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型地被石竹

鎖定
冷型地被石竹,多年生草本叢生花卉,生長在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分佈在奧地利西伯利亞。
中文名
冷型地被石竹
拉丁學名
D.plumarius L.
植物界
石竹科
石竹屬
類 別
多年生草本花卉

冷型地被石竹形態特徵

植株叢生,莖匍匐狀,株高8-10釐米,葉長5釐米,寬0.1-0.2釐米。深綠色,光滑稍具白粉。花頂生,呈傘狀花序,花色有白、粉、深粉、複色等。花莖高25釐米左右,花謝後自然枯萎。花期5-11月。

冷型地被石竹生長環境

冷型地被石竹喜陽怕陰,耐乾旱忌水澇,抗寒性極強,微抗鹼(pH6.5-7.5),對土地要求不嚴格,在粘土地生長不良,在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良好。

冷型地被石竹分佈範圍

冷型地被石竹主要分佈在奧地利西伯利亞

冷型地被石竹觀賞應用

全世界現已發現300多種石竹科的品種,冷型地被石竹為其中最矮小、最抗寒、最耐乾旱、花量最大、壽命最長的。其適應性強,管理粗放,園林效果優良。 冷型地被石竹的主要特點是:
一.抗寒力極強、四季常綠。冷型地被石竹在零下35℃以上可成活,在零下20℃以上保持常綠。特別適合於北方寒冷地區應用。
二.耐旱性強,喜乾燥冷涼。正常年份靠自然降雨即可成活,特別乾旱的情況下可適當澆水。
三.花香、花密,盛花期花朵履蓋地面,使草坪變為一片花的海洋,十分壯觀。園林效果非常好。

冷型地被石竹繁殖

地被石竹的栽培管理
1、地塊的選擇和整理
地被石竹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要選擇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中性地塊,最好是砂壤土和有坡度的地段。整地時要求地型平整,適當整出一定的坡度,坡度一般為0.5%(中門高、四周低,或向一邊傾斜皆可),以利於排水。結合深翻,加施有機肥,每畝2000公斤左右。對於粘重的土壤或pH值過高的地塊,應進行土壤改良,把pH值調整到6.5~7.5之間,然後方可栽植。
2、除草劑的施用
為防止日後雜草,可在栽植前20天噴灑化學除草劑施田補,每畝使用150~200ml。亦可根據實際情況使用其它相應除草劑。
3、栽植的時間和方法
土地清理整平後,應先進行一次滾壓並充分灌水,讓土自然沉降,兩三天後,重新整平後,再行栽植。
栽植時間除冬季土地封凍時和夏季高温高濕季節外,其餘時間均可栽植。最佳時間為3月上旬至5月中旬;9月中旬至11月上旬。春季栽植最好用小苗,秋季可用大苗分株栽植。分株時,應保證新分的植株帶有毛細根系,讓根系在栽植穴內自然伸展。否則,成活率低。栽植深度要比原苗稍深1~2cm。栽後一定要壓實,灌一次定根水。定根水一定要澆透,使根系和土壤充分結合。這是成活的關鍵。
栽植密度要求不嚴,可根據要求成坪的時間而定。一般如要求2個月成坪,每平方米可栽植16墩;如要求3個月成坪,每平方米可栽植9墩。如果是用於繁育,密度還可加大。
4、水肥管理
地被石竹既抗旱又耐貧瘠。澆水次數的多少,應根據土壤墒情而定,如天旱無雨時間較長,應增加澆水次數,一般情況每年必須澆3次水:第一次為返青水,初春,石竹苗剛開始返青時澆水一次;第二次為花期水,在5月中旬,此時地被石竹進入盛花期,應澆水一次;第三次為封凍水,在11月底左右,澆凍水以利於石竹安全越冬。
新栽植的苗要特別注意第一遍水,一定要澆足澆透,然後後3~5天,視天氣及土壤的情況再加澆水1~2次。
一般追肥要與澆水結合進行,澆水前,先撒施一遍多元顆粒複合肥,每畝10~15公斤,然後再澆水。
夏季雨水多時節應特別注意排水。大雨之後,如果不及時排出積水,苗水淹兩天就會大量死亡。夏季一般不對石竹進行澆水。
地被石竹一般採用無性繁育,常用的方法是扦插、組培等。
扦插繁育法:
當地温穩定在8℃以上,25℃以下時可進行扦插繁育。一般在5月上旬~6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中旬。
建扦插苗牀:畦寬100cm,長短不限。將畦內土壤翻勻耙細,畦面耬平。
插穗的整理:在健壯無病害的植株上截取粗壯的分孽,長5~6cm,保留頂部2~4片葉,其餘剪去。然後用0.1%的高鰓酸鉀水溶液浸泡半小時,取出用清水洗淨藥液涼幹後進行扦插。
扦插:按2~5cm的株行距開溝,將插穗埋入1/2~1/3的深度,將土壓實,插完一段,立即澆水一段,用細眼噴桶噴灑澆透。
遮陰保濕:大田扦插應架塑料薄膜小拱棚,棚高100cm。最後蓋上75%的遮陰網。
管理:一週內應保持棚內温度和濕度,發現膜上無水滴時,應及時噴水。一週後可逐漸揭膜透氣,20天后插穗既可生根,生根後可逐漸去掉薄膜。(如進行秋插,在地內越冬時膜可不去掉。)根據天氣情況決定遮陰網的去留。水肥管理措施同常規苗木。

