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冼星海

(中國近現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

鎖定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黃訓 [27]  、孔宇 [28] 中共黨員。祖籍廣東番禺 [25]  (今廣州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現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45] 
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師從作曲家蕭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託諾夫 [1]  。1928年進入國立音樂院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26] 
冼星海創作了大量具有戰鬥性和感染力的羣眾歌曲,1935年至1938年間,冼星海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開拓了中國現代革命音樂的新局面。還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等不朽名作,振奮了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抗敵救國的精神武器 [25]  。2009年,冼星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46-47] 
別    名
黃訓
孔宇
所處時代
民國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澳門
出生日期
190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
1945年10月30日
主要成就
創作《黃河大合唱》,進行抗日救亡的創作
主要作品
黃河大合唱
主要作品
到敵人後方去
生產大合唱
救國軍歌
只怕不抵抗 展開
本    名
冼星海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上海國立音專、巴黎音樂學院 [44] 
職    業
作曲家、鋼琴家
籍    貫
廣東番禺

冼星海人物生平

冼星海少年時期

冼星海 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於澳門一個貧苦家庭。1911年,冼星海隨母親黃蘇英去新加坡,進入了新加坡的養正學校。養正學校的區健夫老師,最先賞識冼星海的音樂秉賦,並選他進入學校軍樂隊,讓他開始接觸樂器和音樂訓練 [1] 
1918年,為了讓冼星海接受更好的教育,母親想方設法來到廣州,把當時才十幾歲的冼星海送進了嶺南大學(現中山大學)學習小提琴,開始正規的音樂課程。 [3]  進入嶺南大學後,為了貼補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賣兩個鐘頭的書、紙、筆等物和加入嶺南銀行樂隊這兩件工作,來維持學費和伙食費。他在樂隊裏擔任演奏直簫,後來成了附中管絃樂隊的指揮,因為他吹奏單簧管很有韻味,由此得到“南國簫手”的雅號,連培正中學也請他去做音樂教員和樂隊指揮。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師從作曲家蕭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託諾夫。蕭友梅特地安排他抄譜、做圖書管理員,以彌補生活費。 [1] 
1927年,蕭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來上海考入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和鋼琴,攻讀理論作曲,並在院刊發表《普遍的音樂》一文。 [1] 

冼星海法國求學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參加學潮而被迫退學。同年冬天,他啓程前往異國求學,靠朋友的幫助和在船上做苦工,於1930年春到達法國,實現了到巴黎學習音樂的願望。在巴黎的最初幾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廳等處做雜役維持生活。經馬思聰介紹,他曾隨巴黎歌劇院樂隊首席奧別多菲爾學習小提琴。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工維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學費。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樂學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學習作曲理論。加隆教授瞭解到他生活貧困時,也不收他的學費。在這樣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卻成功地創作了《風》。這首樂曲得到了他的老師們的讚譽。
由於他的作品和別人的介紹,冼星海結識了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並考入巴黎音樂學院杜卡的高級作曲班。當時在那裏學習音樂的中國留學生,只有他考取了這個高級作曲班,並獲得了榮譽獎。學校要給他物質獎勵,問他要什麼,他的回答是:“要飯票。”於是,學校送給他一疊飯票。 [1]  [3] 
1935年5月,在冼星海即將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之時,杜卡教授突然病逝,冼星海不得不結束在高級作曲班的學習,加上他也急於回國,便在友人幫助下搭乘免費貨船回國。在法國的五年學習生活,冼星海深入學習了西方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豐富了音樂修養,開闊了藝術視野。 [3] 

