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冰川風

鎖定
冰川風(glacier breeze)是指在冰川穀地中,冰川表面較穩定而下沉的冷卻氣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運動,迫使冰緣地區較暖的空氣上升而產生對流交換,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緣地帶吹送的風。如果冰川足夠大,可全天盛行冰川風,還可擴展到離冰川前端更遠的地方,冰川風厚度也大。冰川面上空氣温度和谷中同高度空氣温度温差有日變化,雖然冰川風的風向全日不變,但風速有以24小時為週期的日變化。
中文名
冰川風
外文名
glacier breeze
別    名
冰河風
特    殊
天氣現象
海    拔
5300 m
分    佈
祁連山、珠穆朗瑪峯北側
公佈時間
《大氣科學名詞(第三版)》 科學出版社
見載刊物
2009年 [5] 

冰川風概念

冰川風(glacier breeze)也稱冰河風,是指在冰川地區,由於冰川表面上空氣温度比谷中同高度空氣温度低,冷而重的空氣在冰川上形成沿冰川向下坡方向流動的風。冰川風是在山區,由特殊的地形形成特殊的局地環流 。

冰川風形成原因

冰川風形成主要是由於山谷中氣温場的特殊分佈引起的,坡面氣温往往低於同高度山谷氣温 。 這種氣温場的特殊分佈,一方面是由於北坡大面積的冰雪表面使得日出後的冰雪面氣温往往低於同高度山谷氣温,另一方面是日出前山谷中經常出現的逆温層有利於山谷氣温高於同高度坡面氣温。 [1] 

冰川風形成機制

冰雪面較高額反照率減少了可被吸收的入射太陽輻射,使得用於加熱地面及其上空氣的能量減少。另外一旦冰雪表面温度達到0℃,冰雪開始融化吸收熱量,使得其表面的温度維持在0℃左右。冰雪的這兩個效應使得冰雪表面温度比同環境下無冰雪覆蓋表面的温度要低得多,由此形成一種類似於夜晚下瀉流的冰川風。 [2] 

冰川風垂直結構

冰川風的垂直結構有兩種特徵。
一種是離地1000米以下為冰川風,風速平均8米/秒,最大風速在離地400米出現,這種情況佔80%以上;
一種是離地600米以下較弱的穀風,冰川風層抬升到離地800-150米,風速約4-6米/秒,這種情況不到20% 。
上述現象與山谷中逆温層所在高度有關,前者往往與500毫巴( 約海拔5800米)以下出現逆温層相對應,後者多半 與50一400毫巴(約海拔5800一7500米) 間出現逆温層相聯繫。

冰川風分佈

在祁連山和珠穆朗瑪峯北側北側的河谷地區均存在冰川風現象。
1960年春季,我國登山隊首次攀登珠峯時,就發現珠峯北坡的許多冰川穀裏,長達20公里的絨布冰川上,夜間是吹下山的南風,而白天也多是吹下山的南風,這就是“冰川風”。這是由於冰川上的氣温永遠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氣冷的緣故。珠峯北坡冰川風十分強勁,在冰川中部,平均風速可達每秒3米以上,最大可達每秒10米左右。珠峯科學考察隊在1966年3-5月考察記載中説:“尤其在晴朗的下午,強勁的冰川風有時會揚起砂石,掀起帳篷。
在珠峯北側,由於在海拔5300-7000米主要為冰雪表面,日出後的冰雪表面氣温仍然低於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氣温度,因而幾乎晝夜盛行下山風,這種因冰川分佈而形成的下山風又稱作冰川風。冰川風在當地時間下午2-6時最強,在離地1000米以下的風速平均可達10米/秒,陣風達到7-8級。
不過,冰川越小,“冰川風”就越弱。我國祁連山區,冰川風僅僅表現為增強和延長山風,減弱並縮短穀風,並不全天出現“冰川風”。

冰川風出現規律

冰川面上空氣温度和谷中同高度空氣温度温差有日變化,雖然冰川風的風向全日不變,但風速有以24小時為週期的日變化。

冰川風珠峯北段

白天冰川表面的相對冷卻程度特別明顯,故冰川風在白天最強,但其垂直厚度一股不超過數十米。 [3] 
冰川風在當地時間正午至午夜強盛,午夜後至正午前較弱。其中日落前的18時最強,冰川風速常達8一10米/秒;正午 前的10時左右,往往出現1一2米/秒的穀風 。
在珠穆朗瑪峯絨布河谷中,冰川風在絨布寺附近最盛,在冰川末端較弱。

冰川風祁連山

春夏秋存在冰川風和穀風循環的局部環流,春秋季冰川風強度大於穀風,夏季則相反;冬季冰川風佔絕對主導地位。冰川風的影響比穀風大,且對該地區氣間能量交換起着重要作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