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凡人瑣事

鎖定
《凡人瑣事》是別洛夫是蘇聯60年代農村小説新浪潮代表作。故事《凡人瑣事》細膩地描繪了一家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書名原意是“平常事”,是男主人公伊萬·阿弗利卡諾維奇乎日最愛説的一句口頭禪,也是作品主要內容。
作者在描寫這些發生在農村的習以為常的事情時,把讀者帶進了一户户農民家庭,如數家珍地敍述農民生活中的凡人瑣事,藉助於日常生活的描繪反映了蘇聯戰後農村生活的艱難,在普通人權渺小平凡的喜怒哀樂中和回常的生活起居中,揭示了蘇聯農民的豐富精神世界。
作品名稱
凡人瑣事
外文名
Привычное дело
作品別名
一個家庭的往事
常有的事
司空見慣
作    者
瓦西里·伊凡諾維奇·別洛夫
創作年代
1966
作品出處
北方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首版字數
50萬

凡人瑣事內容概要

《凡人瑣事》細膩地描繪了一家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伊萬是蘇聯北方偏僻農莊的馬車伕,他在戰爭中一條腿受過傷。戰後回到家鄉愛上了勤勞善良的卡捷琳娜,經過一番坎坷後兩人終於結合了。之後兩人育有9個孩子,在小説開始時他們們的第9個孩子伊萬才半歲大,沃洛其卡一歲半,瑪露霞4歲常因無人照顧而哭泣,雙胞胎兄弟米什卡和瓦西卡6歲,戈利什卡讀三年級和卡秋什卡四年級。除此之外,大女兒在外謀生,大兒子在寄宿學校。
卡捷琳娜由於操勞過度而患了心臟病,已經昏倒過幾次。外婆心痛女兒,雖然天天講要到兒子家去,可是捨不得一大堆小兒孫們,已經幫女兒張羅4年多了。她常對人家説女兒的事:“她3點就起牀,晚上11點才回來。天天都這樣,多少年來從沒歇過一個禮拜天,沒休過一回假。還有那些孩子哪!老是要孩子,一年一個,這不也傷身體嗎?!她可好,孩子剛一落地,就急着去上工,從來都是一天也不歇。”
家長伊萬也是勤儉莊稼漢,他除了趕馬車運貨以外,早晚也為家庭操勞。他從小養成早起習慣,總是在妻子起牀前就劈柴,然後到湖邊去捕魚,用捕魚的錢貼補家用。伊萬家養了一頭母牛,孩子們全靠它的奶長大。為母牛割草,特別是準備越冬乾草是農民家家户户的一件大事。當時集體農莊規定不允許農民私人割草,伊萬隻好在夜裏跑到遠處的樹林裏去偷偷割草,不幸仍被人發現。其實許多農家都是一樣。於是他們又遵命把乾草送到農莊充公。
伊萬的內弟米基卡在外地幹活,賺錢比較多。他來看望母親和姐姐,得知他們家連乾草都沒有,而伊萬在農莊趕馬車一個月只有18盧布工錢,加上打獵、捕魚、幹木匠活,砌爐灶也無法養家餬口。米基卡就勸伊萬跟他一起到城裏去打短工。伊萬從來沒有離開過妻子和家鄉土地,對城市和金錢懷着恐懼。但想到一大羣孩子的吃穿問題,經過好幾天思想鬥爭終於同意外出謀生。誰知就在伊萬和米基卡動身後的晚上,生產隊長因考慮到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而宣佈從第二天,即星期天起,允許給自家的奶牛割草了。但只給一天的時間,代替休假日。這個消息剛剛傳到各家各户,婦女們就匆匆忙忙去生火爐,當夜就提着燈跑到樹林裏的草地上。
卡捷琳娜這天一大清早為伊萬和弟弟送行後,就覺得心臟不舒服,夜裏帶着身邊兩個最大的兒女一個10歲,一個11歲割了一通宵草。她一邊割草,一邊教女兒,一邊還操心兒子別從樹上摔下來。到了中午,卡捷琳娜感到噁心,頭暈,但她強忍着想割完一塊草地,湊夠一小垛。結果挺不住癱倒在地。奄奄一息的卡捷琳娜在家裏躺了半天,到半夜就去世了。她的母親守在身邊。而她的丈夫伊萬和米基卡出去後上火車時就走散了,車票在米基卡身上,伊萬被罰了款,在一個小站下車,幸虧米基卡也趕到了,於是伊萬堅決要求回家。三天後當伊萬衝進家門時,正是鄉親們為卡捷琳娜出殯的時候。伊萬撲到妻子棺材上就昏過去了。
妻子下葬以後,伊萬就滴酒不沾,整日呆坐着淚流不停,甚至想自殺,在丈母孃的勸阻下,為了孩子們,伊萬才又恢復了生存的勇氣。他請人宰了奶牛,賣了牛肉,把幾個孩子送到保育院。這時住在鄰村的表姑母來了,她和卡捷琳娜的母親談了很久,她決定讓自己的女兒,因為一隻眼睛有毛病而到40歲還沒有出嫁的紐什卡來頂替卡捷琳娜的位子。這件事很快在全村傳開了,只有伊萬自己還不知道。卡捷琳娜去世40天了,為她準備四旬祭的時侯紐什卡母女來到伊萬家,紐什卡開始照料孩子,幫着做家務,而伊萬拿着妻子最喜愛的鮮紅的花揪果到墳上去,在那裏,他向妻子傾吐衷情,傷心得肝腸寸斷。卡捷琳娜長眠了,而伊萬還要艱苦地活下去,一切都按照自然規律“如此循環,永無窮盡”。 [1] 