冼星海抗日救亡

1935年,冼星海畢業回國,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羣眾歌曲,併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同時,受著名教育學家、會計學家潘序倫和上海文化界救國會邀請,與呂驥何士德等人創辦了立信會計學校(現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的音樂訓練班,培養了諸如麥新孟波、楊祚銘、鄒伯宗、魯劍光等一批音樂人才,為抗日救國時期音樂藝術在國內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又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救亡歌詠運動。 [1] 
1936年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中,冼星海蔘加了上海學聯到郊區救亡宣傳的活動。國民黨當局派保安隊到現場阻止學生,對峙時劍拔弩張。這時,青年詩人塞克把自己寫的一首詩交給冼星海。冼星海懷着滿腔激憤,朗誦了兩遍,倚牆只用了5分鐘就寫出曲譜——“槍口朝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這首《救國軍歌》當場在學生中唱響,隨後在場的老百姓甚至連保安隊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邊唱邊流淚。 [1]  [23]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上海話劇界戰時演劇二隊,進行抗日文藝宣傳。 [5] 
同年10月到達武漢,不久參加了周恩來郭沫若等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參與主持抗戰音樂工作。他深入學校、農村、廠礦,向羣眾教唱抗日歌曲,舉辦抗戰歌詠活動,對動員民眾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期間,他創作了《保衞盧溝橋》《遊擊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 [48] 

冼星海延安時期

冼星海圖冊
冼星海圖冊(8張)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全體師生的邀請電報。於是,他高興地對未婚妻錢韻玲説:“我們到延安去吧。” [8] 
1938年11月,兩人攜手離漢去延安。他們在途中結婚。 [4] 
1938年冬,奔赴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大”兼課。在魯藝,他負責音樂理論、作曲的主要課程,還教授音樂史及指揮。在延安的一年半,他進入創作的巔峯期,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此外,他發表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等許多音樂論文,論述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經驗及大眾化和民族形式等問題。 [48]  在政治上,他追求進步,並於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5] 
1939年,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也成了曠世千古的絕響 [24]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慶祝魯藝成立週年晚會上,冼星海穿着灰布軍裝和草鞋、打着綁腿指揮《黃河大合唱》,在場的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連聲叫好。更有許多人唱着“風在吼,馬在叫”,走向抗日戰爭最前線。 [1] 
在延安的艱苦條件下,黨中央決定每月給冼星海15元津貼,而當時朱德總司令每月津貼只有5元。另外,魯藝的助教有6元,教員有12元。冼星海每星期能吃兩次肉,兩次大米飯,每餐多加一個湯。這些都體現了黨組織對特殊人才的尊重。 [1] 

冼星海病逝蘇聯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臨行前,毛澤東在家中請他吃飯並餞行。
1941年6月22日隨着蘇德戰爭爆發,該片製作停頓。他想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在供應十分困難的戰時條件下,他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交響樂”)、管絃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 [19] 
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絃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雖然在李立三的奔波下,得到聯共(布)領導人斯大林批示,在蘇聯國際救濟總會協助下,冼星海入住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但病魔無情,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李立三夫婦為其料理後事,與蘇方一起為其舉行隆重安葬儀式。致悼詞的是後來為《莫斯科——北京》譜曲的蘇聯著名音樂家穆拉傑利 [20] 
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於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鑲着音樂家的一張橢圓形照片,周圍環繞緞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國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和共產黨員:黃訓(赴蘇聯後用母姓)。 [21]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為冼星海舉行追悼會。

冼星海主要影響

冼星海音樂創作

冼星海 冼星海
他的音樂作品不僅在民族抗戰時期廣為傳唱,成為喚醒民族覺醒意識的號角,而且在他去世後的60多年裏仍然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
從1935到1940年的5年間,冼星海寫出了幾百首抗戰歌曲,為民族解放運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作曲家的作品要讓人民接受就必須採用人民熟悉的音樂語言,冼星海深入挖掘民族音樂語言,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冼星海一生創作的歌曲有一百多首,在他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羣眾歌曲。如《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衞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鬥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遊擊軍》和《反攻》,這類作品以號召性的音調,堅決果斷的氣勢,反映了抗日軍民的英雄形象。抒情歌曲有《夜半歌聲》《黃河之戀》《讚美新中國》《茫茫的西伯利亞》等。這類歌曲很有激情,與戰鬥類型的歌曲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強的藝術魅力。還有表現勞動性的歌曲。如《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這種歌曲多是在勞動民歌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所表現的是勞動人民滿懷信心的鬥爭精神。還有為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
此外,他還寫了一些室內性的獨唱歌曲,如《雨的鄉村》《夜曲》《卜算子》《憶秦娥》等,這些都是他的早期作品。大型聲樂作品有《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29]  國人最為耳熟能詳的《黃河大合唱》,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裏,傳唱大江南北,極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氣,振奮了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抗敵救國的精神武器,是中華民族不朽的英雄樂章。 [6] 
冼星海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繼聶耳之後又一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他堅持並發展了從聶耳開始的革命音樂傳統,以更廣闊的題材、體裁和更豐富的藝術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偉大現實,創造了一系列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富有獨創性的音樂作品,在人民羣眾中產生了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指揮《黃河大合唱》 指揮《黃河大合唱》

