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凱恩斯經濟學

(經濟思想)

鎖定
凱恩斯經濟學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及其門徒發展而成的一整套經濟思想。它主要分析消費總量和收入總量的因果關係。認為總收入等於總消費加投資。如果儲蓄的每一增加不被新的投資所抵消,收入就會下降,失業就會上升。凱恩斯在經濟理論上第一次提出不充分就業的平衡的可解性。他認為:消費水平要看個人的消費傾向如何而定,後者是收入的函數。企業的投資總量多半取決於資本的邊際效率,或取決於企業主預期資本投資將帶來的贏利。利率與其説是使儲蓄供給和投資需求趨於相等的因素,不如説是一個決定於個人希望保有現金儲蓄(流動偏好)的程度的獨立要素。因此儲蓄和投資並不一定趨於平衡,相反,儲蓄水平每每高於投資,結果使失業現象和經濟停滯常常存在。為了防止經濟週期蕭條階段出現大量失業,他認為,中央政府應當用赤字財政去刺激開支,創造投資,補充總需求的不足。這樣藉助於投資乘數的作用,把收入提高到充分就業水平。 [1] 
凱恩斯理論認為,消費需求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根本的要素。 [3] 
中文名
凱恩斯經濟學
外文名
Keynesianism
別    名
凱恩斯主義,凱恩斯理論
出現時間
於20世紀30年代
作    者
凱恩斯

凱恩斯經濟學產生背景

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或凱恩斯理論(Keynesian theory)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 [2] 
1、30年代大蕭條背景下的科學理論
1929——1933年,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大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席捲了世界各國。整個世界在經歷了長達4年之久的大危機後,又陷入了長期的特種蕭條之中。西方國家稱這次大危機和接踵而至的特種蕭條為“30年代大蕭條”。
2、與國家干預主義相適應的科學理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家干預主義開始出現。在大戰其間,這種國家干預迅速發展,並帶有非常時期的軍事性質。新經濟學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主張國家干預主義;指出“看得見的手” 政府在保障經濟平穩運行中的重要作用,不單純強調“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的作用。
3、產生的學術背景
在凱恩斯經濟學產生和傳播以前,佔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是以馬歇爾、庇古(A.C.Pigou)等人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而凡勃侖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詞來描述馬歇爾經濟學。後來經濟學普遍接受“新古典學派”“新古典經濟學”這些固定含義的用語來稱馬歇爾、庇古等人和他們的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主流學術界。凱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凱恩斯經濟學批判了新古典經濟學裏面的就業理論,繼承了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學、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學、孟德維爾高消費促進繁榮的學説和霍布森過度儲蓄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學説。

凱恩斯經濟學就業通論

經濟學的二分法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經濟理論分為兩個部分:經濟學原理和貨幣學原理。凱恩斯不同意這種二分法,在批評的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指出:把經濟學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另一方面是貨幣理論。我認為是一種錯誤的分法。我想,正確的二分法應當是。一方面是單個行業或廠商理論以及既定數量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和報酬理論,另外一方面是從整體來看的產量和就業理論。凱恩斯的二分法實際上是主張把經濟學分為兩個部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這種科學的二分法,對後來的經濟學的影響是深遠的。
有效需求原理
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有效需求。在凱恩斯以前,劍橋的經濟學家,例如庇古,把失業分為摩擦失業自願失業兩個範疇,認為包含了全部失業。凱恩斯接受了傳統經濟學的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兩個範疇,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個失業範疇:非自願失業。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義是:總需求函數總供給函數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被稱為有效需求。
就業通論概要
凱恩斯經濟學的詮釋者迪拉德對就業通論一定理形式作業提要,並繪製了圖表。

凱恩斯經濟學消費傾向

凱恩斯的消費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函數關係。凱恩斯指出,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數。在通常情況下,總消費量主要取決於總收入量,而消費傾向本身的變化是次要的。凱恩斯把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總消費量對總收入量之比,邊際消費傾向是消費增量對收入增量之比。凱恩斯認為,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會習慣和社會制度。客觀因素有:貨幣工資的改變、收入、淨收入的改變、資本價值的意外收益的改變、利率的改變、財政政策的改變和預期的改變。

