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冀體

鎖定
冀體(1560年——1613年),字肖父,號洺環,明代武安下三里(今河北省武安市邑城鎮東三里)人,萬曆十四年(1586年)中進士。歷任山東滋陽縣、嶧縣及歷城縣令。
本    名
冀體
肖父
洺環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地
明代武安下三里
出生日期
1560年
逝世日期
1613年

目錄

冀體簡介

為政期間政聲播於朝野,神宗對其有“在魯魯寧,在齊齊治”之稱譽,並授於文林郞,不久又升福建道臨察御史。當時,趙志皋為首輔,深得神宗信任。但趙為首輔時,已年過七旬,老邁昏庸,無所作為,致使朝政懈怠,國家萎靡。朝中已有多人彈劾,由於神宗庇護,未被罷免,而眾人卻因此而被神宗治罪,一時間,整個朝廷啞雀無聲,致諫官們為了保全自己,多鉗口不言。此時,冀體仗義執言,上《請罷免輔臣趙志皋疏》,指出“其六當去,三不可留”的具體理由,洋洋兩千言,哭罵交作,暢快淋漓。神宗看後,怒而降旨曰:“元輔公忠廉介,朕所素知。冀體這廝,肆言詆,掇詞攻擊,好生可惡。……這憸邪羣畜,每每欲市恩結黨,故摘章句煩文,逞私排擠。這所奏必有指使之人,着使從實回將話來。”冀體奉旨寫《覆奏疏》:“臣自筮仕三縣,以至為御史,惟知君父大恩,捐靡難報,此外不知有何恩之可市;惟知狗馬孤忠,天日自誓,此外不知有何黨之可結。即知之,何不結之元輔,以市其薦拔之恩,顧昌言而彈劾,危言以取禍?即至愚者,當不如是也。但元輔貪鄙,舉朝皆知,臣雖聵聾,良心不死,誠恐棟橈餗覆,兇於國家,不於此時逐之,將來不可救藥矣。臣官居執法,義在觸邪,一念忠君愛國之心,惟上天后土與九廟之靈實鑑臨之。言官論人,自其職掌,誰能指使?而臣亦具鬚髮,稱男子,肯聽人指使方有言邪?”剛正之氣充溢字裏行間。神宗震怒,將冀體降三級調任。此時,江西道監察御史姚思仁、吏科等科都給事中林材、南京兵科給事中慮大中、南京山東道御史李文熙等紛紛寫奏章保救冀體。神宗更怒,將冀體削職為民,林材等人也被貶官或罰俸。
冀體賦詩言志:“一疏入承明,連宵出漢京。馬遲疑路遠,官罷信身輕。露冷桑乾落,秋高塞雁橫。黃花憐逐客,猶放傲霜英。”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的韓愈,錚錚鐵骨,令人感佩。
冀體回到家鄉,與文人雅士過從甚密,或流連山水,或評古論今,或賦詩言志,倒也悠然自得。惟剛介之性未改,鄉居二十年,不與朝臣有一字之書信來往。
泰昌初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徵召直諫名臣,因冀體彈劾權貴有偉節,朝廷下詔復拜冀體為御史,但為時已晚,早在八年前冀體就去世了。天啓三年(1623年)熹宗追贈其為光祿寺少卿。所著有《見山堂詩稿》、《枕流清話》、《甲午紀事》等流傳於世。