冼星海音樂思想

音樂大眾化
冼星海堅持“到羣眾中去”、“向人民羣眾學習”的要求,實現了毛澤東給魯迅藝術學院提出的“要造就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藝術工作者” 的目標。 [34]  抗日戰爭時期冼星海的音樂思想充分體現了音樂的大眾化特點,無論是在他個人的著述中,還是在他進行音樂創作的主題、素材、內容、旋律、音調、節奏等方面,都深刻的闡述和表現了音樂的大眾化特點。
冼星海堅持音樂大眾化的思想,還可以從當時的日記、著述和言論中得以證實。在《<新階段歌曲集>序》中,冼星海認為要使歌運的前途更發展,“作風要新穎,而且要大眾化、民族化,形式與內容都要適合現階段。”在《民歌研究》 中提出,“研究民歌的出發點,必須着眼於民族,因為民歌是人民的歌。”“中國的民歌都是‘從民間來’而同時‘到民間去’” [33]  ,他倡導:“需要大量的大眾曲來增強抗戰的信心,把通俗的大眾歌曲作為一種宣傳品。“冼星海還能夠結合國際政治文化環境分析當時中國的音樂發展方向,提出音樂創作”應該是根據大眾的要求,為大眾所需要,創作大量的民族戰歌。” [32] 
音樂作品是教育宣傳民眾的基本文本,冼星海音樂作品的大眾化特點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第一,他作品中的主題、形象以及所使用的音樂語言,都是以人民的勞動、鬥爭和人民的創作為根據的,同時又教育了人民,提高了人民的勞動和鬥爭熱情,豐富了人民的音樂語言。例如,他在《創作札記》中對於《第一交響樂》曾有所説明。 [30] 
第二,他創作上的民族風格與民族形式是從他創作方法上的現實主義人民性的基本精神出發的。他在創作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便是“我怎樣才能更好地表現人民,被人民理解”,而不是“我怎樣去創造新的形式,發掘新奇的特點。” [31] 
音樂民族化
冼星海 冼星海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中不斷進行着研究與探索音樂的民族化問題。對於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冼星海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討論音樂民族形式的基本出發點,應該是為了發展中國工農大眾的音樂。因此,“我們應該注重中國工農音樂的發展,創造中國最有力量,最優秀,最徹底具有革命鬥爭性的新興音樂。發展中國工農的音樂是中國民族新形式最基本的出發點。”
他在 《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中明確主張:“以內容決定形式,拿現代進步的音樂眼光來產生新的內容,使音樂的內容能反映現實,反映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35] 
他在延安參加討論時也提出這種主張,堅持認為“我們應該注重中國工農音樂的發展,創作中國最有力量、最優秀、最徹底具有革命鬥爭性的新興音樂。發展中國工農的音樂是創造中國民族新形式最基本的出發點。” [36] 
冼星海指出:重視民族形式問題還能提高一個民族的自信心,能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因此, “在統一戰線的提出後,民族形式的被重視,無疑是發揚民族的自尊心,也就是一切藝術部門不應忽略的一點。” [37]  他對於民歌的重視,就是力證。
音樂藝術化
冼星海在創作中努力探索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探索中國新音樂道路。他回憶説:“《建立新中國》我曾很留意使它成為一箇中外音樂有機地融合的曲子,和聲是新的,因我還未找到中國音樂滿意的靜止法,於是應用了西洋進步的手法寫,這方法是不是好呢。我還在摸索中, 我常常願望能有許多朋友共同來創造一箇中國自己的法則。” [38] 
在《“魯藝”與中國新興音樂——為“魯藝”一週年紀念而寫》中談到,要建立中國新興音樂,必須從實際生活中創作新興音樂的作品,從創作經驗裏建立起新興音樂的理論。為着擴大影響,教育更多量的幹部。可以看出冼星海對於中國新音樂道路的研究之深、之專、之廣。
音樂與政治
冼星海也認識到:“尤其在當前中國的音樂,應具有反抗性、組織性、教育性和最重要的正確的政治性的原素。” [35]  堅信“大眾化的音樂,必須服從政治,而不是高出政治或領導政治。” [41]  他在《現階段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幾個問題》中明確提出:中國音樂的“內容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的,它的形式應該是民族的。”
在音樂救亡運動中,冼星海對當時的歌詠運動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意見:
(一)創作大量的新歌曲(配合政治形勢)。(二)訓練多量歌詠幹部(提高他們的技巧和政治認識).(三)注重大眾化、民族化的作風。(四)建立正確的新中國的音樂理論,作為新中國音樂的指針。總之,“歌詠是政治的反映,也是民族反抗情緒的呼聲。” [42] 
可見,他積極鼓勵音樂創作要增強對政治的認識,尤其是在抗戰時期音樂工作者的任務應以創作抗戰主題作品為主。《救亡音樂在抗戰中的任務》明確提出:"在抗戰期中,一切文化部門都積極地、戰鬥地負起了抗日的偉大任務。"