凱恩斯經濟學乘數理論

凱恩斯利用邊際消費傾向概念建立投資乘數理論。乘數概念是凱恩斯的學生卡恩在《國內投資與失業關係》一問中首先提出來的。按照卡恩的就業乘數,當淨投資增加時,總就業增量將是初始就業增量的一個倍數。凱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數概論,提出了投資乘數。投資乘數是表示投資增量和收入之間的比例關係的係數。乘數是建立在消費傾向這一主觀心理因素的基礎上的。凱恩斯指出:乘數是公眾心理傾向的函數。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資本邊際效率是凱恩斯所説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凱恩斯提出的資本邊際效率,指的是預期增加一個單位投資可以得到的利潤率。凱恩斯把資本資產的未來收入看作是預期的這項投資的未來一系列年收入,把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看作是預期的資產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凱恩斯在《貨幣通論》中用相當多的篇幅討論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理論是他的就業通論的最重要的部分。凱恩斯指出,只有資本資產的預期收益超過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或重置成本,繼續投資才是有利可圖的,才能對資本家產生投資引誘。
2、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流動偏好
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流動偏好,又譯作靈活偏好,是凱恩斯所説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流動偏好指的是公眾願意用貨幣形式持有收入和財富的慾望和心理。關於流動偏好的起因,凱恩斯指出是來自三種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投機動機。交易動機是指為了應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現金的願望。交易動機又分為收入動機和營業動機。謹慎動機是指為了防止意外事故和抓住沒有預見到的有利的購買機會而持有現金的願望。投機動機是指為了專著有利的投資機會而持有現金的願望。凱恩斯認為,處於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流動偏好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大致取決於經濟體系的一般經濟活動貨幣收入水平,對利率變動的反映不很靈敏。貨幣供給有中央銀行決定。貨幣供給量分兩部分:一部分滿足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需要,一部分滿足投機動機的需要。

凱恩斯經濟學經濟週期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指出,經濟週期是非常複雜的現象,要對經濟週期作出完全解釋,他的就業通論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別是,消費傾向的波動、流動偏好狀態的波動以及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全都發生作用。但是他認為,經濟週期的主要因素是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凱恩斯從繁榮後期危機突然發生説起。他指出,在繁榮後期,人們對資本品的未來收益作樂觀的預期。當繁榮還在持續時,由於人們對未來收益的可靠性突然發生懷疑,或者由於新生產的耐用品存貨不斷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現下降或懷疑的徵兆,因而幻想破滅。在衰退其間,存貨和流動資本兩者的變化趨勢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總之,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資本、剩餘存貨和流動資本的減少,導致它們的稀缺性明顯恢復,因而資本邊際效率提高。在蕭條其間,處於交易動機所需要的貨幣數量減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導致成本下降。這一切,促使投資資本增加。又由於收入下降時期的邊際消費傾向高,就業乘數大,所以產量、就業和收入增長快。經濟在經歷了蕭條和復甦之後,又進入繁榮階段。到了繁榮後期,當資本邊際效率重新崩潰時,危機又會突然發生。這就是經濟週期。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凱恩斯所説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在於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凱恩斯還認為,政府最聰明的辦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由社會控制投資率,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不過,凱恩斯強調説,不能太着重於增加消費,而應着重於投資。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採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凱恩斯指出,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關於財政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赤字財政有益。關於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穩定的觀點,而是指出温和的通貨膨脹無害。

凱恩斯經濟學基本思路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的追隨者,如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羅賓遜、希克斯,美國經濟學家漢森、薩繆爾森等人,堅持了凱恩斯的基本思想,並在理論與政策方面作出了許多重要發展。這些也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發展主要包括:第一,用IS-LM模型來解釋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第二,用加速原理來補充乘數原理,並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分析經濟週期。第三,用相對收入假説生命週期假説持久收入假説來補充凱思斯的消費函數理論--絕對收入假説。第四,把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長期化、動態化,提出瞭解釋經濟增長問題的各種增長模型。第五,投資理論的發展,分析了影響投資的多種因素。第六,貨幣理論的發展。第七,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建立。第八,用總供給理論來補充總需求分析,建立了“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第九,把凱恩斯的封閉經濟分析擴大為開放經濟分析。第十,經濟政策的具體化與發展,等等。

