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凱桑派

鎖定
凱桑派(Kaysaniy-yah),亦譯“凱薩尼派”、“凱山派”。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早期支派。因追隨阿里的釋奴凱桑(Kaysan,卒於隋芬之戰)而得名;一説因穆赫塔爾的衞隊長馬瓦里凱桑而得名;一説得名於穆赫塔爾本人,因阿里稱他為凱桑 [2] 
中文名
凱桑派
外文名
Kaysaniy-yah [2] 
別    名
凱薩尼派
凱山派 [2] 

目錄

凱桑派簡介

凱桑派約形成於侯賽因殉難後。以穆赫塔爾自稱為伊本·哈乃斐葉的代表而開始活動。主張侯賽因殉難後,伊瑪目位應傳給伊本·哈乃斐葉;教義上居於栽德派十二伊瑪目派之間的立場,否認伊瑪目位由天命(nass)決定, 強調應以個人品位繼任;贊同伊瑪目具有內在的超驗的知識,而伊本·哈乃斐葉的知識包容一切科學。因他從哈桑和侯賽因處繼承了一切隱喻闡述和內學的奧義、天象和靈魂的知識;主張宗教包括對某個人的順從,把對五功的解釋歸之於對人的順從;堅持伊瑪目隱遁和返世教義。穆赫塔爾起義失敗後,尤當伊本·哈乃斐葉逝世後,該派分化出卡里布、巴彥、裏查姆、拉旺德、哈希姆、阿巴斯、穆赫塔爾等支派。其中,僅後者有純凱桑派之稱。8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替代倭馬亞王朝統治後,該派迅速瓦解,大多歸入以後形成的伊瑪目派,或是併入伊斯蘭教主體 [1-2] 

凱桑派主要影響

9世紀末,卡爾馬特派承認伊本·哈乃斐葉後裔為馬赫迪,可能系受其影響。 [1] 
參考資料
  • 1.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8月:第418頁
  • 2.    金宜久.伊斯蘭教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