凡人瑣事作品目錄

第一章
第一節
直道
第二節
媒人
第三節
水與土地
第四節
火熱的愛情
第二章
第一節
孩子們
第二節
外婆講的故事
第三節
伊萬·阿弗利卡諾維奇的早晨
第四節
妻子卡捷琳娜
第三章 圓木上
第四章
第一節
有關於乾草
第二節
第三節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第四節
米基卡的行為
第五節
所有管子上


第五章
第一節
不要錢的哥薩克
第二節
最後的布洛卡
第三節
三小時最後期限


第六章 羅古利亞的一生
第七章
第一節
風大,風真大
第二節
常有的事
第三節
索羅金諾 [2] 


凡人瑣事角色介紹

凡人瑣事伊萬

小説主人公,一箇中年農民,他參加過衞國戰爭,立過功,戰爭結束後回鄉務農。他與妻子捷琳娜相親相愛,過着和睦的生活。然而由於家裏人口多,收入低,生活困苦。最後伊萬諾維奇聽從內弟的勸告到城裏謀生。但是他未到城裏就半途折回,因為心裏一直惦記着他的那個家。等到他回村時,卡捷琳娜已因連夜割草勞累過度中風而死,他得知後悲痛欲絕。 [1] 

凡人瑣事卡捷琳娜

伊萬的妻子,她在養殖場拼命工作,為的就是能讓身邊的孩子們吃飽穿暖、好好讀書。後來伊萬外出到城裏謀生時,在沒有男人幫手的情況下,帶着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去割草,不幸中風,最終勞累而病世。 [1] 

凡人瑣事米基卡

伊萬的內弟,他在外地打工謀生較為富裕。他來看望母親和姐姐時,勸伊萬跟他一起到城裏去打短工。後來代伊萬到城裏打工,給予後者不少幫助。 [1] 

凡人瑣事創作背景

蘇聯農業一直作為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戰略的組成部分而存在與發展,造成國民經濟畸形發展,與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相脱離。由於總戰略目標和長期“左” 的指導方針所決定,領導者用管理工業的辦法 管理農業。怎樣發展和如何經營,怎樣生產和如何分配,都由國家決定, 自上而下地下達許多集中統一的法規,使農民處於無權地位,企業也沒有什麼自主權,造成生產者的勞動與產品相脱離,扼殺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儘管60年代蘇聯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力圖自上而下地推動農業的發展,但其政策遠遠沒有擺脱長期對農業的“左”的指導思想和集中管理體制的束縛,農業生產者對生產和分配仍然沒有多少權利,“大鍋飯”依然存在。集體農莊制度仍存在許多些弊端和基層領導人員的官僚主義與命令主兒蘇聯農民生活中產生了極難克服的困難,從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行動、命運。 [1] 

凡人瑣事創作過程

別洛夫非常熱悉農村生活,家鄉的農村風光和風土人情成為了他後來創作的源泉。他只讀過技術學校,之後,在農村當過木工,在農莊裏、在烏拉爾、在城市工廠裏,由此積累了豐富的農村生活素材。他在高爾基文學院開始從事散文文學創作,1961年開始先後先後發表了以農村為題材的中篇小説《別爾佳依卡村》和《在三條連水陸路那一邊》等,但均未收到關注。別洛夫從1964年開始居住在沃洛格達市,並沒有中斷與家鄉季瑪尼赫村的聯繫,並從家鄉不斷獲取創作靈感。1966年初,別洛夫在地方雜誌《北方》發表了的中篇小説《凡人瑣事》,引起了轟動,圖書館和閲覽室排起了借閲這份雜誌的長隊,人們都以先讀這篇小説為快。作者從此一舉成名,成為60年代興起的傳統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這篇小説成了傳統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 [1] 

