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

鎖定
冠狀動脈病變是高血壓導致的全身血管病變的一部分,高血壓在冠心病發生髮展過程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持續增高的血壓所產生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可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促發粥樣硬化病變,進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引起冠心病。高血壓患者對合並冠心病的風險認識不足,而冠心病合併高血壓患者,其血壓控制率還不足70%。因此,對此類患者要重視血壓和整體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管理,避免再次發病。
中醫病名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
就診科室
心內科
多發羣體
高血壓患者
常見病因
血脂異常、吸煙、糖代謝異常、超重和肥胖、缺少運動、心理壓力、遺傳等
常見症狀
心絞痛、心肌梗死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病因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疾病,高血壓是其中極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收縮壓每升高10mmHg,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可增加31%,60%~70%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患有高血壓,而高血壓患者發生冠脈粥樣硬化較血壓正常者高出3~4倍。高血壓可以加速及惡化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病變,造成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而加劇冠心病發展,可發生心絞痛,重者可致急性心肌梗死、心臟性猝死的發生。此外由於清晨是一天中血壓最高的時段,猝死和心肌梗死等發病高峯均在覺醒前後4~6小時,清晨血壓與冠心病的關係更為密切。
冠心病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血脂異常、吸煙、糖代謝異常、超重和肥胖、缺少運動和心理壓力等,不同年齡、性別者發生冠心病的危險不同;高血壓的發病除上述因素外,還有明顯的遺傳因素影響。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臨牀表現

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病變的最常見類型,由於其解剖和病理生理變化不同,可有不同的臨牀表現,其中最常見的包括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穩定型心絞痛以發作性胸痛為主要臨牀表現,其特點為:通常在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後發生壓迫、發悶或緊縮性疼痛,主要在胸骨體中上段,常放射到左肩和左肩內。心絞痛出現後常逐步加重,3~5分鐘內漸消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在幾分鐘內緩解。不穩定型心絞痛的部位、性質和穩定型類似,但在休息狀態下也可發作,硝酸類藥物緩解作用減弱。心肌梗死的臨牀表現與大小、部位等有關,疼痛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多發於清晨,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常發生於安靜時,程度較重。
作為合併症,高血壓通常起病緩慢,沒有特殊臨牀表現,但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影響。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檢查

高血壓的檢查同常,鑑於清晨時段心腦血管事件高發,應着重監測清晨6:00~10:00的血壓值。
冠心病檢查中,心電圖是發現心肌缺血、診斷心絞痛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靜息時心電圖、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和心電圖負荷試驗,此外還有冠狀動脈造影、超聲心電圖和放射性核素檢查等。心肌梗死還可進行心肌壞死標誌物測定。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診斷

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若清晨時段家庭血壓≥135/85mmHg和(或)診室血壓≥140/90mmHg,則可進一步診斷為清晨高血壓。
心絞痛根據典型的發作特點和體徵,含用硝酸甘油後可緩解,一般即可診斷。發作不典型者,診斷要依靠觀察硝酸甘油的療效和發作時心電圖的改變,或作24小時動態心電圖連續監測。心肌梗死的診斷依據典型的臨牀表現、特徵性的心電圖改變和實驗室檢查,診斷並不困難。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鑑別診斷

需要注意鑑別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肌梗死和其他疾病引起的心前區疼痛,血壓升高排除因腎臟病、腎動脈狹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的繼發性高血壓。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治療

(一)降壓治療
降壓治療對冠心病的好處是公認的,大規模臨牀研究證明,收縮壓下降10~20mmHg或舒張壓下降5~6mmHg,3~5年內腦卒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和冠心病事件分別減少38%、20%與16%,心力衰竭減少50%以上。對血壓的管理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的干預:
1.目前臨牀常用的降壓藥物分為5類:鈣離子拮抗劑類藥物,具有抗心絞痛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能夠顯著改善症狀和改善預後,對冠心病合併高血壓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是目前治療此病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藥物,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具有最廣泛的冠心病適應證;此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在治療時應注意儘可能選擇真正長效製劑,減少血壓波動,平穩控制24小時血壓,尤其是6點~10點的清晨血壓,堅持長期用藥。
降壓的目標,綜合現有大量資料,建議穩定性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高血壓患者,目標血壓水平一般可為<130/80mmHg。在治療時要注意個體化和藥物禁忌,避免因用藥不合理而加重病情。
2.生活方式的干預,包括合理膳食、限制煙酒和適量運動等。
(二)介入治療
解決心肌缺血和擴張冠脈,儘快消除心絞痛症狀,其中血管重建PCI是重要的介入性治療方法。由於大部分患者病情較重,在治療時要注意進行長期的血管擴張,結合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調整血糖,改善冠脈阻塞,逆轉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

冠心病合併高血壓預防

主要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治療已存在的動脈粥樣硬化。控制高血壓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死亡,使用每日1次給藥可持續24小時降壓作用的長效藥物控制夜間和清晨血壓,可以更有效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發生。同時應全面考慮其他危險因素的管理,如合理膳食、體育鍛煉、控煙和強化調脂、抗血小板等藥物治療。 [1-5] 
參考資料
  • 1.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1,39(1):3-22.
  • 2.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1,39(7):579-616.
  • 3.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基層版)編撰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J].中華高血壓雜誌,2010,18(1):11-30.
  • 4.    4.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高血壓學組.清晨血壓臨牀管理的中國專家指導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4,42(9):721-725.
  • 5.    5.陸再英,鍾南山.內科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26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