冀體軼事典故

冀體是個才華橫溢、秉性剛直、不畏權貴的一代名臣。民間有關他的神奇的傳説有很多。
一、白羊卧地定好“穴”
東三里村出了個一門二進士,使鄉里街鄰羨慕不已。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冀家找了個好穴地。按風水先生的説法,一個人能不能做官發財,跟這個家庭有沒有一個好“穴”做墳地有着直接關係。所以,人們家庭的經濟條件稍微好一點,就是在墳地上做文章。傳説,冀家的墳不但穴地好,而且還是二進士冀體自己定的地方。
冀氏始祖老墳,在東三里村東的500米處。大進士冀述,二進士冀體都是東墳上生人。在二進士冀體七、八歲時,他爺爺冀仲舉,一天夜裏做了個夢。説瓦房頭下(地名)有處安墳的好穴地,叫白羊卧地。誰埋在那裏,後代人就能做官,人財兩旺。第二天他把這個夢説給了家裏人聽,大家説那咱們先找個人看看,如果確實好,咱就把墳遷走。於是請來風水先生同一些家人來到了瓦房頭下地。跟着去的還有當時只有七、八歲的二進士冀體。  時至初春,風水先生去時還穿着一件羊皮襖。當時,人們在地上轉了大半天,已是日近中午,墳穴仍未選定。風水先生又累又熱,於是就把身上的羊皮襖脱下,扔到北堰根下。然後繼續往前走,一邊走還一邊自言自語地説:“白羊卧地倒是好‘穴’,可哪塊地是白羊卧地呢?”當時冀體正好在放羊皮襖的地方玩耍。他聽到風水先生的話時,看着那羊皮襖機靈一動,並指着它大聲地説:“白羊不是在這裏卧着嗎?就往這裏點吧!”  大家和風水先生一聽,都覺得很有道理,這不正是白羊卧地嗎!但風水先生略加思考一會兒卻説:“此地雖為好穴,可到第五輩兒人才能出官呢!......”(意思是不想給點正穴,因為傳説如點正穴對風水先生不好)。這時冀體就搶着説:“把俺老爺爺搬到這裏,再把俺老老爺爺也搬到這裏,到我這一輩不正好就是第五輩嗎?”  在場的人都笑得合不上嘴,口口稱讚冀體真是個“鑽”孩子,必定命大福大。  點穴安墳就這麼定了。首先在穴地的正上方空立起第五世始祖冀洪墓碑,然後把冀體老老爺爺的靈柩也移到這裏。冀體、冀述兄弟二人長大成人,先後都中了進士,做了官。後來冀氏兄弟,在墳前立起了蛟龍碑、石獅、石羊、石虎、石牛、石馬、石牌坊等。因此,人們把他的墳叫做牌坊墳。
二、 土地爺戴枷
冀體是福大命大的貴人,連神鬼都懼怕。冀體少年時代,在鄰村東萬善跑堂上私塾。在上學和回家的路上總愛玩拿高粱杆當馬騎的遊戲。東萬善村東有座土地廟。冀體每天上學,一到村邊,就把高粱杆放到土地廟的門旮旯。等下學後回家時再拿出。並在每次放高粱杆時都要對着土地爺説上幾句:“土地、土地、看好馬匹,看不好馬匹,罰你到雲南掃地。”
有一次下學後,冀體進廟去拿高粱杆。結果到處找不到,可能是別的孩子拿去玩了。冀體非常生氣,就用幾根穀草繞成圈當枷,戴在了土地爺的脖子上。一邊戴着草圈,還一邊唸叨着。“土地、土地,誰讓你不給我看好馬匹,不給我看好馬匹,這就罰你到雲南掃地,要得你來還得我去。”説完就氣憤地走了。第二天到學堂後,先生不給上課,卻首先問是誰給土地爺帶上了枷。並再三告誡同學們,這觸犯神靈的事可不是鬧着玩的。如果是我們其中誰幹的,那就趁早趕快去賠罪摘枷,不然,土地爺遷下怒來可不得了。  冀體是一個性格剛直、坦誠的孩子,這事他敢做敢當。當場就把事情的緣由一五一十地講給了先生和同學們。於是先生也把昨天夜裏土地爺託夢的事講給了同學們。這使聽到的人感到十分的驚奇。按下給土地爺摘枷的事不提。且説這件事不脛而走,迅速傳遍鄉里,以後世人對冀體也就另眼看待了。  其實那高粱杆也不是普通的高粱杆,那是受土地的安排,小鬼變成的,是專門伺侯冀體的。當冀體騎上它時,總有一種輕如駕雲似的感覺,所以冀體特別珍愛他的高粱杆。對高粱杆的丟失他是很着急的。另外,傳説在東萬善念私塾時,下學搭黑時總有一盞明燈給他照路,護送他回家。這也都是土地爺的安排。冀體卻不知道,反而竟把土地罰到雲南。這也算是天大的誤會吧!  再説,事也蹊蹺,萬曆丙戌年冀體中進士,授雲南知縣。上任那天,他一進衙門,就看到一位老者,正在打掃廳院。他一見冀體便説:“你來了,那我就回去吧!”  説完,老者便蹤影不見。這使冀體當時感到很奇怪。後來仔細一想,難道小時候的事竟成真的了嗎?  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這個事卻真真切切地傳了下來。
三、一遭就成
冀體少年時代,就聰敏過人。有一次,他隨哥哥去童試。主考大人看他年齡小,就沒把他放在眼裏,説:“你來幹什麼?”
