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

鎖定
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衞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簡稱TESS)是NASA最新的系外行星搜尋項目。科學家們希望,TESS能在為期兩年的太空飛行任務中,對至少20萬顆恆星進行觀察,最終能發現數千顆新的系外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定於當地時間2018年4月16日晚發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衞星”,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期望發現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個地球”。 [1] 
北京時間2018年4月19日6點51分,TESS搭乘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它不僅是作為於2020年前後升空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得力助手,也被看作是NASA此前發射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繼承者。 [2] 
中文名
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衞星
外文名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
別    名
行星獵手
簡    稱
TESS
發射時間
2018年4月19日6:51(北京時間)
所屬國家
美國
製    造
Orbital ATK
發射重量
362㎏
承包發射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研發背景

TESS 的前身是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和建造的、並於2000年10月9日由 NASA 發射升空的一顆小型衞星——高能瞬態事件探測者 2 號(The High Energy Transient Explorer 2, HETE-2)。該衞星已經在太空運行 7 年,其任務是發現和定位高能伽馬射線和X射線暴發現象。
為了探測持續時間極短的伽馬射線暴發現象,以首席科學家 George Ricker 為首的麻省理工學院團隊,設計了一款能觀測可見光和 X 射線的 CCD 相機,以此記錄信號的強度和位置。團隊成員 Joel Villasenor 表示,CCD 的發明是天文觀測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使得信號處理變得非常簡單。
2004 年,Ricker 和 HETE-2 團隊突發奇想:是否可以用 HETE-2 來觀測地外行星?在當時,人類只發現了不到 200 顆地外行星,其中只有少數是用凌星法發現的。而根據最新的數據,人類發現的行星總數已經達到了 3700 個,藉助更強大的太空望遠鏡,在十年之內,這一數字可能會上升到上萬個。
Villasenor 表示,實踐證明,HETE-2 的凌星探測嘗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這次嘗試為後繼的 CCD 成像地外行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基礎。 [2]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IP辦公室負責人帕德·博伊德説:“GIP的目標是讓TESS產生儘可能多的科學數據。TESS能對閃耀的年輕的恆星、恆星對以及鄰近星系的超新星,甚至遙遠活躍星系的超大質量黑洞進行觀測。TESS將大幅拓寬我們的宇宙視野。” [3]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項目團隊

項目支持:NASA 天體物理探索
項目領導:位於麻省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
項目管理:位於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的 NASA 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
首席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 Kavli 天體物理和空間研究所的 George Ricker
參加項目的其他機構:Orbital ATK 公司,NASA Ames 研究中心,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研究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許多大學、研究機構和天文台。 [2]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研發過程

2006 年,Ricker 領導的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向 NASA 的探索任務項目提出了新的低成本小衞星方案 HETE-S。團隊本擬自籌 2 千萬美元經費,但鑑於成本太高,且地外行星的發現日益成為熱點,團隊決定尋求 NASA 的資助,申請 1.2 億美元的項目經費。2008 年,團隊正式向 NASA 小型探索任務項目提交了申請書,TESS 項目正式起步。
最初,TESS 包括 6 塊 CCD 相機,預計運行於近地軌道,跟 HETE-2 任務類似。這種軌道設計有助於藉助 HETE-2 任務的數據接收地面站以提高觀測效率。
然而,團隊發現,近地軌道的地球磁場太強,會導致衞星的顯著抖動,這會對 TESS 的高靈敏度相機造成不可接受的干擾。
因此,NASA 拒絕了第一次項目申請。研究團隊在 Orbital ATK 公司和 NASA 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幫助下,開始重新設計一種被稱為“月球共振”(lunar-resonant)的軌道。這種軌道可以在確保飛行器穩定的前提下提供全天域觀測視野,這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創舉。 [2]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衞星參數

“苔絲”高1.5米,太陽翼、即太陽能帆板收起時直徑大約1.3米,重363千克,比大多數太空探測衞星小巧。按照航空航天局的説法,它的尺寸介於一台冰箱與一台“洗衣烘乾一體機”之間。 [1]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探測原理

