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凌準

(唐代官員、永貞革新當事人之一)

鎖定
凌準(752年—808年),字宗一,新城爛泥灣(今浙江省富陽區)人,系東吳大將淩統之後,是唐代著名的永貞革新當事人之一。 [1] 
全    名
凌準
宗一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新城爛泥灣(今浙江省富陽區)
出生日期
752年
逝世日期
808年
主要作品
後漢春秋

凌準人物生平

凌準自幼博聞強記,勤奮好學,曾面壁十餘年,潛心鑽研學間,對儒家的《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經",皆有獨到的見解,在史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
大曆六年(771年),剛滿二十歲的淩準,便思謀着如何建功立業,於是上書宰相自薦。宰相召之屬對,“日試萬言,盡展其才”,得到賞識。柳宗元也在詩中稱讚此次大膽的自薦:"天庭拻高文,萬言若波馳。”由千淩準的名望和才氣,唐代宗破格擢任他為崇文館校書郎。期間,他參閲了大量古籍,學間大增,著有《後漢春秋》二十餘萬言。
建中四年(783年),涇源節度使姚令言在西府(今甘肅涇川)率部叛亂,擁立朱泚為帝,稱“大秦皇帝"。唐德宗聞報大驚,忙派遣李晟統率諸道節度使平叛,凌准以金吾兵曹的職銜受任邠寧節度使韓遊瑰的書記,掌管文書,同時出謀獻策,屢有戰功,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和謀略。涇源之亂平定後,凌準被提升為大理寺評事,賜緋魚袋,後遷節度判官殿中侍御史等職。
貞元十八年(802年),浙東觀察使賈全傾慕淩準的才能,奏請他轉官浙東廉使判官。當時,戰爭頻繁,吏治腐敗,東南百姓租賦沉重,民不聊生。凌準到任,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審查和罷黜貪官污吏,整肅法紀,撫卹百姓,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吏民敬愛之”,從而政聲鵲起,聞千朝野。
唐德宗剛悛自用,貪婪殘忍,揮霍無度,除例行徵收兩税之外,又有所謂“進奉”和“宣素”,無非是巧立名目,藉此壓相、掠奪老百姓,以供其濫行揮霍而已。凌準目睹這一殘暴和腐敗的政治情況,立志革弊興利。他和當時的朝臣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陳諫韓曄程異韋執誼等入以書函論政,押擊朝廷弊政,結下了深厚情誼。
貞元二十年(804年),唐德宗病重,太子李誦視事,宰相王伾及其侄太子太傅王叔文秉政,為整肅朝政吏治,積極羅致人才以求變法革新。於是凌準被飛檄徵召進京,擔任翰林院侍從學士,“備君顧問”。
次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黨爭頓趨激烈。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頑固派以太子李誦“病瘋”為由,欲阻李誦登位,乃"議秘三日後下遺詔",意圖拖延時日,篡改遺詔,陰謀篡奪政權。朝廷內外議論紛紜,此時的王伾和王叔文也有些狐疑不決。凌準臨危不亂,力排眾議,向俱文珍等提出種種抗議和責間,迫使俱文珍等不得不公佈遺詔。“二王"醒悟,遂於次日發喪,並於靈前擁立李誦即位,為順宗,改元永貞。千是,“六師萬姓安其分",俱文珍等陰謀破產。
李誦即位後,王叔文和王伾以翰林學士行宰相事,掌握大權,“二王”的改革全面實施。凌準進官尚書郎,旋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仍以文章侍從,並由本官參度支,參與全國的財政管理工作,成為改革派中樞。
為了使國庫出入平衡,減輕平民負擔,凌準對財政實施了一連串的改革;免掉老百姓對官府的舊欠,停止地方官對朝廷的進奉;廢除苛捐雜税,降低江、淮海鹽和北方池鹽的鹽價;撤銷掠奪騷擾百姓的宮市,遣散內宮歌姬女樂九百餘人,精簡冗官散員四百多人,懲辦了貪官污吏,出現了“調發出納有條不紊,一時奸利衰止"的局面。接着又召回和起用了被德宗放逐的功臣和敢於直言的諫臣,提拔具有革新思想的人蔘政,實施廣開言路和才路的開明政治。選派立志革新的韓泰範希朝為左右神策軍、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和行軍司馬,以削奪宦官的兵權。
“二王”的變法,沉重地打擊宦官及大地主的勢力,宦官俱文珍等如坐針氈,寢食難安。他和西川節度使韋皋相勾結,突然率軍舉事,迫使久病中風、不能視朝的唐順宗禪位,擁立李誦的長子李純為帝。繼而對改革派進行了殘酷的打擊和鎮壓:王叔文處斬,王伾死於流放途中,凌準、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俱出為遠州刺史,再貶為惡州司馬。推行了只有一百四十六天的新政隨着李誦的禪位而宣告失敗。這就是唐代著名的“永貞革新”。
凌準於唐元和元年(806年)九月被貶為和州(今安徽和縣)剌史,十一月又被貶謫到連州(今廣東連縣)任司馬。凌準遠離鄉邦,只有兒子夷仲、求仲相隨。凌準被貶逐後,眷屬備受欺淩,他的老母和兩個弟弟在家鄉相繼死去,訃文迭至,待罪之身不能奔喪,只能遠望鄉關慟哭。政治上的打擊與破家之痛交織在一起,凌準終日哀傷以淚洗面,不到半年,雙目失明。元和三年(808年)冬,憂鬱痛苦的凌準病逝於連州的一所佛寺內,享年五十七歲。元和六年(811年),二子夷仲、求仲護柩歸葬千新城。被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聞此噩耗,呴然痛哭,寫了《權厝志》和悼念長詩,高度評價了凌準在“六經”和史學上的造詣。 [1] 