凡人瑣事作品賞析

凡人瑣事主題思想

中篇小説《凡人瑣事》是寫農村題材作品,作者描繪出了兩個畫面,一個是看得見的人們的日常勞動、生老響死、矛盾糾葛。這是表層的生活,展示了六十年代蘇聯農村的狀況,有深刻的認識價值。第二個項面是深層的,是從表面對不出來的蘇聯人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嚮往、苦惱、憂慮、歡樂,從而揭示了生活的底藴。這不但有深刻的認識價值,而且用作品人物的喜怒哀樂和作者的愛憎傾向去影響讀者。
作者通過普通農民家庭最瑣碎的日常生活,極為細緻地描寫了當時正在消失着的前蘇聯農民的文化與生活。在描寫前蘇聯農村變革的同時,提出了有關人類本質的普遍性問題。別洛夫在《凡人瑣事》所寫的深層的、人們的精神世界是值得稱道的。這裏是一些普通的農民、農婦,他們的命運是那樣平淡、那樣毫無可稱道之處。但是這些並非英雄、並非偉大的平凡勞動者,也同樣有豐富的內心世界。這些沒有很多書面知識、不是能説會道地表白自我內心肋入他們的內心同樣是一個奧秘的、人們很難從外表觀察得清楚的豐富世界。小説的主題正在於把這些普通勞動者的奧秘的內心世界中的微妙變化與複雜活動揭示給讀者看。 [2]  [3] 

凡人瑣事人物刻畫

別洛夫刻畫人物形象令人矚目特點是以大量的現實主義的藝術細節使得人物形象立體化和更加豐滿。他不僅寫主要人物是如此,他筆下的次要入物、陪討人物之所以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同樣是由於細節描寫得生動而使形象活靈活現的結果。
例如在第6章羅古利亞的一生中,作家將動物人格化,充當女主人公的對應體:羅古利亞是卡捷琳娜家唯一的一頭母牛,它是孩子們的命根子,它像家庭成員一樣受到愛護,照顧奶牛是家庭主婦的主要職責。對羅古利亞來講女主人也是它最親近的人。作家不惜筆墨描繪羅古利亞的母性,當它第一次懷胎時,“現在,它的一舉一動都很謹慎。羅古利亞那雙呆滯的眼睛的深處含着一種不被人察覺的、超然物外的自尊感,它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它的心目中所形成的世界裏,就連放牧員火辣辣的鞭打都不曾使它脱離超然物外的狀態。”當羅古利亞臨近產期時,它更加強烈地感覺到它為之而活着的那件大事日益迫近。腹部的躁動使它越來越不安,它不許任何人接近它,甚至連女主人也害怕,也不信任了。
在小説高潮部分,“那天夜裏,拂曉時分,女主人正在沉睡中,羅古利亞經過短暫的痛苦之後,開始舔起小牛犢來。它的身體彷彿一分為二,從此好像有了兩個羅古利亞:它自己和這個還散發着熱氣的小生物。可是一到早晨,小牛犢就被人抱走了。羅古利亞惶恐而憂傷地哞叫着,好像用整個被掏空的身軀在哭泣,可是人們把小牛犢抱走了,確切些説,把它的一半抱走了,整個圈棚和羅古利亞都充滿着悲劇與絕望。然而這種絕望像小孩的臍帶一樣,不久就消失了,化為對自己加倍的冷漠。”
羅古利亞的這種深刻的母性,加深讀者對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理解。這個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把生兒育女當作自己的神聖天職,像遠古時代一樣,順應着自然規律,幾乎每年生一個孩子,連續養育了九個兒女。為了給他們吃飽穿暖,她日以繼夜地幹活,產後也不休息,幾次勞累過度,昏倒在田裏。她甚至在患了心臟病以後,仍然照舊勞動、生育。羅古利亞與卡捷琳娜相依為命,他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卡捷琳娜的猝然死亡,也帶來羅古利亞的末日,它無人照管而被宰了。羅古利亞的審美價值不下於它的主人。 [2] 

