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凌則之

鎖定
凌則之(1915一1940),原名凌家增,字季瑜,又名凌松如,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樓東鄉人。1936年5月,經李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10月不幸殉國。 [1] 
中文名
凌則之
別    名
凌家增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40年10月
字    號
季瑜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
凌則之(1915一1940),原名凌家增,字季瑜,又名凌松如,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樓東鄉人。 [1] 
1929年,考入宜賓敍聯中,因學期成績名列甲等前三名,獲得免費。1930年,持三哥凌松如初中畢業文憑考入成都聯中(今成都石室中學),乃以松如為名。在校期間,因組織同學反對進行“軍訓”的奴化教育,被開除離校。後轉入私立西蜀中學學習。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轉讀社會系。因才華出眾,被選入學生自治會工作。 [1] 
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中,凌則之是清華大學的積極參加者和領導者之一。在9日和16日兩次大示威遊行後,和高葆琦(高原)、裴崑山(創平)、郝威(羅青)、錢偉長等二十幾位同學組成一個清華自行車隊,滿懷“團家興亡,匹夫有貴”的受國熱情,於12月25日拂曉,由清華園出發,沿平津、津浦鐵路南下,一路忍飢挨凍,戰勝軍警的阻擋,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6年1月13日抵達南京,第二天即到金陵大學、中央大學等校進行宣傳。後因反對蔣介石召集學生代表“聆訓”,被軍警押送回北平,使其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決心更加堅定。 [1] 
1936年2月1日,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清華以南下宣傳團為骨幹成立了“民先隊清華大隊”,吳承明、李昌先後任大隊長,凌則之和楊學誠、紀航秀、鍾烈鋅等為副大隊長,負責領導清華民先隊的工作。3月31日,參加了“3.31”抬棺遊行。5月,經李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李昌被選為民先總隊長,清華民先隊就由凌則之和楊學城、紀航秀、林傳鼎、吳繼國等負責。當年冬,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奉黨的指示,率領一批平津青年,離開北平,到山西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改名凌則之。到山西后,先在犧盟總會領導的“青抗先”(青年抗敵救亡先鋒隊)任宜傳部長,負責聯繫和發動太原各大、中學校青年學生參加抗日工作。不久,調太原軍政調練班第十連。 [1] 
1937年8月,調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即山西新軍)一總隊三大隊十一中隊任指導員,後又調三總隊二大隊任指導員,轉戰于山西太谷、榆次、壽陽一帶。1939年春,調決死一縱隊任辦公室秘書。同年夏,又調任決死三縱隊政治部主任。年底,與遊擊一團合編為決死一縱隊第二十五團,任團政治委員。 [1] 
1940年8月,率二十五團參加了百團大戰,在正太路戰鬥中,攻克壽陽車站,破壞鐵路數十里,並多次配合友軍,粉碎了敵人的掃蕩。10月,敵人發動第二次“掃蕩”,凌率二十五團部分戰土,在武鄉縣温莊擔任阻擊任務,在浴血奮戰中,不幸殉國。時年25歲。遺體安葬於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當時的《中國青年》刊物發表了“一二·九烈士凌則之殉國”的消息,12月29日的(新華日報)(華北版)刊登了智敏寫的《悼凌則之同志》,報導了烈士殉國事蹟。 [1] 
198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通知屏山縣人民政府:凌則之為革命烈士。 [1] 
參考資料
  • 1.    屏山縣誌編纂委員會,屏山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818-8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