凱恩斯經濟學貨幣工資

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指出,貨幣工資伸縮性,存在失業時,貨幣工資會自動下降,失業將隨之減少,直至恢復充分就業。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的上述觀點。在假定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變時,凱恩斯指出,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而不是取決於貨幣工資。關於貨幣工資降低是否增加就業量的問題,凱恩斯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第一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效率三者不變時,貨幣工資降低是否直接趨向於增加就業量。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家邊際效率或利率受到貨幣工資降低的影響時是否存在增加就業量變的直接趨勢。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凱恩斯還不贊成傳統經濟學關於通過降低貨幣工資以增加就業的政策主張。

凱恩斯經濟學價格理論

傳統經濟學價格理論指出,貨幣數量的增加量是價格水平的決定因素,貨幣數量的增加會直接影響價格水平。而凱恩斯的價格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對價格水平並沒有直接的影響,而是直接影響利率水平。凱恩斯指出,貨幣數量增加和價格水平之間存在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a)當貨幣數量增加時,只要存在失業價格就不會受任何影響。(b)當貨幣數量增加後,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變小,另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仍然很大,這時增加產量就會遇到一系列“瓶頸”現象。(c)當充分就業這一最後臨界點已經達到時,增加貨幣供給就會直接影響貨幣工資和價格。在長期內貨幣數量的改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凱恩斯認為,這不是純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歷史結論問題。

