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冀南皮影戲

鎖定
冀南皮影戲,是河北省的地方傳統戲劇,主要流傳於河北省南部的皮影藝術形式。冀南皮影戲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對白口語化,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演出時以板胡、二胡、悶笛等樂器伴奏。2006年入選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冀南皮影戲
申報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
主要分佈
河北南部,冀中、冀北等
批准日期
2006年5月20日
批准文號
國發〔2006〕18號
傳承人
申國瑞

冀南皮影戲歷史淵源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中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這種拙樸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1] 
冀南皮影戲是河北地區的戲曲藝術之一。源遠流長,據傳是北京宮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佈於河北南部,並影響到冀中、冀北等地區, [2]  特別是以邯鄲市肥鄉區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肥鄉區是冀南皮影的發祥地,肥鄉當地將皮影稱為“牛皮影”、“皮子戲”、“戳皮戲”、“一隻眼戲”。肥鄉皮影造型以中國傳統戲劇為依託,以民間剪紙的樣式出現,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 [3] 
皮影戲曾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冀南地區非常流行的傳統民間藝術,傳入的時間較早,據1975年的相關資料顯示,皮影戲可能在宋朝時就開始已傳入。 [4] 
冀南皮影戲是宋代皮影戲重要的嫡脈,它與河北皮影有着重要聯繫。 [2]  [5-6] 

冀南皮影戲基本特徵

一、冀南皮影戲造型古樸、雕繪結合,造型體制簡練,體現着皮影戲的早期風貌。
二、冀南皮影戲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是口傳心授,對白幽默風趣,非常口語化,表演起來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三、冀南皮影戲班社與傳承依然保持傳統的習俗,基本體現原生態皮影戲表演形式。 [7] 

冀南皮影戲表演形式

表演中的冀南皮影戲 表演中的冀南皮影戲 [8]
冀南皮影戲演員一般有七、八個人,操縱皮影的主要是靠一個人,這個人被稱為“掫籤”的。在演出時他要同時執兩個以上的影人對打,又要隨着唱白和伴奏表演各種細微的動作。操縱影人時的活動量很大,嚴冬露天演出時,經常只穿單衣。其他演員各執其事,又相互配合,每場演出,他們都會顯示出全能的本領,連敲帶打,既拉又唱。
冀南皮影戲的影人造型粗獷古樸,採用牛皮刻制,其雕縷並不精細,許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繪,這種雕、繪相法的風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繪革”的遺風。影人的高度約在一尺左右,造型分為生(老生、小生)、旦、淨(即花臉)、醜等行當。其中文人造型大多隻有一隻胳膊,武將則有兩隻胳膊。騎馬的影人,上半身是活動的,下半身則是與馬刻繪在一起的一個整體。民間藝人對影人的造型、色彩和雕刻的處理,除在人物需要的特點基礎上進行概括誇張外,又受到民間剪紙和戲劇臉譜的影響,同時也逐漸形成了既有程式化、又各具角色特徵的造型體制。 [9] 
皮影造型古樸、體制簡練、雕繪結合。其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是口傳心授,對白口語化,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冀南皮影戲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樂器。樂隊配有板胡、二胡、悶笛、三絃嗩吶、笙等樂器,又配上了電子琴。武場配有板鼓、戰鼓、大鼓大鑼、小鑼、大鑔小鑔、馬號、梆子等。冀南皮影戲班社依然保持着傳統的習俗,基本上體現了原生態皮影戲的表演形式。 [9] 

冀南皮影戲主要劇目

演出劇目主要有:《西遊記》《封神演義》《三國演義》《包公案》《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楊家將》等連本戲,還有《燕王掃北》《雷振海徵北》《劈山救母》《走麥城》等眾多出單本劇。
冀南皮影戲演出無劇本,完全靠口授心記,其對白幽默風趣,非常口語化,表演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唱腔和曲調有“武安平調”、“淮調”、“老南調”、“大平調”和“四股弦”等。 [9] 

冀南皮影戲藝術價值

冀南皮影較多地保持着中國皮影戲的早期面貌,它相比陝西皮影唐山皮影,在造型、劇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非常強烈的差異,更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對於冀南皮影藝術的保護和研究是對中國皮影藝術歷史、流傳和現狀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全面認識。對於宏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中國當代民間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將有着重要的意義。 [10] 

冀南皮影戲傳承保護

冀南皮影戲曾有過輝煌的歷史,至2013年,卻陷入十分尷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數皮影藝人年事已高無法演唱,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藝人很少,影戲箱也越來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藝人已經沒有了。
傳統的皮影表演技藝難以得到傳承,年輕人想學習此技藝的很少,其唱腔、口傳劇目,雕制方法等,幾乎面臨到失傳的境地。 [7] 
冀南皮影戲傳承人申國瑞的藝術生活
冀南皮影戲傳承人申國瑞的藝術生活(12張)
據在冀南6個縣的統計,演出的皮影戲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個減少至10餘個,皮影藝人由過去的近千人減少到100餘人,演出劇目從過去的200多個減少到30多個,而且演出場次越來越少,演出範圍越來越小。傳統的皮影表演技藝難以得到傳承,其唱腔、口傳劇目、雕制方法等,幾乎面臨失傳。 [11] 
2006年該戲種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邯鄲地區部分皮影老藝人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人。 [12] 
皮影戲對豐富世界藝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此次成功晉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上檔升級。 [13]  特別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邯鄲市羣眾藝術館獲得“冀南皮影戲”保護單位資格 [1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邯鄲市羣眾藝術館評估合格。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