凡人瑣事語言特徵

別洛夫的文章輕鬆而幽默的行文中調侃造成讀者的微笑欣賞和歡悦的心情,是他小説風格一大特色。他的小説使人想起契科夫、列斯科夫某些小説的筆調.但別洛夫的幽默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方面是描寫對象的並不嚴重和並不陰冷的性質決定的。《凡人瑣事》中全寫了些日常所見的小事,許多平淡到不值一捉,但經別洛夫一寫卻妙趣橫生。如伊萬要求農莊管委會開個證明外出。這本是一件小事,同意不同意是領導一句話的事情。但是卻提到了管委會上,先寫會議等人磨時間的無聊勁,然後討論六項申請:老太婆請發養老金;農民請養一頭母牛;請將穀倉改為澡堂等等,委員們都灑頭大汗,彼此裝得像過路人一樣,一本正經地似不相識。主席談了伊萬的開外出證明的申請,用毛茸茸的大拳砸在申請書,喊他“德雷諾夫同志”。正磕睡等待的伊萬説他正是德雷諾夫(俄語意謂“貪睡”)這個姓,沒有錯,於是瞌睡蟲們全醒了,長凳子吱吱嘎嘎直響,有人大聲攝鼻涕,然後主席道:“開什麼證明?”似乎還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這裏的風趣,全是作者描寫敍述中的態度與風格的表現。
此外,作者非常善於寫景,《凡人瑣事》巾的原野雪夜、夏季雷雨、幽靜森林以及種種山光湖色,十分優美動人。其中有時還透露出一絲淡談的哀愁,這和幽默的人生場景形成一種反差,耐人尋味。他的風景畫,從主體視點出發;掃視遠近左右,顯示出不問的景色層次,突出細緻事物,點與面得到結合。 [3] 

凡人瑣事名家點評

著名學者馬家駿認為,《凡人瑣事》在日常的瑣事中展示了蘇聯農村生活的現實田景。 生活就是由這些瑣事組成, 但又顯出它的本質。《凡人瑣事》在普通人極渺小平凡的喜怒哀樂中和日常的生活起居中,揭示了蘇聯農民的豐富精神世界。《凡人瑣事》是不平凡的文壇傑作。 [2] 
蘇聯文學研究專家賈文華評論,別洛夫在《凡人瑣事》中注意的中心是倫理道德問題,他力圖表現人民性格的淵源,以及它在各個歷史轉折時期的表現。在別洛夫所描寫的絢麗的日常生活畫面中,義務、良心、美等抽象的概念都具有了崇高的精神和哲學意義。 [1] 
英國斯拉夫學者G.霍斯金在和蘇聯《文學俄羅斯報》記者談話中稱這部中篇為“由一位大學者寫的哲理小説”。他認為,別洛夫“極為細緻地描寫了正在消失的蘇聯農民的文化和生活,在始終不渝地描寫蘇聯農村變革的同時,提出了關於人類本質的普遍性問題”。 [1] 

凡人瑣事作者簡介

瓦西里·伊凡諾維奇·別洛夫,前蘇聯作家。蘇共黨員。1932年生,1964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曾在集體農莊、烏拉爾工廠工作。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寫詩歌,很快轉向小説,主要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心態。著有短篇集《炎熱的夏天》(1963),中短篇集《河灣》(1964)等。1966年發表的中篇小説《凡人瑣事》標誌着作家才華的迸發以及他對現實生活觀察的深度。別洛夫在這部小説中細緻地描寫了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從而展示了人的一生的艱辛和痛苦以及生活的本質。英國學者霍斯金在和前蘇聯《文學俄羅斯報》記者談話中稱這部中篇為“由一位大學者寫的哲理小説”。中篇小説《木匠的故事》(1968)既塑造了一個老木匠富於個性特徵的鮮明形象,又通過他與周圍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表現了現代農村的許多癥結問題。到20世紀70年代,別洛夫的創作在題材、體裁上更為廣闊。創作劇本集《在清澈的水面上》(1973)和描寫農村生活的中短篇集《彩霞相吻》(1975),短篇集《電線在嗡鳴》(1978),長篇小説《前夜》以及城市生活系列,如《斯波克醫生的教育方法》、《星期天早晨的會面》等。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別洛夫陸續發表了反映北方人民生活的特寫集《和諧》,探索俄羅斯傳統的農村文化。1986年長篇小説《一切都在前面》的問世,引起激烈爭論。別洛夫的創作受到國內外評論界的注目和好評,被認為是農村散文中的“北方文化傳統”派。 [3] 
參考資料
  • 1.    賈文華.蘇聯文學: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3:106
  • 2.    馬家駿.當代蘇聯文學 (上冊):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05:354
  • 3.    馬家駿.域外小説擷英: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10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