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雲

(抗聯中八女投江帶頭人)

鎖定
冷雲 (1915年一1938年),原名鄭香芝,1915年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 [5]  畢業於樺川縣立女子師範學校,抗聯中八女投江帶頭人。
1915年出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4年入黨,1937年到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工作,1938年被任命為婦女團指導員。同年10月,在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畔,為掩護抗聯大部隊突圍,與日偽軍激戰中率婦女團7名戰士投江捐軀,史稱“八女投江”。 [3] 
概述圖來源: [4] 
中文名
冷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黑龍江省樺川縣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畢業院校
樺川縣立女子師範學校
職    業
東北抗日聯軍戰士
主要成就
是“八女投江”為首的烈士
出生地
黑龍江省樺川縣

冷雲人物簡介

1938年10月,以冷云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戰士,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中彈盡援絕,毅然投入滾滾江水,為國捐軀。她們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第五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鬍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5] 

冷雲人物年表

1915年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
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範學校讀書。
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
1936年冷雲參加東北抗聯第五軍。
1938年夏,與冷雲同在第五軍的丈夫英勇犧牲,她強忍巨大悲痛,告別剛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隨第五軍第一師部隊西征,任婦女團政治指導員。西征中婦女團的戰士們和男戰士一樣跋山涉水,英勇作戰。7月12日參加攻打樓山鎮戰鬥。 [5] 

冷雲生平事蹟

冷雲,原名鄭香芝,學生時代立志為國為民而改名鄭志民。 [6]  1915年生於黑龍江省樺川縣悦來鎮一個勤勞的市民家裏。兄妹三人中她最小。父親鄭慶雲、母親谷氏、兄長鄭殿臣和嫂子張淑雲都十分鐘愛她。鄭香芝10歲人晚來鎮北門裏兩級小學校學習。
1931年考入設在佳木斯街的樺川縣立女子師範學校。她和高明世、範淑傑三姊妹在徐子良和董仙橋老師新思想的薰陶下進步很快。
1932年4月12日,因日本侵略軍乘炮艦順松花江侵佔了佳木斯,學校被迫停課。“女師”學生和愛國民眾一起遊行示威,抗議侵略者,痛斥賣國賊。
1933年秋,學校復課,男女師範合校於設在佳木斯的樺川縣立中學,改為師範班。鄭、高、範三姐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被師範班同學稱為“女師三傑”。
1934年夏,經董仙橋老師等介紹,鄭志民等人先後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12月畢業後,她回到悦來鎮南門裏初級小學校(現三完小)任教。在地下黨支部書記馬成林領導下,常以吹笛拉琴為掩護,與黨員教師馬成林、李淑範(李義民)和董若坤(董傑)等人在一起談論國家命運,探求抗日救國的道路。她在任教期間經常以講岳飛抗金保國和楊家將反異族侵犯的故事為內容,向孩子們灌輸愛國主義思想。
鄭志民反帝反封建要求強烈,她懷着遠大抱負,決心投筆從戎,早日奔赴抗日前線,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然而,在她小時候,家裏主持給她與孫翰琪訂了婚約。她師範畢業還籍工作後,孫家催婚。她因未婚夫孫翰琪當了偽警察,而決定退婚。但守舊意識濃厚的父母不理解女兒的痛苦心情,並且懼怕孫家的權勢,説什麼也不應允。她萬般無奈,只好去佳木斯找中共地下黨市委書記、她的老師董仙橋和師孃李淑雲傾訴愁腸,要求黨組織送她去參加抗日聯軍,以擺脱這門不幸的婚姻。當時佳木斯黨組織經過研究後認為,為了不暴露黨的組織和避免可能造成的重大損失,決定要鄭志民以抗日鬥爭事業大局為重,個人的苦樂要服從革命鬥爭的需要。要求其與孫翰琪結婚,以妻子情分向他做工作,爭取孫反正抗日。為了抗日鬥爭大業,她按黨組織的決定,於1936年1月和孫翰琪結婚。可是,孫翰琪當漢奸死心塌地,對他爭取不僅無效,而鄭志民的社交活動也開始受到他的管制,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很有可能暴露黨的地下組織。鄭志民向黨組織彙報後,經黨組織研究決定,讓她以“男女私奔遠逃”為假象迷惑敵人。她對摯友董若坤叮囑説:“我們這一生都交給了黨!”
1937年8月18日,她與同期進步教師吉乃臣一起被黨組織秘密轉送到抗日聯軍第五軍,受到了周保中的接見。她在臨行前摹仿唐朝愛國詩人杜甫的《春望》詩,奮筆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恨別花濺淚,重逢鳥歡心。”抒發她憂國憂民及對抗戰必勝的信念。這期間,鄭志民更名冷雲,任文化教員。吉乃臣更名周維仁,在抗聯五軍秘書處工作。不久組織批准他兩人結為夫妻。她盡力發揮自己當過教師的特長,運用自己所學的全部知識,編寫適用的文化課本和宣傳材料,用剝掉樹皮的大樹幹當黑板,用燒黑的樹枝當筆,用樺樹皮作紙,熱情地給戰士們上課。她能歌善舞,對活躍抗聯的文娛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受到了領導和戰士們的歡迎。後來她被調到五軍婦女團。
1938年,她被任命為小隊長,5月份當指導員。愛人周維仁犧牲後,她化悲痛為力量,刻苦學習軍事,殺敵報仇。她把僅兩個多月的女兒求謝清林副官抱給依蘭縣土城子的一位朝鮮族老鄉家撫養,1938年7月毅然參加了抗聯西征行列,沿途英勇善戰。
10月隨西征部隊返回刁翎根據地,19日晚露宿於三家子村西北的烏斯渾河(滿語意為“兇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隊被日偽軍發現。20日凌晨,八位女戰友等九人慾渡河時戰鬥打響,她主動帶領七名隱蔽在河岸的女戰士向敵人射擊,把敵人吸引過來,給部隊創造突圍的機會。她們在掩護部隊突圍後,因彈盡,她率其他七名女戰友一起投入了波濤滾滾的烏斯渾河,壯烈殉國。時年23歲。以後遺體被戰友們找到,葬在烏斯渾河的河岸邊。 [2] 

冷雲英勇就義

10月上旬,該部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與日、偽軍千餘人遭遇,已行至河邊準備渡河的婦女團8名女戰士,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在冷雲的率領下,分為3個戰鬥小組,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與敵人展開激戰,使大部隊得以迅速擺脱敵人的攻擊。在背水作戰至彈盡援絕的情況下,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她們毀掉槍支,挽臂投入滾滾的烏斯渾河,壯烈殉國。犧牲時,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5] 

冷雲相關報道

2021年3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廣播電台共同推出特別報道《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之八女投江。 [1] 

冷雲人物評價

八女投江的壯舉,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她們身上閃現的是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革命鬥爭精神。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龍江省林口縣烏斯渾河邊,建立起一座雄偉的“八女投江”紀念碑,紀念碑正面寫着抗聯老戰士陳雷的題詞:“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央廣網 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