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冰島漁夫·菊子夫人

鎖定
《冰島漁夫·菊子夫人》是200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皮埃爾·洛蒂。 [1] 
中文名
冰島漁夫·菊子夫人
作    者
皮埃爾·洛蒂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1月1日
頁    數
302 頁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020053032

冰島漁夫·菊子夫人內容簡介

大海是這部小説真正的主人公,是一個豐滿完整的藝術形象。作者集中了自己全部海上生活的感受,施展了自己全部的藝術才華,來刻畫它的形象。
在這部小説裏,海作為自然力的代表,始終凌駕在人類之上,主宰着人類的命運。對於貧瘠荒涼的布列塔尼沿海地帶的漁民,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條件,又是吞噬他們生命的無情深淵。在這個地區,從來沒有談情説愛的春天和歡樂活躍的夏天,整個春季和夏季都在焦慮中度過,直到秋季來臨,漁船從冰島返航。然而在冬日的歡聚中,連快樂也是沉重不安的,始終籠罩着一片死亡的陰影。
被海吞噬了全部子孫的莫昂一家,最後只剩下一個孤苦伶仃的老祖母,在七十餘歲的高齡還不得不靠自己的雙手謀生。命運是這樣無情,以致沒有必要再怨天尤人,人們默默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默默地承受一切痛苦;當老奶奶接到最後一個孫兒的死訊時,作者不是首先寫她的悲哀、她的眼淚,而是她的麻木:一時間她似乎什麼也沒明白過來,她已失去了那麼多親人,她甚至把這次死訊和以前的許多次混淆了……
全書着墨最多的人物歌特,作者似乎有意要通過她的遭遇,把受命運播弄的人類的不幸在更深的意義上揭示出來。這個純潔而忠誠的少女,經過那麼長時間曲折而痛苦的期待,絕望得幾乎要死去,終於雲開霧散,揚恩承認愛她了,而且愛得那麼深、那麼誠摯。布列塔尼的春天似乎為了他倆提前到來,路旁的荊棘竟然異乎尋常地在漁船啓航前開出了白色的小花。然而在她的一生中,也就只享受了這唯一的一個愛情的春日,她和她的揚恩也總共只做了六天幸福的夫妻,然後揚恩出發了。她在焦慮而甜蜜的期待中度過了春天和夏天,好不容易才盼來了那喧鬧、快活的秋天,去冰島的漁船一隻一隻地返航了,只是不見揚恩和他的萊奧波丁娜號。日子一天天過去,深秋將盡,冬季就要來臨,無論她怎樣用一切最微弱的希望鼓舞自己,無論她怎樣在絕望中掙扎,無論她以怎樣的耐心和毅力等待……揚恩畢竟沒有回來……在一個漆黑的夜裏,在一聲猛烈的巨響中,他和海舉行了婚禮…… [2] 
歌特的悽慘遭遇,把全書的悲劇氣氛推向了頂點,使讀者不能不為海的威力所震懾,為冰島漁民的不幸命運深深嘆息。塑造人物也許並非洛蒂之所長,而歌特應當説是他筆下最動人的形象之一。雖然整個説來還欠豐滿,但感情刻畫細膩,不能不喚起讀者的關注與同情。除歌特外,小説中的其他人物都是些受教育不多的漁民,作者以同情和善意的態度描寫他們,但只能算是些粗線條的草圖:粗野、強壯、勇敢、淳樸,偶爾喝醉酒,在酒店裏唱些俚俗的小調……包括主要人物揚恩和西爾維斯特在內,形象都有點單薄。儘管有這樣的弱點,洛蒂卻成功地抓住了命運——人和自然鬥爭中的命運——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主題,而且運用他的藝術才能將這一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洛蒂極擅長烘托氣氛,一切動景和靜景似乎都有助於突出自然的威力和人類的悲慘處境:荒涼的曠野,靜止不動的太陽,濃霧瀰漫的大海,單調、沉鬱的氛圍……但除了對命運的感嘆以外,洛蒂也就沒有更多的意思要向讀者表達了。如果説有,那就是下意識地流露出對異域民族的輕侮、蔑視,甚至把殖民軍的橫行霸道和侵略行為當做英雄業績吹噓,把為殖民政策充當炮灰視為光榮……可是對於一個長期在海外軍旅中生活、沾染了種種惡劣習氣的軍人來説,又能指望他有什麼別的思維方式呢?洛蒂十六歲就進了海軍學校,他所受的有限的教育和有限的生活經驗,使他不可能具備思想家那種觀察、概括和判斷生活的能力,但他以自己的藝術,成功地描摹了一個他有獨特體驗的世界,並獲得了普遍的承認和讚賞。
洛蒂是一位以描寫異域風光著稱的作家,為了讓讀者對他的這一特色獲得感性的印象,本書還收有他的一部關於日本之行的小説——《菊子夫人》(1887)。説這是一部小説,也許不如説是“紀實”更為確切,作家幾乎如寫日記一般,逐日記下自己在日本的經歷。洛蒂自十六歲開始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一直堅持了五十二年。這個好習慣對他的寫作大有幫助,有時將日記稍加提煉、整理,便可成書,正因為如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保留着日記的痕跡。
《菊子夫人》幾乎沒有情節,沒有激動人心的戲劇衝突,也談不上有什麼人物塑造。但卻出色地描摹了這個島國的山川之美,勾畫了大和民族的風貌、氣質、情趣,以及種種奇特的習慣……這部小説本身——包括它的平淡的結構和瑣碎的細節,似乎也是為了更好地反映這個民族的特點。
當然,洛蒂所描繪的,是歐洲人眼中的日本,處處體現着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在奔放、灑脱、崇尚自然、追求個性解放的歐洲人看來,日本的一切顯得格外拘謹、小氣和矯揉造作:他們那種過多的禮節,過分的客套,過小的器皿,過於冗長的表達方式,還有那並非完全出自內心的習慣性的笑容……都令作者驚訝不已。見慣了歐洲那些宏偉壯麗的石頭建築,用木板和紙板搭成的和式房屋自然形同玩具;來自贊頌龐大固埃主義③的法國,那用小碟、小盅盛上來的和式飯菜自然無異於兒童們玩的“過家家”。在作者看來,這個國家幾乎沒有稱得上宏偉的東西,一切都在這兒被縮小了尺寸,包括人在內。 [3] 
不過作者畢竟捕捉到了大和民族某些特殊的品質:例如他們那種異乎尋常的細緻、耐心、勤儉和普遍的一塵不染。甚至日本人那種追求空無的審美情趣,也受到作者某種程度的讚歎,儘管歐洲人一般是喜歡陳設奇珍異寶,追求富麗堂皇的。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短短兩三個月的小住,作者居然能揭示出日本民族性格中某些極其矛盾的現象。一方面,這是一個滿臉堆笑、極其殷勤、和藹的民族,在他們的語言中,甚至不容易找到十分粗野的詞彙;而另一方面,他們卻崇尚某些陰森可怕的東西:從孩童時期起,他們就玩一些會叫其他國家兒童做噩夢的玩具;在節日的歡樂中,幾乎每個人都戴上令人生畏的假面具;他們的寺廟供奉着面目猙獰、表情殘忍的神靈。……一方面,他們以樸實無華、一無裝飾為美,另方面又在一切事物上極盡雕砌之能事,甚至大自然也被他們改造得極不自然:他們在肉眼不易察覺的細部施展精巧的工藝,卻在整體上追求空無所有的效果;他們以最簡樸的表象,去掩蓋過分精細、講究的內容;他們每所房子都門窗敞開,似乎將一切陳設在光天化日之下,與此同時卻又將一切遮蔽得密不透風……
不能説作者已經瞭解日本,事實上,日本對他仍是個謎,他懷着歐洲人的優越感,很不尊重這個當時還很落後的民族,但他意識到這裏存在着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存在着他完全不瞭解的隱藏在歷史、文化深層的某些東西……從打開歐洲人眼界的角度,做到這一步,也算是不錯的開端了。
至於菊子,那不過是被一個外國軍官租用了幾個月的可憐女性,作者對菊子的態度,充分暴露了一個尋歡作樂的殖民軍軍官的醜惡嘴臉。但始料未及的是,在這個並不動人的故事啓發下,竟產生了普契尼的著名歌劇《蝴蝶夫人》,經過歌劇作者的改編,日本少女喬喬桑的形象至今仍感動着千千萬萬的觀眾。 [3] 
作者是法國近代著名作家,他曾從事海上工作達42年之久,擅長描繪異域風光和大海,《冰島漁夫》是他的傳世之作。
小説的主人公是布列塔尼的兩對戀人:揚恩和梅維爾以及西爾維斯特和揚恩的妹妹。他們都是一些窮苦的漁民,都是善良、純樸、健美、能幹,並帶有幾分稚氣的青年。西爾維斯特應徵入伍,在戰場上受傷後死去。揚恩與梅維爾雖然經過波折後成為眷屬,但結婚後僅6天楊恩即出海捕魚,不幸葬身海底。洛蒂在本書中描寫了大海的無情,普通人的不幸,使作品充滿了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
《菊子夫人》是洛蒂的又一部力作,主要描繪日本這個島國的山川之美以及這個民族的氣質、情趣和風俗習慣;菊子則是一個外國軍官租用的可憐女性;世界著名歌劇《蝴蝶夫人》就是根據這部小説改編的。

