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冰坎

鎖定
冰川穀地中的陡坎.冰川穀總的傾向下游,但在冰前河谷突起處,或冰牀基岩堅硬段,冰川翻越而過。以致流速加快,侵蝕量小,冰面坡度大,參冰裂隙和冰瀑布;冰退後,則形成巖檻亙橫谷底,或由一岸突入槽谷,高十數米至數百米.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多道冰坎使冰川穀呈階梯狀,故又稱“冰階”。 [1] 
中文名
冰坎
外文名
cross-wall
學    科
地貌學

冰坎相關信息

冰流流動時,並不是順利的往前流,而是選擇不同的地點,造成一個一個呈圓形的小凹,一上一下在地形上成為一道道的門坎,如同汽車在路上行走一樣,在急速行駛時突然停止,車輪對路面起了鏟刮的作用,形成一個凹,一個“門坎”,冰川作用形成的這種門坎就是冰坎。

冰坎冰坎結構

這些冰坎一般位於冰斗、冰窖出口處或冰川穀中的一定地點。
但有時冰坎常被後期流水截斷。
在冰坎上部的排水口就是水口,它往往不在谷的低處,而在一側的較高處。此外在冰坎上還常留有二至三個缺口,稱為風口。風口上常留有條痕石等冰積物或冰溜擦痕。
水口的形成,和冰川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因冰並非始終是凝固的,也不單純是冰,有冰也有水,山谷冰川也不例外,一定有流水,冰水的排水道主要是在冰流的兩旁,其次是底下,因此在兩旁經常造成深溝,另外在冰川底下有流水洞,也可以流水,並夾持有粘土和礫石。流水量晝夜不同,白天流水多,夜間流水少,更重要的是季節性的變化,冬季冷,,流水少,緩慢;而夏季流水較多,流得快。冰水的侵蝕對地形起很大作用,往往由於冰水沖刷造成的地形比冰川鏟刮所構成的地形更為明顯,在冰與石頭相連接的地方最為明顯,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石頭吸收太陽熱較大,而冰不吸熱,它是白色的可以反射,因此在冰與石頭之間相接觸的地方,就比較容易融化,冰水流量也比較大。但是兩邊的水溝並非平均發展的,太陽照射較強的一面,冰水較多,而微弱的一面水量較少。水量大的一面就越切越深,水就越流越多,因此兩旁的水溝一般是不對稱的。一般靠近北邊的,多發生流水溝,而南邊水溝很少,這顯然是太陽照射的結果。當冰川撤退後,地形上所表現的“U”形山谷的谷底,在谷的兩側,往往在它的一邊切割較深,這種地形非常顯著,造成流水不在U谷底部當中,而在一旁較高的地方切成的深谷中流駛,好象水不向低處流,而向高處流,這種現象用其它方法解釋,是無法理解的。唯有用冰川作用來解釋,才最容易理解。這些水溝的發育過程,但在山陰處融冰水量比較小,融冰水挖掘到一定深度,便集中到低處,並增大冰流,而將上面的水溝都放棄了,水愈挖愈深,最後利用最低的溝發展成冰川溝的流水溝。因此山陰處的流水溝一般是不發育的。
在冰坎上的風口,其位置不太高,也不深,不是流水的地方,但在風13上有時還可發現冰積石和冰溜條痕,證明昔日有冰川流過。風口的形成是因為當冰川不斷融化產生冰融水後,冰川表面的冰水一小部分經蒸發而散失,而大部冰融水多在冰面或冰JII內部的裂隙中活動着,、沿着裂隙可直達冰川之底,匯成冰底河,此冰底河越過冰坎時,將冰坎衝成的缺口就形成風口。另外一種形成風口的原因是冰坎一側被廢棄的水口,逐漸演變造成風口的。

冰坎冰坎實例

三疊泉附近的冰坎最為明顯,冰坎上常有風口和水口。
調查要點
①冰坎、水口、。風口的地理位置和名稱。
②冰坎的巖性;風口、水口部位的巖性。
③冰坎、風口、水口的相對高度及其形態。
④冰坎、風口、水口之上有無冰溜條痕及冰磧礫石的沉積。
⑤冰坎屬於冰斗冰坎、冰窖冰坎,還是冰川穀中的冰坎。在廬山以東谷中的猴子嶺冰坎、石門澗冰坎。 [2] 
參考資料
  • 1.    本社.地理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 2.    白明暉.第四紀冰川地質調查方法:地質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