冼星海音樂理論

音樂形式
冼星海發表過20餘篇音樂論文,就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形式等問題,發表了許多精闢的見解。從他的這些見解和實踐中可以看出:在他的創作動機中,最根本的是他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的無比熱愛,這也是體現出他作品中的最突出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觀念。冼星海深深感受到祖國的危亡、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他常常這樣説:“人民的鬥爭就是我的歌。”他想用自己的作品來喚醒被侵略、被壓迫、被奴役着的人民,使他們爭取獨立、解放和自由。他特別強調新興音樂中的救亡歌曲對抗戰的作用,認為救亡歌曲是時代的精神,時代的強音,人民的心聲,合乎人民審美需要的戰鬥號角。 [3] 
民歌
民歌的研究方面,冼星海認為,“要使民歌有新的發展,一定要抓到研究方法,我們要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他舉出的研究方法有:1.關於各省各地遺下來的民歌要儘量蒐集。音樂工作者應該到民間去,生活在他們裏面,同他們一塊兒唱和,考察他們的生活,然後用記譜方法,把曲調和歌詞記錄下來。還要先學習他們的語言。 2.用唱片收音機,直接把他們原來的音收進裏邊。參加他們的秧歌舞、秦腔、蹦蹦戲、京戲種種的活動,使能有機會認識他們,然後進行收音的工作。工作者一定要很謙虛,一定要容量很大,而且有刻苦耐勞的精神。 3.把所有收集的材料,分門別類,用科學方法整理。 4.不但是記錄民歌,同時要把民歌配上簡單的和聲或對位,請當地人們來聽。假如為老百姓所接受,可以説盡了初步的責任。 5.歌詞與曲調要並重,要知道彼此聯繫,不偏重一方面。過去的毛病,就是收集的民歌有詞無譜,這就沒有它的整個生命。6.對於一切與民歌有關的歌曲,甚至大鼓、彈詞、梆子,不應輕視, 因為它們是有關聯的,都是大眾最接近的東西。終生立志研究民歌者,要向民間不虛偽、不矯飾的工農大眾去學習,這才是一條正路。 [43] 
和聲學
對於和聲學在中國的發展,他認為,“和聲方面,中國音樂和聲是有的,在唐朝外國音樂流傳中國的時候,就有和聲,如琵琶,表現和聲方法有四度八度音等。但到,因受長期環境的影響,和聲不被重視,等於沒有了。” [39]  總之,“中國的民歌有它的統一性,有它自己的規律,我們假如用科學方法辯證法去處理它, 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40]  關於中國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他認為趣味與西洋有所不同;針對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節奏變化,他認為“中國沒有外國拍子這樣複雜”。 [39]  可見,他通過比較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發掘中國音樂的歷史資源,探索中國新音樂發展道路。