冰島漁夫·菊子夫人創作背景

這部小説的題材,取自法國布列塔尼北部地區的漁民生活。一八七七年至一八七八年間,洛蒂和一個高大強壯、身手矯健的水兵皮埃爾·勒柯爾結下了親密的友誼,這個來自布列塔尼的漁民出身的水手,後來成為小説《我的兄弟伊弗》中的主人公和《冰島漁夫》中揚恩的原型。正是在他身上,洛蒂認識了世世代代靠漁業為生的“冰島人”。這個勤勞勇敢的航海民族,每年要在冰島海面度過漫長的春季和夏季,直到秋天才返回家園。這項艱苦而危險的職業,不知葬送了多少生命。八十年間,一百多條漁船和兩千多名壯漢就這樣在海面上消失了。對這場人與海的無止無休的較量,洛蒂作為一個海員,自然有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於是由此產生了一部前無古人的海的詩篇。一八八六年出版的《冰島漁夫》,被公認為洛蒂的巔峯之作,正是這部作品,為他贏得了持久不衰的世界聲譽。 [2] 

冰島漁夫·菊子夫人作者簡介

皮埃爾·洛蒂,原名路易·馬裏·於裏安·維歐,年出生於法國西部羅什福爾卡。他從小迷戀大海,夢想當水手周遊世界,進入了海軍軍官學校學習三年後,他開始了長邊42年之久的海上職業。1872年,他來到了塔希提島,當地的女王給他取了“洛蒂”的綽號(洛蒂是一種熱帶花卉的名稱)。1876年起,他就開始使用“洛蒂”作為筆名進行寫作。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