凱恩斯經濟學學派代表

凱恩斯經濟學新古典綜合派

新古典綜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cs),又稱後凱恩斯主流派(Post-Keynesian Mainstream),是產生於美國的現代凱恩斯主義的一個重要學派。新古典綜合派試圖在凱恩斯的總量經濟範疇基礎上,用新古典的個量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去構造一個綜合的科學的新經濟學殿堂。
(一)新古典綜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綜合派是在二次大戰後新的經濟歷史條件下,在詮釋、擴展凱恩斯主義的過程中,融合新古典經濟學而形成的。
1、新古典綜合派的由來
凱恩斯的《通論》問世後,在經濟學界掀起了一場革命。為了使凱恩斯主義更易為經濟學界所接受,不少凱恩斯主義者開始發表研究、解釋《通論》的論著,對它進行修訂和理論擴展工作。對《通論》的拓展研究因二次開發大戰後歷史條件的改變而變得日益迫切。新古典綜合派正是戰後經濟發展變化後,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新古典綜合派雖然是在二次大戰後形成的,但是,對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學説的綜合起始於戰前。
2、新古典綜合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阿爾文·漢森
新古典綜合派的先驅者,美國著名的凱恩斯主義者,被譽為美國凱恩斯主義的建築設計師。在理論上,漢森原始研究經濟週期和危機理論的,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信奉者,對凱恩斯理論曾持有異議。1937年起,他到哈佛大學任教後轉向信奉凱恩斯理論,並在美國積極傳播凱恩斯主義。他的宣傳凱恩斯注意著作,使凱恩斯理論“通俗化”、“美國化”。代表著作有《充分復甦,還是停滯》、《財政政策與經濟週期》、《經濟政策和充分就業》、《貨幣理論與財政政策》、《凱恩斯學説指南》、《美國的經濟》、《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學》。
(2)約翰·理查德·希克斯
希克斯197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一生髮表的論著甚多,所設計的理論範圍也較為廣闊。希克斯引進一般均衡序數效用分析構成其價值理論,從而使英美正統經濟學大為改觀。他在評論凱恩斯《通論》時所提出的IS—LM模型,在現代經濟學中廣泛運用。希克斯的代表著作有:《價值與資本》、《消費者剩餘理論的重建》、《對經濟週期理論的貢獻》、《需求理論的修正》、《資本與成長》。
(3)保羅·A·薩繆爾森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新古典綜合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1970年因發展了靜態和動態經濟理論,提高了經濟科學的定量分析水平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薩繆爾森幾乎在西方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補充、精煉或發展。他的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經濟學》、與多夫曼和索洛合著《線性規劃和經濟分析》。主要論文有:《乘數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聯合作用》、《國際貿易和生產價格的均衡》、《資本理論的寓言和現實性:代用的生產函數》、《處於困境的自由主義者》等等。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計量經濟學家,新古典綜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託賓的研究比較側重在貨幣方面,究其根源是金融市場及有關問題。較突出的成就是資產選擇理論和貨幣經濟成長理論。資產選擇理論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代表理論。他的主要著作有:《國民經濟政策》、《經濟學論文集:宏觀經濟學》、《十年來的新經濟學》、《經濟學論文集:消費和經濟計量學》等。
198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直接在薩繆爾森指導下培養起來的經濟學家,是新古典綜合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資本理論和經濟成長理論方面。他與多爾夫曼等合著的線性規劃一書是有名的著作。他的代表著作有:《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資本理論與報酬率》、《美國的失敗性質與原因》、《增長理論:説明》;論文《經濟增長理論》等。
198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理論上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儲蓄的生命週期假説和公司財務定理。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國民收入和國際貿易》;1980年出版三卷集的論文集:《宏觀經濟學論》(第一卷)、《儲蓄的生命週期假説》(第二卷)和《財政理論和其他論文集》(第三卷) 。
(7)阿瑟·奧肯
1956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經是肯尼迪與約翰遜總統兩任總統的經濟顧問。他在理論上的主要貢獻是分析了平等與效率的替換關係,提出了估算 “可能產出額”的“奧肯定理”。其代表著作為:《繁榮政治經濟學》、《平等與效率》。
新古典綜合派把凱恩斯的宏觀收入決定論和新古典的均衡價格論綜合為一體,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並據以提出新的政策主張。收入決定論是關於社會總產量從而總就業量、總收入水平有那些因素決定、怎樣決定的理論。
(三)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稱為希克斯—漢森模型
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後,漢森提出這一分析工具,並將LL曲線改稱為LM曲線。凱恩斯有關利率的理論有兩個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確定性,二是貨幣市場均衡無法保證商品市場也達到均衡。希克斯、漢森的IS—LM模型修補了凱恩斯理論的缺陷,把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和貨幣理論結合起來,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
1、IS—LM一般均衡模型
在商品時常中,投資I是利率r的函數,I隨着r遞減而減少.儲蓄S是收入Y的函數,S是Y的遞增函數。希克斯認為,將I=I (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與利息率的另一種關係,形成IS曲線。下式決定了均衡收入:I(r)=S(Y) 在貨幣市場上,名義貨幣供給量為M,貨幣需求為L=L(r,Y)。貨幣供給有政府決定,是個既定的量,貨幣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數,當下式成立時,貨幣市場達到均衡:M=L(r,Y)貨幣供求相等點的軌跡形成LM曲線。它表示在貨幣供給既定時,貨幣市場處於各種均衡態對應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種組合。將方程I(r)=S(Y)與M=L(r,Y)聯立,可求得未知數(r,Y)的解,這個解就是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E。這就得到一個關於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點E代表一般均衡態。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組合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都達到供求相等的點。在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狀態時,收入水平達到穩定均衡。
2、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均衡變動
IS—LM曲線的交點所確定的收入和利息的均衡組合,會隨着兩條曲線中任意一條的變動或兩條曲線同時變動而改變的。 IS曲線的移動源於需求的變動,特別是投資需求的改變。在LM曲線不變的情況下,向右移的IS曲線同LM曲線在較高的均衡點表示一個較高的收入和較高的利率組合。反之,就相反。 LM曲線的移動主要源自於貨幣供給的變動。在IS曲線不變的情況下,向右移的LM曲線同IS曲線在較高的均衡點表示一個較高的收入和較低的利率組合。反之,相反。 IS曲線和LM曲線同時移動對市場均衡的影響。當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右移動,收入增加,利率提高。IS曲線不變時,LM曲線向右移動,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如果IS曲線和LM曲線同時向右移動,只要兩者配合適當,結果收入增加,利率不變。
(四)新古典綜合派的基本理論體系
新古典綜合派的整個理論由其基本理論體系、經濟增長論經濟週期論等構成。基本理論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新古典經濟理論加上工資剛性假設條件的總供給曲線;二是從IS—LM模型到處的需求曲線;三是菲利普斯曲線與總供求曲線的結合。
商品市場均衡條件為:I(r)=S(Y),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M/P=L(r,Y),將以上兩式聯立,把Y和r作為未知數,可得出總需求 Y和價格P的關係式:Y=F(P)該式即為凱恩斯模型的總需求曲線的公式。總需求曲線AD表明,在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的條件下,價格水平與總收入(或總產量)的變動方向相反。總需求曲線是從IS—LM模型推倒出來的,而該模型又是新古典理論與凱恩斯主義結合,所以,總需求曲線體現了兩種理論的綜合。
總供給曲線AS曲線的求取方法。為了簡化起見,有些新古典綜合派的學者,將達到充分就業之前的曲線以一條水平線來近似代表它。這樣,總供給曲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水平線,它表示在尚未到達充分就業產量以前的價格與產量的關係;另一部分是垂直線,它描述達到充分就業產量以後的價格與產量的關係。由於總供給曲線形如反寫的“L”,所以,又將它稱為反“L”形總供給曲線。它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凱恩斯宏觀經濟學説與新古典經濟理論的綜合。
新古典綜合派的宏觀經濟目標是: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經濟政策就是為了同時達到這些目標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政府通常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配合起來使用,以求同時實現上述幾項宏觀調控目標。
1、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政府既定目標,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變動以影響宏觀經濟活動場水平的經濟政策。政府調整總收入和支出的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為:改變政府購買水平、改變政府轉移支付水平和改變税率。
2、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主要工具有三:公開市場業務,調整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貼現率,調整法定準備率
3、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
新古典綜合派認為,凱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張是針對30年代大蕭條的,當時,有效需求不足,失業嚴重。政府應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放鬆銀根,減少税收,擴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投資和消費,彌補有效需求的不足。新古典綜合派指出,二次大戰後的經濟狀況與30年代大蕭條時期迥異。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措施也應該多樣化,政策組合方法應有所改變。在50年代,漢森等提出補償性財政貨幣政策;60年代前期,託賓、海勒等人主張增長性財政貨幣政策;60年代後期以後進入政策多樣化時期。

