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冰室效應

鎖定
温室效應相對,地球大氣中保温的氣體(例如甲烷)減少,使得地球温度下降,即為冰室效應。
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大的冰室效應,整個地球被冰雪覆蓋,被稱為雪球地球
中文名
冰室效應
提出者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小組
應用學科
地理、化學、物理

目錄

冰室效應簡介

最早提出“雪球地球”理論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小組發現,使早期地球變成雪球的罪魁禍首很可能只是一種細菌,它釋放出的氧氣破壞了可使地球保持温暖的關鍵氣體——甲烷。

冰室效應內容介紹

科學家推測,在23億年前,一種叫藍菌或藍綠藻的細菌突然發育出分解水及釋放氧氣的能力,大量的氧氣使當時大氣中豐富的温室氣體甲烷很不穩定。在至少10萬年的時間內,温室效應被破壞,地球沒有了甲烷,全球温度下降到零下50攝氏度。地球進入冰河期後變得十分寒冷,赤道海洋被大約1.6千米厚的冰層覆蓋,大量生物死亡,只有轉入地下或在熱温泉中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下來。
研究小組還證明了一個機制,藉助這一機制,地球才能擺脱“雪球地球”。在變成“雪球地球”後大約幾千萬年裏,地球的二氧化碳積聚到一定程度,温室效應再一次發生了,地球温度又逐漸升高,冰層融化,生命重返地球。研究小組的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為“雪球”,地球上的生物將面臨被再次毀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