冼星海音樂美學

美學思想
冼星海的音樂美學思想十分豐富,音樂創作技巧形式多樣。他運用在國外學習到的作曲理論和技法,進行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特點的音樂創作,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特色和風格。他力圖用新音樂把中西音樂的精華凝聚在一起,一方面強調藝術的真實,另一方面強調與真、善相結合而產生的藝術美,在藝術實踐中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把中國音樂提高到“國際樂壇地位”,使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屹立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 [3] 
冼星海始終強調“普遍的音樂”,強調音樂的藝術性、思想性與羣眾性的結合,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他的這些理論和實踐,對中國音樂的發展,不僅過去起過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當前仍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3] 

冼星海歷史評價

①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劇(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響樂、4部交響組曲、一部交響詩、一部管絃樂狂想曲,以及許多器樂獨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還寫了許多音樂方面的論文。 [8] 
南國簫手早聞名,文化名都苦追尋。救國軍歌感肺腑,黃河合唱蕩激情。高亢戰歌發怒吼,大眾救亡譜呼聲。嶄新音樂拓歷史,領袖題詞慰生平。 [8]  (國防大學圖書館主任馬祥林 評)
他的指揮非常新鮮,特別是唱詞中的“起來,起來,起來……”,第一個“起來”用左手向前一揮,第二個“起來”右手一揮,到了第三個“起來”兩個手一齊向上揮,並跟着向前跨了一大步,非常富有煽動力,把在場的觀眾的情緒全都激發起來了。嚴良堃 評) [7] 
從音樂創作角度來看,《黃河大合唱》具有鮮明的多聲部復調音樂特徵,不同於簡單的大齊唱。所謂多聲部復調,就是在一首作品中,由幾個具有獨立意義的旋律性聲部縱向結合在一起,這種寫作技法使音響效果達到如‘讚美詩’般雄渾飽滿的效果。(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高賀傑 評) [22] 

冼星海人際關係

祖父:
冼容添,番禺人
祖母:
盧氏
外祖父:
黃錦村,從事打漁及航海業
父親:
冼喜泰,番禺人,從事打漁及航海業,三十多歲時沉海逝世
母親:
黃蘇英,廣東人
岳父:
錢亦石(1889—1938)
岳母:
王德訓(1891—1985)
夫人:
錢韻玲(1914—1994) [4] 
女兒:
冼妮娜
外孫女:
郭敏

冼星海所獲榮譽

2009年,冼星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46-47] 

冼星海主要作品

《生產運動大合唱》 [12] 
黃河大合唱 [12] 
《九·一八大合唱》 [12] 
《滿江紅》 [13] 
《中國狂想曲》 [15] 
《郭治爾—比戴》
《黃河之戀》 [11] 
在太行山上 [14] 
《民族解放》 [14] 
《救國軍歌》 [12] 
《神聖之戰》 [13] 
《犧盟大合唱》 [12] 
《夜半歌聲》 [17] 
遊擊軍 [15] 

冼星海後世紀念

1945年10月,毛澤東為他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致哀”。 [18] 
《J.111 冼星海誕生八十週年》紀念郵票 《J.111 冼星海誕生八十週年》紀念郵票
1985年6月13日我國發行《冼星海誕生八十週年》紀念郵票,紀念冼星海先生。
1985年12月,廣州音樂學院更名為星海音樂學院。它培養了一代代傳遞着“星海精神”的藝術專門人才。 [50-51] 
1998年3月3日,廣東省廣州市星海音樂廳落成。在珠江環繞的二沙島上,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星海音樂廳,無數次奏起悠揚的音樂,讓這裏成為城市的文藝地標。 [50] 
1999年11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阿拉木圖市的弗拉基米爾大街被命名為冼星海大街。江澤民主席訪哈時還到冼星海當年的故居憑弔,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這位音樂家的永久懷念。 [8] 
2005年6月13日,冼星海誕辰100週年之時,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博物館開設了專門的展廳,弘揚冼星海的革命精神和非凡樂章。 [50] 
2017年6月13日,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0週年之際,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松江校區昭信堂內,冼星海半身塑像正式揭幕,以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誕辰112週年。
2021年12月16日至22日,國家大劇院上演原創當代舞劇《冼星海》,致敬一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 [49] 

冼星海藝術形象

電影《星海》蘇嘉航王成陽扮演冼星海 [9] 
電影《音樂家》胡軍扮演冼星海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