凱恩斯經濟學後凱恩斯學派

形成
後凱恩斯派是在與新古典綜合派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凱恩斯的《通論》問世後,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對《通論》中若干論點的理解和現實問題的看法發生分歧,足見形成兩個對立的學派:新古典綜合派和後凱恩斯學派。前者以美國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為中心,後者以英國劍橋大學為中心。因此,兩派之爭又稱為“兩個劍橋之爭”。
2、理論的基本特點
後凱恩斯主義反對新古典的微觀經濟理論,堅持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力圖使兩種理論進一步分裂。後凱恩斯學派在批判新古典綜合派的同時,也積極闡明自己的論點。該學派在理論上基本特點為:
(1)將凱恩斯的短期、比較靜態分析拓展為長期、動態化分析
(3)強調收入分配理論
(5)強調貨幣會導致經濟不穩定
(6)重視規範分析的方法
3、主要代表人物
後凱恩斯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瓊·羅賓遜、尼古拉·卡爾多、皮羅·斯拉法、盧伊季·帕西內蒂等人。
4、代表性價值理論
後凱恩斯學派的代表性價值理論是斯拉法的價值理論。斯拉法價值理論的貢獻,在於他嘗試着在建淵源於古典經濟學家和馬克思的價值分析方法。在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們的著作中,剩餘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指出,李嘉圖堅持了勞動價值論,但沒有解決統一價值標準問題,馬克思也沒有解決這一問題。新古典學派用“邊際效用”這個主觀概念來解釋價值更是錯誤,為解決這一困局,斯拉法提出了“標準合成商品生產體系”,簡稱“標準體系”,設計出一種“合成商品”來作為價值尺度的標準,科學地解決了李嘉圖的問題。由“標準體系”可以得知利潤率與工資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R為剩餘產品相對價值,由它生產的技術條件決定。利潤率越高,工資就越低;反之,亦然。斯拉法體系方程組説明:產量決定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關係,而不決定於市場供求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價格卻不決定於生產技術,而取決於資本家與工會之間談判所確定的工資、利潤之間的消長。斯拉法還以他的商品價格理論體系指出,商品的價值最終是由勞動決定的。每中商品價格決定的方程都是勞動函數。商品都是由勞動和生產資料的結合生產出來的。後凱恩斯學派指出,斯拉法的“還原”原理既堅持了李嘉圖勞動價值論,還科學地解決了馬克思從價值到生產價格的“轉形”問題。
5、收入分配理論
1、對新古典綜合派分配理論的批判
2、後凱恩斯學派的分配理論
斯拉法對於利潤率和價格相互關係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標準體系中推導出來的“不變價值尺度”,為後凱恩斯學派的分配理論提供了一個價值論基礎。
(1)羅賓遜的分配理論 羅賓遜增長模型
(2)卡爾多的分配理論 卡爾多在經濟增長模型中關於利潤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和利潤率的公式總是有效的。
(3)帕西內蒂的分配理論 帕西內蒂的經濟增長模型
(4)斯拉法的分配理論
6、經濟政策主張
後凱恩斯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是依據其收入分配理論提出的。他們主張:
1、改進先行税收制度,實現收入均等化
2、通過政府的福利措施,緩解“富裕中的貧困”的現象。
3、對投資進行全面的社會管制,克服經濟盲目增長,把經濟社會納入凱恩斯所設想的“長期充分就業長”的軌道。
新凱恩斯學派(New Keynesians)

