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凍原白蒿

鎖定
凍原白蒿(Artemisia stracheyi Hook. f. & Thomson ex C. B. Clarke)為菊科蒿屬的植物。分佈在克什米爾、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我國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4,300米至5,100米的地區,常生於附近的山坡、河灘、湖邊等礫質灘地及草甸與灌叢等地區,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凍原白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stracheyi Hook. f. & Thomson ex C. B. Clarke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蒿屬
凍原白蒿
分佈區域
中國西藏,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巴基斯坦

凍原白蒿形態特徵

凍原白蒿
凍原白蒿(2張)
植株:多年生草本,植株有臭味。 [4] 
根:根木質,粗大;根狀莖粗,短,木質,直徑約3-4釐米,常有老莖殘基與基生葉的葉柄殘基。
莖:莖多數,密集,常成叢或近成墊狀,高15-45釐米,具縱 稜,通常不分枝;莖、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密被灰黃色或淡黃色絹質絨毛。
葉:基生葉與莖下部 葉狹長卵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釐米,寬1-2釐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 裂片7-13枚,裂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1.5釐米,寬5-8毫米,裂片之間的間隔大,每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每側具1-3枚小裂片,小裂片狹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3-5毫米,寬1-1.5毫米,先端鈍,葉柄長5-8釐米,基部略抱莖;中部葉與上部葉略小,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苞片葉羽狀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狹線狀披針形或狹線形。
花:頭狀花序半球形,直徑6-10毫米,有短梗,下垂,在莖上排成總狀花序或為密穗狀花序狀的總狀花序;總苞片4層,外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中層長卵形或橢圓形,邊緣寬膜質,褐色,內層橢圓形或匙形,半膜質;花序託半球形,具稀疏脱落性的託毛;雌花4-10朵,花冠管狀或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外面粘附淡黃色脱落性的長絨毛,花柱短,通常不伸出花冠外,先端稍叉開,頂端鈍尖,花冠內有時有退化雄蕊的花絲維管束的痕跡;兩性花50-60朵,花冠管狀,外面粘附多數淡黃色脱落性的長絨毛,雄蕊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 有短尖頭,花柱略比花冠管短,先端微叉開。
果:瘦果倒卵形。
花果期:7-11月。 [1] 
本種提示:本種頭狀花序含花多數,雌花花冠形狀近似於兩性花的花冠,本種可能也是次生的原始種類之一。 [1] 

凍原白蒿生長環境

多生於海拔4 300-5 100米附近的山坡、河灘、湖邊等礫質灘地或草甸與灌叢等地區,在局部地區組成單純的羣落或與針茅屬(Stipa Linn.) 植物共同組成高山寒荒漠羣落的建羣種。 [2] 

凍原白蒿分佈範圍

產我國西藏;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北部)及巴基斯坦(北部)也有,最高分佈到海拔,5700米地區。

凍原白蒿主要價值

凍原白蒿青嫩期牲畜少食,因植株有臭味。乾枯後,犛牛、藏羊均喜食,馬也採食。
凍原白蒿的粗蛋白質含量較高、粗纖維含量低(表sl),在高寒地帶仍為較好的牧草之一,凍原白蒿佔優勢的草場,可食植物較多,營養成分也較高,粗蛋白質達16.01%一13.19%,是冬季、秋季的放牧場。

凍原白蒿生態特徵

凍原白蒿在西藏分佈較廣,從藏南湖盆到雅魯藏布江上游的羌塘高原,海拔4400–4800(5000)m處均有。分佈區寒冷、乾旱,多數情況做為草原的伴生種,呈小片狀分佈在山坡草地上,但在羊卓雍錯和哲古錯一帶的湖盆地,凍原白蒿可成也做為優勢種與針茅組成羣落,伴生種有藏沙蒿(A.wellbyi)、小球花蒿(A.moorcroftiana)、山地黃芪(Astragalusmonti-colas)、藏豆(Stracheyatibetica)等。在其他分佈區,多在草原羣落中分佈。為羣落上層優勢種。主要伴生種有絲穎針茅(StipaCapillacea)>紫花針茅(S.parpurea)早熟禾(Poaspp.);下層植物有蒿草屬(Kobresiahimills.K.pygmaea)還有有毒的勁直黃芪(Astragalusstrictus)。在日咯貝東部低山寒谷地帶,凍原白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