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凌鉞

鎖定
凌鉞 (1882~1946年),字子黃,固始縣樟柏嶺人,出生耕讀世家。20歲就讀於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此期間,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薰陶,使其產生推翻清廷帝制的革命意識。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本    名
凌鉞
子黃
所處時代
民國
民族族羣
出生日期
1882年
逝世日期
1946年
宣統三年(1911年)秋,同盟會醖釀武昌起義,致函邀請凌鉞赴往。凌鉞認為京津乃清廷統治中心,起義當在京津舉行。京津同盟會員贊成凌鉞主張,凌便約同北方同盟會負責人白雅雨、孫昇呂、王法勒、王葆真等,在天津日法租界設立機關部,秘密運動華北駐軍,積極進行起義準備。10月,組織北伐炸彈敢死隊,凌鉞為隊長,率領隊員秘密進至灤州西坨子頭莊,突破清廷密佈偵探網。數經艱險,運動駐軍起義成熟。11月22日午夜,凌率隊沖人灤州北門,駐軍79標統嶽兆麟越牆逃跑,所屬一二營管帶施從雲、王金銘內應,第三營管帶張建功被迫參加,起義成功。11月23日,灤州城頭高懸民軍旗幟。灤州起義成功後,遂在灤州成立軍政府,推選凌鉞為外交部長(仍兼任敢死隊隊長)。軍政府佈告安民,誓師討伐。當灤州起義民軍進至雷莊,受清將曹錕襲擊。張建功叛變,王金銘、施從雲等主要領導人陣亡。凌鉞率敢死隊奮戰至彈盡無援,化裝走天津。
不久,清帝退位,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因革命黨人向袁世凱妥協,孫中山被迫讓總統於袁世凱。凌鉞認為不可,速電諫阻,因而深為袁所忌。
民國元年(1912年)秋,凌鉞選為眾議員。凌鉞進京履職,袁世凱即密令軍政督察處將其逮捕,誣以戕害長官,將以軍法處治。幸參、眾兩院議員中革命人士羣起抗議,得免於難。次年8月,討袁失敗,一些革命政黨被袁世凱強行解散,凌鉞被迫流亡日本。民國3年(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成中華革命黨,凌鉞成為該黨主要成員,至袁世覬死後,凌鉞奉命回國,出任中華革命黨河南省支部長。
民國6年(1917年),北洋軍閥段祺瑞解散國會,凌鉞流亡上海,轉赴廣東,參加孫中山在廣州召開的國會非常會議,組成護法軍政府,孫中山當選為大元帥。從此,凌鉞積極追隨孫中山,成為中山先生得力助手。次年,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凌鉞建議孫中山急調樊鍾秀部隊從贛南馳援,將陳炯明叛軍擊敗,使廣州轉危為安。
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凌鉞淡泊明志,充任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篡,當選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卒於民國35年(1946年)。 [1] 
參考資料
  • 1.    戴吉強主編,固始地方文物與人物簡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12,第132頁 戴吉強主編,固始地方文物與人物簡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12,第1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