凱恩斯經濟學由來和發展

凱恩斯主義曾在宏觀經濟學領域長期處於主流經濟學地位。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來,凱恩斯主義由於不能解釋滯脹現象而受到與其對立的主張自由經濟的學派的批評。凱恩斯主義無力應付現實和理論的挑戰而陷入困境,從主流派正統經濟學寶座上跌落下來。經濟自由主義的思潮席捲西方宏觀經濟領域,凱恩斯主義日趨衰微。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使凱恩斯主義從困境中走了出來。
2、新凱恩斯主義形成的理論背景
新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條件是,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現實問題時效微力乏。原凱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理論上的進展,給新凱恩斯主義者以有益的啓迪。新凱恩斯主義是原凱恩斯主義受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打擊後,汲取凱恩斯主義與其對立的學派的鬥爭中的經驗教訓而形成,並在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鬥爭中不斷髮展,是原凱恩斯主義的復興。
3、新凱恩斯主義的假設條件和特點
非市場出清假設是新凱恩斯主義最重要的假設,這一假設來自原凱恩斯主義。但是,兩者的非市場出清理論存在着重大的差別。新凱恩斯主義的假設條件是:
(1)假定工資和價格有粘性,即工資和價格不是不能調整,而是可以調整的,只是調整十分慢,須耗費相當的時日。
(2)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增添了原凱恩斯模型所忽略的兩個假設:一是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二是理性預期。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徵是:否認新古典的二分法,認為經濟是非瓦爾拉斯均衡,實際不完全性是重要的。

凱恩斯經濟學價格粘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價格粘性論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名義價格粘性論;而是實際價格粘性論
1、名義價格粘性論
有關菜單成本論的文獻很多,其中代表性理論為:菜單成本經濟週期論;近似理性經濟週期模型;實際剛性貨幣非中性論等。
交錯調整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通常採用交錯而不是同步方式調整價格。
2、實際價格粘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實際價格粘性論,除了上面提到的“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外,還有:廠商信譽論、需求非對稱性論、投入產出表理論、寡頭市場價格粘性論。
(三)勞動市場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市場論克服了凱恩斯主義指明的權限,維護了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非出清的信條。新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論的關鍵性假設是工資粘性,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兩類:一是名義工資粘性論;而是實際工資粘性論。
1、名義工資粘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關於名義工資粘性的代表性理論有:交錯調整工資論長期勞動合同論等。
2、實際工資粘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關於實際工資粘性的理論比較多,其典型理論有:隱含合同論效率工資論和局內—局外人理論。隱含合同論包括公開信息隱含合同論和非對稱信息隱含合同論。效率工資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資和勞動市場;效率工資的微觀基礎;效率工資和失業。失業滯後論也包括三方面:純局內人的工資調整;有局外人壓力的工資調整;失業的持久性和工資調整。

