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冰川編目

鎖定
冰川編目,即各國按統一的規範逐條登記冰川的位置、高度、面積和體積以及活動情況等並編排成冊的當時的冰川記錄。 [1] 
中文名稱
冰川編目
英文名稱
glacier inventory
定  義
各國按統一的規範逐條登記冰川的位置、高度、面積和體積以及活動情況等並編排成冊的當時的冰川記錄。
應用學科
地理學(一級學科),冰川學(二級學科)
中文名
冰川編目
冰儲量
約5600立方千米
總面積
59425平方公里
編    制
46377條冰川

冰川編目中國編目

冰川編目第一次

中國於1978年至2002年開展了第一次冰川編目工作,以上世紀50到80年代的航攝地形圖和航空相片為主要數據源,總計編制46377條冰川的目錄,總面積59425平方公里,估計冰儲量約5600立方千米。 [1] 

冰川編目第二次

2014年12月13日,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在京發佈《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研究顯示,中國西部冰川總體呈現萎縮態勢,面積縮小了18%左右。 [1] 

冰川編目冰川變化

冰川是氣候變化最敏感、最直接的信息載體。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的變暖導致世界各地的冰川紛紛表現出退縮狀態,中國西部的冰川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006年科技部設立了《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項目。在其資助下,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利用2006年至2010年間的遙感影像,對中國西部冰川分佈現狀進行一次系統更新。
統計表明中國西部有冰川48571條,總面積51840平方公里,估算冰川儲量為4494立方千米。通過兩次冰川編目對比,發現自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西部冰川總體呈現萎縮態勢,面積縮小了18%左右,年均面積縮小243.7平方公里/年。中國阿爾泰山和岡底斯山的冰川退縮最顯著,冰川面積分別縮小了37.2%和32.7%;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天山、帕米爾高原、橫斷山、念青唐古拉山和祁連山的冰川變化幅度居中,冰川面積縮小21%到27.2%;喀喇崑崙山、阿爾金山、羌塘高原和崑崙山則縮小8.4%到11.3%。
從冰川面積年均縮小比率來看,青藏高原南部岡底斯山東段及以南喜馬拉雅山區、喜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河源區等是中國西部冰川面積萎縮速度最快的地區,年均萎縮幅度高達每年2.2%。羌塘高原是冰川面積萎縮幅度最小的區域,年均面積縮小比例為每年0.2%左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