“我來童試。”冀體不服氣地回答説。  主考大人遞給他一張白紙,半真半戲地説:“你先給我寫一個最大的字。然後再説考試。”  冀體隨即執筆在紙上寫了一個很小很小的“天”字,然後交給先生。先生戴上老花眼鏡,把紙拉向很遠的地方,才看到。然後,便厲聲地説:“讓你寫一個最大的字,為啥你偏寫了一個小得看不着的字呢?”  冀體卻心平氣和地解釋道:“你不是説要我寫個最大的字嗎?難道除‘天’之外還有比‘天’更大的嗎?”  主考大人聽了,又氣,又好笑地説:“你給我繞着明柱轉三遭去。”  可冀體卻幽默地回答説:“我是一遭就成。”  主考大人便立刻換了一副面孔和悦地説:“好!好!好!你不用考了,你已經考中了。”  從此,當地便留下一句歇後語,即“冀體童試,一遭就成。”
四、捉拿張平仁
明朝萬曆年間,駐守邯鄲的地方官張平仁,依仗其父張國彥在朝中的權勢,在邯鄲一帶搶男霸女,無惡不為。  張平仁在表年求學時,與同窗李春結為朋友。李春為人善良,正直。但不得勢,沒有為官。其妻崔秀英,雖為良家婦女,卻相貌出眾。張平仁為官後,心生歹意。一心想把崔秀英霸為已有。只因朋友關係,不能明搶明奪。於是就假借宴請李春敍舊,暗地卻在酒裏下毒。害死李春。無奈崔秀英性情剛烈,寧死不肯就範。被逼上轎後,懷揣一把鋼刀,在轎中含恨自殺。(武安平調古裝戲,《上轎》就是唱的一段情節)。張平仁為一了一個美女,而傷害兩條人命,人心難平,天地不容。事後有人奏於皇上,皇上也不知此人就是國家重臣張國彥之子。便立命大臣孫安,前往邯鄲查辦張平仁。可是孫安與張平仁甚是相識。孫安想,如果弄不好,讓張國彥知道了,從中作梗,那就不好辦了。但是,一不能違旨,二不能饒過張平仁的罪惡。為此孫安很是犯愁。想來想去,最後孫字決定先找到他的好朋友冀體,商量商量再説。經協商,最後,兩人認為,由冀體假當孫安去代辦比較合適。  冀體立刻準備前往邯鄲查辦張平仁。但還有一件事不妥,那就是在當時社會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為官出任辦案,必須帶上掌印夫人。可冀體夫人乃良家平民,既沒有紳縉,也不懂官場禮節。對辦此案大有不利。結果還是請嫂嫂宋氏(宋天官之女)代替自己的夫人前往行事。  到邯鄲後,便立即傳審。審案期間,張平仁十分刁鑽,拿出皇上御賜銀牌企圖頑抗。不料宋氏,對此早有防備。當即從頭上撥下金簪一枚,在銀牌上狠狠地一劃,劃出一條溝來。説銀牌有假,是偽造的。於是罪加一等,當場就拿掉了這個十惡不赦的壞東西。從此為邯鄲人民除了一大害,當時,人們無不奔走相告,歡欣鼓舞。  後來,人們把張平仁逼殺李春夫婦,孫安冀體拿辦張平仁編成戲曲,在民間巡迴演唱,戲名為《三上轎》或《孫安上任》。但是在東三里村絕不唱此戲。一來是隻要一唱此戲,村裏就出現火災;二來是,冀體讓嫂嫂代替自己夫人去辦案,畢竟不是體面事。  雖然,冀體替孫安辦案,讓其嫂嫂代替自己的夫人跟隨前去這件事,僅靠傳説是不好弄清楚事實真情的,但東三里村到現在還仍然不唱上述這兩本戲卻也是非常真實的。
五、罷官回鄉
神宗萬曆在位,朝中輔臣趙老皋擅權橫行,為非作歹。監察御史冀體生情剛介、不畏強權、直道行事。對趙老皋所作所為,義憤填膺。他揮毫執筆,登殿啓奏,竟一日連奏七本。這使皇上大為震怒,硬是把冀體削職為民。眾在臣保奏無效,冀體只好返回故里。為此冀體當時還寫了一首《出都》詩來抒發當時的心境。
一疏入承明,連宵出漢京。
馬遲疑路遠,官罷信身輕。
露冷桑乾落,秋高賽雁橫。
黃花憐逐客,猶放傲霜英
在回鄉的路上,第一天投宿到距京城四五十里的一個小店中,不幸夫人突然身染重病,無力撫養第五子。又怕滅門九族,斷了冀氏後代,就把第五子委託給店掌櫃收養。所以在冀家的家譜上只有冀體的四個兒子,原因就在於此。冀體迴歸故里後,交往了很多文人雅士,且過從甚密。或流連山水,或評古論今,或賦詩言志。悠然自得,但剛介之性未改,與朝中權貴不通問候。同邯鄲地方官張平仁相爭鬥,大概就是這個時候的事。
1620年,萬曆崩駕,泰昌登基。閒時翻閲宗卷本章,發現冀體是一個直諫之臣。因奏趙志皋已削職迴歸,泰昌十分可惜此人,就北筆詔書,召冀體還朝。第一道聖旨下到,冀體不解其意,唯恐治罪,推説年邁體弱不能還朝。接着第二道聖旨下到,冀體更是害怕,推説已經染病身亡。皇上獲悉十分悲切。天户三年(1623年)朝廷下了第三道聖旨,熹宗只好追贈其為光實祿寺少卿。崇祀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