凱恩斯經濟學信貸配給論

新凱恩斯主義信貸配給論從信貸市場中信息非對稱性出發,論述了利率和貸款抵押選擇效應會導致信貸市場出現信貸配給,信貸市場會失靈,政府幹預有積極作用。
1、利率的選擇效應和信貸配給利率有兩種選擇,一是正向選擇,二是反向選擇。利率的正向選擇效應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銀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對銀行收益的直接影響。利率還對廠商有激勵作用,能改變廠商對待風險的態度。銀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選擇效應作為檢測機智,可以辯識出廠商稀罕風險的程度和將貸款給不同廠商的風險性。銀行最優利率通常不等於市場出清時的利率,所以,信貸市場出現配給。信貸市場出現配給,是自由信貸市場中銀行依據利率的選擇效應,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理性行事的結果,不是國家干預的產物。
2、貸款抵押的選擇效應和信貸配給貸款抵押品有正向選擇效應和反向選擇效應。前者是指,當信貸市場存在超額需求時,銀行通過提高貸款抵押品水平來增加還貸款的可靠性,減少壞帳的風險,增加銀行收入。同時,還抑制了借款者對貸款的需求。後者是指貸款抵押品水平的遞增會增加貸款的風險,降低還款的可靠性。銀行可以根據這兩者確定最佳抵押品水平。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配給論指出,由於信貸市場中利率機智和配給機智同時起作用,信貸市場會出現多重均衡態,市場機制失靈,通過政府幹預才能糾正市場失靈

凱恩斯經濟學政策主張

1、新凱恩斯主義的價格政策
新凱恩斯主義者的價格政策建議的主旨是抑制價格粘性,使價格富有彈性,以修復失靈的市場機制,穩定總產量。新凱恩斯主義者在交錯調整價格論和菜單成本論中提出了大體相似的政策建議。這兩個政策建議都主張通過政策干預去協調經濟人的行為,糾正市場失靈,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
2、新凱恩斯主義的就業政策
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工資理論,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闡釋了工資粘性和失業問題,並提出若干關於工資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建議主要集中於局內—局外人理論和交錯勞動合同論等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就業政策照樣於增加工資彈性,減少失業,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帶有較強的理想色,具體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由政府出面敢於勞動合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缺乏可行性。
3、新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
(1)貨幣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為了實現穩定產出的目標,政府罪有應得的貨幣政策是:貨幣量市場的調整與影響價格的實際擾動相適應,與引起價格變動的名義擾動反向行事。然而這兩種政策對僱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產出穩定時,僱員工資不太穩定,而後者意味着產出穩定時,僱員工資比較穩定。
(2)信貸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政策建議是:政府從社會福利最大化出發,應該干預信貸市場。利用貸款補貼或提供信貸擔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場利率,使那些有社會效益的項目能夠獲得貸款。
作者:劉滌源
凱恩斯經濟學説評論 凱恩斯經濟學説評論
ISBN: 9787307023826頁數: 494
定價: 24.5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1998-7-1
簡介 ······
本叢書的主旨在於,以凱恩斯主義為突破口,在研究當代西方經濟學方面倡導這樣一種既嚴謹而又具開拓精神的研究學風:
其一,對學説本身力求學懂弄通,介述務須確切而不失願意。切忌一知半解,膚淺臆斷,誤入歧途。
其二,當代西方經濟學説,包括凱恩斯主義在內,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有一個是辨是非的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方法,作出深入細緻的評論。我們堅持一分為二;是則是,非則非,不論是褒是貶,均力求恰如其分,以理服人。這裏必須指出,這套叢書專對凱恩斯主義,就其整個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包括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等,以及其主工成員各自的理論內涵,實事求是,深入線致地進行評論,判明其是非得失。在這套叢書中有些評論為主,如對凱恩斯就業一般理論的評論,如對P. A.薩繆爾森新古曲綜合理論的評信紙,對瓊·羅賓遜新劍橋經濟學説的評論,如對A·H·漢森經濟學説的評論,如對凱恩斯主義其對立各學説的對比分析,如此等等。其他各卷,以介述經濟學説為主,但也簡明扼要地作出評論。總之,這套叢書特別着重對凱恩斯主義進行明辨是非的分析批判,併力求深入細緻,實事求是,以理服人,這是我們這套叢書的基本旨趣,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特色。
其三,關於這些經濟學説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借鑑、參考和利用問題,我們堅持取其精華,洋為中用。我們一方面反對全盤否定,一概排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特別強調堅決反對盲目崇拜,生般硬套,那勢必對國計民生產生嚴重的惡果,我們應當提高警惕。
參考資料
  • 1.    黃漢江.投資大辭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0-08:569
  • 2.    Eatwell, J. and Millgate, M..The fall and rise of Keynesian Econom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2011
  • 3.    唐麗婷.凱恩斯消費理論與中國經濟穩增長對策分析[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2,12(0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