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冉鳴

鎖定
冉鳴,男,1962年10月出生於四川成都,漢族。1996年入盟,200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川大學理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四川師範大學學術委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化學系主任,課程與教學論科學教育專業碩士生導師。成都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從事化學教育專業教學20餘年,先後在多種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1] 
中文名
冉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2年10月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
職    業
教師
學    位
博士

冉鳴人物簡介

1983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物理所,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師範大學首屆教學名師,教授,四川師範大學學術委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化學系主任,課程與教學論科學教育專業碩士生導師。
1998年擔任全國高等師範院校物理化學協作組常務理事,全國計算機教育學會(CBE)理事,四川省軟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2002年當選為成都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1] 

冉鳴科研簡介

冉鳴研究方向

從事化學教育專業教學20餘年,主要講授《物理化學》、《化學CAI設計》和《化學信息與化學專業軟件》。其中主持的《化學CAI設計》課程被列為四川省精品課程。指導的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化學新課程標準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相關領域。
承擔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四川省教育廳以及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先後在《化學物理學報》、《物理化學學報》、《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物理學報》、《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化學教育》、《遠程教育》、《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等多家雜誌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1] 

冉鳴主持的課題

1.主持了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化學實驗的計算機仿真模擬”(1996-1998年)。
2.主持了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生物化學網絡課程的開發”(2003-2006年)。
3.主持了四川省軟件重點實驗室項目“面向化學新課程標準的電子素材和課程範例的開發”(2004-2006)。
現主要從事全交互智能型教學軟件的研究和開發。

冉鳴發表的論文

1.多媒體CAI課件—《相平衡》的開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9(2)
2.CAI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實驗,中國電化教育[J],2002(12)
3.多媒體“Chemlab”軟件在化學實驗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1(9)
4.利用MSVIEWER解決晶體結構教學的難點問題[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
5.鹵素世界探秘"網絡化多媒體教學設計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3(12)
6.提高化學CAI課件製作效率的一種實用方法[J],化學教育,2005(2)
7.談談面向新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建設[J],中小學電教,2005(4)
8.利用Flash進行學習情境創設[J],中小學電教,2005(5)
9.當代基礎化學課程革新進展綜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7) [1] 

冉鳴主要著作

1、《物理化學》 科學出版社,2000年(參編)
2、《化學教育工具軟件》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年(主編)
《化學教育工具軟件》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講述了ChemSketch5.0、Diamond、Chem Windows、MSViewer和ChemLab五款常用的、可通過網絡免費下載的化學專業計算機軟件。這些軟件研製的共同特點就是解決化學知識傳播和化學教育中的有關信息表示和分子結構參數預測。
本教材的編寫按照計算機軟件學習的規律從軟件的結構到軟件的功能,從軟件的功能到具體的應用,逐一通過典型案例來説明各個軟件在化學教育中的具體應用與實際操作,並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通過經典案例來訓練讀者,提高其掌握技術的水平。
1.ChemSketch5.0,化學平面符號的錄入軟件。主要解決有機化學,生物化學中常見的化學論文、化學試卷以及平面化學教學課件中化學符號、反應方程式、軌道反應方程式和結構式的構建與表達問題。同時提供三維空間結構表示與化學實驗裝置圖構建功能。
2.Diamond,晶體與材料結構創建與表示軟件。主要用於構建、繪製晶體結構。
3.ChemWindows,是一款常用的化學專業軟件,其主要解決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中常見的分子與大分子的錄入。提供簡單的三維空間結構表示與化學實驗裝置圖構建功能。
4.MSViewer,常用的三維化學空間結構的構建與表示軟件。其主要用於有機高分子、生物大分子和各類氨基酸、蛋白質立體空間的表示。
5. ChemLab,虛擬化學實驗室。具有模擬實驗仿真功能的多媒體化學遊戲學習軟件,可以像在實驗室做實驗一樣操作其中的各種儀器和設備來進行各種預設的實驗,也可利用該軟件提供的實驗平台進行用户自己設計的實驗。
本書還介紹了上述軟件之間的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的實用知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