘,利用凱江落差3米、流量10立方米/秒新建電站,裝機48千瓦,架2千米6.6千伏線路輸電至羅江,1959年改名為羅江水電廠。1967年增加發電機2台,裝機103千瓦,1971年與國家電網低壓併網。1979年,羅江水電廠在通江鑽子口修建紅光電站。1982年發電,裝機3台(2×320+160),容量800千瓦,架設通江至羅江高壓線路14千米。1983年10月5日與國家電網併網。1984年,羅江水電廠裝機共6台、容量1028千瓦,年發電量302萬千瓦小時,購進國家電網電量45萬千瓦小時,供電量347萬千瓦小時。 [4] 
天台電站,位於中江縣陽平鄉凱江左岸,由原和平、建設(陽平、瓦店)兩社(鄉)農民在天台水庫(初設為大型水庫,後降為攔河壩堰)基礎上動工興建,屬鄉鎮集體企業。1970年動工修建,1976年竣工投產。攔河壩高7.6米,壩頂長102米,引水渠3.7千米,安裝250千瓦卧式發電機組2台。投資86萬元,其中貸款75萬元。1980年8月與中江縣電網併網,保持原公社管理的集體性質,經濟上單獨核算。同年,中江縣水電局勘測設計隊幫助擴建增加引水渠流量3.5立方米/秒,增設250千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1台。1982年擴建竣工,裝機3台、容量750千瓦,年發電量約300萬千瓦小時,主要供給中江縣永太區大部分鄉村用電,餘電送入中江縣電網。 [4] 
回龍發電站,位於德陽市羅江區回龍鄉凱江河左岸,利用20世紀60年代後期修建的水輪泵站改造而成,總裝機容量980千瓦。1986年和1992年兩次改造裝機共5台,容量980千瓦,投資61萬元。1994年發電量350萬千瓦小時。自發自供,餘電上網,年上網電量200萬~250萬千瓦小時。 [4] 
通江電站,位於德陽市旌陽區雙東鎮通江村凱江左岸。1979年以原小水輪泵站改造為發電站。經數次技改,電站總裝機為4台(3×200+160),容量760千瓦。總投資約300萬元。由通江鎮工業公司經營管理。
新中電站,位於德陽市旌陽區通江社區凱江右岸,利用水輪泵站改造而成。電站裝機4台(4×200)容量800千瓦,多年發電量200萬千瓦小時,由市中區新中鄉工業公司經營管理。 [4] 

凱江航道航運

1999年凱江下游的船隻 1999年凱江下游的船隻
凱江為涪江上游右岸支流,屬嘉陵江水系。其上游由來自安州區(原安縣)境內的濘水河與#水河匯流而成。濘、#二水由西北向東南流至羅江鎮北鐵路大橋北匯合稱紋江,向南流經鄢家、蟠龍、回龍、通江鑽子口,以下稱凱江,又流經中江縣瓦店、陽平、中江縣城,又東流經南渡、回龍到石廟鄉出境入三台縣城南涪江,全長213公里 [1]  。市境內全長94公里,河牀寬80~250米,航道水深0.4~0.5米,枯水季節僅深0.2米,嚴重枯水期,有短期斷流現象。凱江通航歷史悠久,特別是中江到石廟共21公里航程內,枯水期下行到三台需3天、上行6天;洪水期下行到三台需1天,上行需3天。境內凱江水運與涪江水運實為一脈,而三台口岸扼凱江水運咽喉,故各種航運事宜均納入三台港管理。元明時期,三台到羅江可以通航。此後,只有中江和三台可以通航,航行持續到1958年,隨着公路運輸的發展,凱江水運也隨之中斷。 [1] 
參考資料
  • 1.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51
  • 2.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51
  • 3.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56
  • 4.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01-403
  • 5.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德陽市志(第一輪 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37-138
  • 6.    安縣誌編纂委員會.安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1991:90
  • 7.    安縣誌編纂委員會.安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1991:275
  • 8.    安縣誌編纂委員會.安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1991:282-283
  • 9.    安縣誌編纂委員會.安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1991:275-277
  • 10.    安縣誌編纂委員會.安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1991:309
  • 11.    三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三台縣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8
  • 12.    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三台縣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9
  • 13.    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三台縣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427-428
  • 14.    凱江湖水庫明年汛期投入使用  .德陽日報[引用日期2022-06-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