凌準個人作品

凌準工文辭,專史學,著有《六經解圍》《漢晉春秋》(一作《漢後春秋》)、《邠志》等書,但均因年久佚散。 [2] 

凌準主要成就

凌準的《後漢春秋》一書,對後漢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典章制度、是非善惡皆有比較詳盡的記述與評判。除此之外,凌準還著有闡發“六經“精義、研究儒學淵源的《六經解圍》,記錄平定涇源之亂親身經歷的《邠志》和《入文集》等。 [1] 

凌準親屬成員

凌準的父親凌士燮,唐肅宗時任睦州學正,移居新城爛泥灣,後遷國子監司業,曾為柳宗元學師。 [1] 

凌準人物評價

凌準的好友柳宗元聽聞凌準死在連州貶所,悲憤異常。他親自為凌準撰寫了墓誌銘,還寫了《哭連州凌員外司馬》一詩來紀念他。詩曰:“廢逐人所棄,遂為鬼神欺。才難不其然,卒與大患期。凌人古受氏,吳世誇雄姿。寂寞富春水,英氣方在斯。六學誠一貫,精義窮髮揮。著書逾十年,幽頤靡不推。天庭掞高文,萬字若波馳。記室徵西府,宏謀耀其奇。輶軒下東越,列郡蘇疲羸。宛宛凌江羽,來棲翰林枝。孝文留弓劍,中外方危疑。抗聲促遺詔,定命由陳辭。徒隸肅曹官,徵賦參有司。出守烏江滸,老遷湟水湄。高堂傾故國,葬祭限囚羈。仲叔繼幽淪,狂叫唯童兒。一門既無主,焉用徒生為。舉聲但呼天,孰知神者誰。泣盡目無見,腎傷足不持。溘死委炎荒,臧獲守靈帷。平生負國譴,骸骨非敢私。蓋棺未塞責,孤旐凝寒颸。念昔始相遇,腑腸為君知。進身齊選擇,失路同瑕疵。本期濟仁義,今為眾所嗤。滅名竟不試,世義安可支。恬死百憂盡,苟生萬慮滋。顧餘九逝魂,與子各何之。我歌誠自慟,非獨為君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