冷型地被石竹養護與病蟲害

修剪
地被石竹適時修剪是管理的關鍵。
第一年的草坪(即頭一年秋天或當年春天栽植的石竹),全年應修剪三次。第一次在5月上中旬進行,此時是花蕾期,石竹開花會消耗植株大量養份。為促進新植石竹的健壯生長,使其根系發達,為以後生長打下良好基礎,故第一年要控制石竹開花,通過修剪不讓其開花。這次修剪應可重剪,一般留茬5cm為好,把花葶全部剪掉。第二次修剪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進行,以利於石竹株間通風透光,增強其越夏能力。修剪留茬一般為6~7cm左右。第三次修剪於9月上中旬進行,通過修剪能促其節短葉密,生長矮壯,增強石竹冬季的抗寒力和觀賞效果,一般留茬6cm。
一年以後的草坪,一般一年可修剪2次。第一次於6月中旬進行。第二次於9月上中旬進行。修剪的重點應放在第一次,生長兩年的石竹,如修剪不當有時會造成地上匍匐莖過長,影響觀賞效果,因此,第一次修剪寧矮勿高。修剪高度同一年生。
病蟲害防治
石竹的病害分兩大類:非傳染性病害和傳染性病害。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非傳染性病害:
非傳染性病害統常是營養、水分、温度的失調和有害物質浸染所造成的。春季應保證水的供給,不可過於乾旱,7~8月份雨量較大,必須保證排水良好。對養份的要求上,最好不用純氮肥,如氮肥過多,枝葉徒長,組織柔嫩,株間通透性差,在這種條件下,體弱的植株會被浸染感病,致使死亡。栽植石竹,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追肥則以磷、鉀肥為主。特別是高温季節,要保證地面適當乾燥是防止石竹生理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傳染性病害:
石竹的傳染性病害有三種葉斑病、立枯病和基腐病。多發於7~9月份高温高濕季節。栽培上的防治方法,在每次修剪後,應立即噴酒保護劑或殺菌劑一遍。發現死亡病株,應立即拔除,並用藥物進行灌穴、消毒、治菌,應以防為主,一般於5月上旬開始,每隔10天噴藥一次,連用3~4次。平常應細心觀察病害情況,症狀一旦出現,應馬上噴藥,隔10天一次,直至症狀消失為止,把病害消滅在初級階段。
殺菌藥可選用代森錳鋅、百菌清、甲基託布津、多菌靈等。
石竹的主要蟲害有地老虎、螻蛄粘蟲蚜蟲、紅蜘蛛等,治蟲害一定要消滅在始發階段。防治藥物,地下害蟲可用3%噸呋喃丹,以4克/米2的用量製成毒土或毒餌撒施;地上害蟲可用1605乳油或氧化樂果乳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