當系外行星經過中央恆星前面時,會短暫遮擋一些光線,導致星光變暗,TESS望遠鏡可以基於這點來判斷行星的體積及環繞恆星一圈的時間,這兩條信息對了解某顆行星是否支持生命至關重要。
“苔絲”採用“凌日法”探測系外行星,原理是當一顆行星從恆星前方越過時,可觀察到恆星“變暗”現象。“苔絲”會接替燃料即將耗盡的“前輩”——航空航天局2009年發射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後者迄今發現2300顆已獲確認的“候選”行星。
“苔絲”配備四個先進的廣角鏡頭,所觀測太空區域比開普勒大350倍,所觀測恆星平均比開普勒“亮度高30至100倍”。 [1]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發射經過

TESS發射升空 TESS發射升空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定於北京時間2018年4月17日晚發射一顆探測衞星,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期望發現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個地球”。
這顆衞星名為“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衞星”,按英文縮寫簡稱“苔絲”(TESS),定於北京時間4月17日6時32分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獵鷹9”號火箭搭載,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1] 
美國航空航天局和SpaceX把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衞星的發射推遲到北京時間4月19日早上6時51分併成功發射。 [4]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目標任務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工程目標

TESS需搜尋太陽系周圍距離地球數百光年甚至更近的系外行星。
TESS目標選擇工作組的聯合負責人約書亞·佩珀表示,在TESS將觀測的這些恆星中,小而亮的白矮星對確定行星非常理想。TESS的目標之一是發現與地球相當和超級地球大小的行星。
儘管搜尋正在凌日的系外行星是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但由於TESS會對幾乎整個天空進行巡視,所以,它也通過客座調查員計劃(GIP)對其他天體進行觀察。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科學任務

TESS會把天空分成26個不同的區域,對幾乎整個天空進行搜尋。該探測器上功能強大的照相機會持續不斷地對每個區域進行查看,每27天巡視一次;每兩分鐘對來自最明亮物體的可見光進行測量。TESS會查看視星等(指觀測者用肉眼所看到的星體亮度,視星等越高,恆星越暗),其中的一些甚至肉眼可見。
“苔絲”主要使命是在今後兩年內“掃描”超過20萬顆太陽系外離地球“最近、最亮”的恆星,確認是否有行星圍繞它們公轉。航空航天局預計,它會發現2萬顆系外行星,其中50顆以上“與地球一般大小”,至多500顆體積“低於地球兩倍大小”。 [1] 

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衞星科學發現

2019年7月,“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衞星”發現了73光年外的3顆太陽系外行星,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太陽系內沒有此類行星,研究人員認為,新研究填補了行星形成過程中“缺失的一環”。新發現的這三顆行星圍繞太陽附近的同一顆恆星旋轉,研究人員將這一恆星系統命名為“TOI-270”。其中巖質行星TOI-270b比地球大25%,距離母恆星較近,表面温度高;TOI-270c和TOI-270d主要由氣體構成,體積分別是地球的2.4倍和2.1倍。 [5] 
2022年6月,“苔絲”(TESS)任務發現兩個可能含有岩石礦物的“新世界”,它們圍繞着靠近我們的宇宙鄰居恆星——紅矮星HD 260655運行,距離地球只有33光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我們的多行星系統之一。科學家可藉助此次發現瞭解系外行星的組成,並評估它們的大氣層,為人們尋找外星生命提供重要線索。
這兩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被稱為“超級地球”——比地球大,但比冰巨星小。它們繞着一顆名為HD 260655的冰冷紅矮星運行。行星HD 260655 b的大小是地球的1.2倍,質量約為地球的兩倍,每2.8天繞恆星一週。而行星HD 260655 c的大小是地球的1.5倍,質量是地球的3倍,每5.7天繞恆星一週。研究人員表示,根據大小、質量和密度數據,它們很可能是岩石行星。
這兩顆行星的温度都難以維持生命的存在。B行星的温度約435℃,C行星的温度約284℃。實際温度取決於可能存在的大氣及其性質。 [6] 
2023年1月消息,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衞星”(TESS),探測到一顆新的“熱木星”系外行星,其質量可能是木星的3倍左右,圍繞一顆名為TOI-778的恆星運行。相關研究論文刊發在論文預印版網站上。 [7] 
2024年5月24日,據IT之家消息,天文學家利用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衞星(TESS)觀測到 Gliese-12b 行星,其體積介於地球和金星之間,距離地球40光年,基於相關數據推測可能是類似於地球的系外行星。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